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今天,AI走向千行萬業,為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已經成為各國共識與頂層戰略。随着“新基建”的推進,中國的産業AI化和AI産業化程序也在不斷加速,其中,人工智能算力就支撐着5G、自動駕駛、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元宇宙、科學研究等諸多領域的更新需求。

如果說水電是工業時代的底層能源,那麼AI算力就是AI時代的發展原力。IDC調研發現,超過九成的企業正在使用或計劃在三年内使用人工智能,其中74.5%的企業期望在未來可以采用具備公用設施意義的人工智能專用基礎設施平台,以降低創新成本,提升算力資源的可獲得性。

越來越緊缺的算力,也促使面向AI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新基建”重點之一。在“十四五”規劃、諸多部委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都提到要大力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算力的建設。

其中,按照人工智能計算架構設計、采用AI伺服器內建、為全社會提供AI算力支援的智算中心,就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進入了建設快車道。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通過各大智算中心解決方案提供方的戰略部署,我們發現了一個詞被重點提到:生态。

既包括計算産業的上下遊夥伴生态,也包括智算中心落地城市的應用生态、人才生态、産業關聯生态。這也讓智算中心的傳遞差別于傳統資料中心,是一個長周期、體系化的大型工程。

作為智算領域的行業标杆之一,中科曙光在12月10日提出了打造具備“開放、融合、綠色、普惠、服務”能力的“5A級”智算基礎設施,希望加速形成智算基礎設施的建設共識與可複制範本。其中,開放、融合,就對應着“和合共赢”的生态思想。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AI正如同陽光一般照耀在中國産業大地,随着生态的拔地而起、蔚然成因,智算産業與各個城市,都會迎來一場大變局,重新安放自己在智能時代的“次序”與占位。是以,今天我們不妨就從智算中心的核心建設邏輯說起,梳理一下為什麼算力底座、生态先行?

AI照進現實:算力“新基建”為什麼需要“和合共赢”

了解生态重要性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智算中心在今天到底意味着什麼?

很多學者将智算中心比作上個世紀的電廠,一方面都具備公共服務屬性,工業時代供電友善了千家萬戶,智能時代大型AI算力基礎設施支撐着千行萬業的智能化生活服務;此外,都通過能源聚合來提升效率,電廠通過規模化生産傳輸降低成本,城市也要通過智算中心叢集将算力聚合起來高效流通和配置設定。電廠支撐了工業化大生産,今天,智算中心也需要支撐規模化的智能創新。那麼,從電廠的發展曆史當中,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就是大型前沿的“能源底座”,究竟該怎麼建、怎麼可持續營運下去?

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有許多企業開始采用電能來進行照明和生産,但直到1882 年9月4日,發明家愛迪生用6台發動機,建了一個“集中式”發電廠,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電廠,從此,電力才開始真正在人類生活中使用。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愛迪生的發電廠,解決了三個問題:1.規模問題,以往大家都是用一台發動機支撐一棟房子或一條街的照明用電,他通過發動機叢集來降低成本,讓電能變得普惠;2.供需問題,生産之後賣給誰,決定了電廠能不能持續運轉下去,愛迪生公司與城市大教堂和橋頭旅館等企業達成合作為其供電,實作共生共赢;3.輸送問題,直流電的覆寫範圍有限,要擴大市場空間需要技術突破,1886年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工程師斯坦利研制出了性能優良的變壓器,讓電廠生産的電經過變壓器降壓,實作低損耗的遠端供電。

可以說,正是借由建設者、使用者、産業鍊上下遊參與者的共同努力、和合共生,電能才得以在全世界改變人們的生活面貌,發揮巨大的經濟民生帶動作用。

回到當下,我們不難發現,人工智能算力是否能達到“新能源”的标準,也取決于産業鍊能否和合共生,也讓生态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首先,智算中心的目的,是服務城市的産業叢集。

許多城市樂于推動智算中心的發展,根本原因是看中了AI算力與當地産業之間的關聯性,人工智能對城市接下來的經濟發展、産業更新、人才彙聚等有着直接賦能的意義,這就要求智算中心不僅要能建起來,還需要具備成本普惠、性能高、軟硬體豐富、産業服務與人才培養等全棧優勢,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系統工程,僅靠某一家廠商的自研自建是很難全部完成的,需要多方生态夥伴的融合創新來滿足。

