天天看點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點選:“收錄于話題”分類,查閱全部。

提示:圖文資訊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檔并不确定作品之真僞,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後立即删除。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在山水畫筆墨表達上,筆墨作為藝術媒介材料不僅具有特定的物質特性,創作主體對筆墨材料所具有的獨特審美感受正構成了筆墨表達上的審美意蘊。漸江畫之風格“曆來均以清逸稱之;漸江畫于清簡淡遠中見偉峻沉厚,且兩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進而畫格高矣。” 漸江的大量作品表現出來的是荒寒冷逸的風格特征,這種繪畫圖式的呈現一方面來自于其自身的性情和人格的表達,另一方面來自于其對自然物象的感悟。漸江師法宋元大家,精于倪黃筆墨。47歲傳回歙縣,開始黃山寫生。到了51歲以後他的繪畫風格逐漸走向一種清奇冷峻的格調。此時,漸江“學而優則仕”的理想徹底破滅,參加抗清複明的運動也遭失敗,直至出家為僧。人過半百,他的志向無從實作,以參禅的方式過着沒有着落的日子。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在漸江山水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倪瓒的畫風,其畫面風格極盡荒疏冷逸,格調高逸。漸江一生尤以倪瓒為師,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倪瓒也是生存在異族統治的時代,他從倪瓒的身上找到了慰藉心靈的方式。倪瓒的最大特點畫法疏簡,主要運用折帶皴,形成蒼寒簡逸的風格特征。漸江的《幽亭秀木圖》與倪瓒的《江亭山色圖》幾近相同。在畫面中心台上畫一茅亭,茅亭周圍畫了幾棵樹木,遠處是一望無際的水面,給人以蕭索空寂之感。在他的冊頁作品《梧桐竹石圖》《西山層岩圖》《疏林空幾圖》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倪瓒筆墨的影子。作品簡淡荒疏,逸筆草草。一棵樹,一案幾,一塊石頭都表達了漸江個人生活的寫照。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可以說對黃山的寫生創作是他作品較為成熟的階段,此時的作品表現出荒寒冷逸的感覺,這無不與他的心境相關。他在黃山寫生期間,取材于黃山真景繪制《黃山圖》。然而到了漸江的晚年卻看到了世界的真實,這種真實正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師法自然,以畫載道。荊浩在《筆記法》中曾言“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在漸江的畫面中描述了靜谧冷逸的意境,這都是他晚年空寂的心境和簡樸生活的真實反映。此時他的思想開始安靜,他的生活再無喧嚣。隐逸山林,再也看不到年輕時的理想複歸。一個孤寂的靈魂,看到的是蕭索的、凄涼的風物,而不見生機。“畫家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園,荒寒畫境是畫家精心構築的‘生命蟻冢’,以期安頓自己孤獨 、寂寞 、不同凡響 、不為俗系的靈魂 。”在他藝術表達中看到的是荒寒蕭索的美學意蘊,在他作品中的荒疏冷逸的審美意蘊意味深長,這都與他凄涼的身世和冷落的情懷有着聯系。正是他獨立不倚,超凡脫俗的精神世界的寫照。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在道家的認知體系裡認為虛靜是生命的本質,在藝術創作中虛靜也成為藝術表達的美學追求。在漸江的山水畫中的空緻清明的美滌蕩人心、興味蘊藉。漸江的美學思想是樸素的、安靜的、柔美的,他的靜美畫風正是貼合了道家虛靜清明的思想。“傳統中國畫講求靜穆作風和寬宏氣度,講求儒家文質彬彬和道家外柔内剛的精美。明末文人一緻定下的标準,詩文書畫,以柔淡為尚,以靜為美。”同時漸江也是一位禅者,保持着空的境界。在漸江的山水畫裡表現了無聲的靜與悠遠的美,畫中的靜浸透着空靈與美好,脫俗與單純。漸江這種虛靜之美的畫風首先展現在他的墨色的運用上,他用筆幹枯而有骨力,墨色淡雅而清潤。筆墨技法其實最能展現藝術家心境,心性不亂用手中之筆抒發本心之意。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漸江到了晚年虛廓心靈,了無挂礙,自我超越,心如止水,在他的創作中看到的那激烈情感波動後被凝定的精神境界,取而代之的是空曠虛靜的心靈空間。他把審美感覺中最靜美的瞬間表達在畫面上,這凝固的片刻形成他靜美澄懷的人性關照。“審美靜觀要造成特定的審美心境,還表現在對自我的離異和升華上,藝術家把自我去除視為達緻藝術飛躍的必然津梁。”他以專注的精神、曠遠的情懷、細緻的體味、從容自适的藝術感覺表達了虛靜空靈的美學特質。

清晨閱讀丨漸江山水畫的美學意蘊

孤寂的靈魂、簡單的生活給他的創作帶來了禅宗美學的意蘊。在他的作品中顯示的是立體空間的無極之境,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超越現實的空間意識,一種生命情結的空靈之美。這種美直指觀者内心,不僅讓我們看到他畫面中虛靜空靈的意蘊之美,還讓我們看到他的生命本體的存在方式所散發出的人格美學。

點選:“收錄于話題”下一篇,翻頁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