其次,智算中心的現狀,是面臨确定性的技術挑戰。

作為一個新興事物,智算中心仍處于高速發展的初期階段,而AI的産業鍊很長,從底層的架構、模型、算法,中層的工具、平台,再到上層的創新應用等,細分為無數個垂直賽道。這就導緻當下,智算中心還需要不斷解決在網絡、終端、應用、服務、綠色低碳等方面遇到的現實技術課題。據中科曙光進階副總裁任京暘的分享,人工智能産業鍊的每一層,今天都存在不少技術流派和技術路線。是以,作為底層支撐的智算中心,必須具備和合共赢的開放心态,讓産業鍊上下遊通過衆智創新,真正夯實城市人工智能的基石底座。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第三,智算中心的未來,面臨不确定性的商業挑戰。

如果說技術挑戰是明确而現實的問題,那麼智算中心未來如何服務城市産業,就是一個充滿了不确定性的未知題。因為AI應用創新多且快,新的算法、模型不斷湧現,企業需求更是瞬息萬變,這些都是城市規劃者、基礎設施建設者難以精準預測的。但智算中心的建設卻必須具備彈性生命力,不能随着AI技術發展出現功能大幅衰減、能力跟不上的情況,這也催生了智算中心的建設必須依靠生态力量的融合共生,在發展中緊跟技術趨勢與産業變化,不斷重構創新,保證最佳機關比特成本。

由此可見,智算中心的建設既是時代的應有之義,也是一場任重道遠的冒險。中國人講究“和合共赢”,“和合”語出《國語》、《管子》,代表了不同僚物、不同觀點的互相補充、協同合作、共生共榮,智算中心的建設自然也離不開和合共赢的生态建設,通過整個産業鍊的共同努力、協調發展,讓人工智能真正照耀在廣袤的中國大地。

中科曙光5A級體系,讓智算生态具象化

生态,是一個很宏觀的詞語,一千個企業就有一千個關于生态的規劃與想象。對于發展較快、概念很新的智算中心來說,一個健康的生态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實話說,在中科曙光提出“5A級”智算核心能力之前,業内并沒有達成共識的标準。作為中國計算産業的标杆,大家也十分期待中科曙光能夠給出自己的思考與答案。于是在12月10日,中科曙光宣布要面向新時代新要求,打造具備“開放、融合、綠色、普惠、服務” 能力的“5A級”智算基礎設施。

其中,如何打造“和合共赢”的智算生态,也就變得具象化和标準化了。

第一,規劃階段的生态融合。

人工智能跟經濟結合比較緊密,是以,早在智算中心的規劃階段,中科曙光就将人工智能基座與本地的傳統優勢産業、人才基礎、發展方向等相結合,進行頂層設計與規劃。比如有的城市适合從100P算力起步,有的則一上來就是300P,都要适配當地的現實需求,并能夠長期支撐産業的快速發展。智算中心與本地産業生态一體化發展,是“和合共赢”的第一步。

第二,上層應用的強相容性。

在“5A級”能力中,中科曙光将“開放”放在了第一位。作為公共算力服務平台,智算基礎設施必須能夠相容成熟主流的硬體、軟體技術生态。舉個例子,許多雲服務商、AI公司都推出了功能強大的預訓練大模型,而企業在應用時需要對每一個大模型進行适配就非常麻煩,需要相當多的工程師來完成。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中科曙光的“5A級”智算中心以多元協作為宗旨,通過晶片、算法、架構、模型的全面開放、相容,建構多元內建的基礎架構,實作算力底座最大程度的易用性,降低企業向人工智能的遷移成本。

第三,合作模式的開放融合。

如前所說,人工智能生态需要彙聚衆創與衆智,是以在合作模式上,中科曙光的“5A級”智算中心也強調“融合”,聯合産業鍊上下遊協同發展,形成“魚群”的生态效應,讓智算産業又穩又好地向前發展。

比如,讓具備強大研發能力的核心企業聚焦在創新突破、産業資源等底層能力上,搭建相應的基礎應用,一些小型AI企業和傳統企業,可以直接使用相關軟硬體進行場景創新,打造個性化解決方案,讓人工智能在産業中發揮高效作用,而智算中心的建設者則需要兼顧資料、營運、服務、綠色環保等要求,助力基礎設施良性循環發展。

從規劃到落地再到發展,“5A級”智算基礎設施的生态融合之路就這樣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也成為行業内可參照的标準之一,為智算産業的發展樹立了标杆。

目前,曙光智算基礎設施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建成和規劃中,通過“5A級”賦能,全面促進AI算力資源共享,助力區域人工智能産業生态繁榮。

為有源頭活水來:打開智能中國的“能源”通衢

更進一步來講,這樣一個全産業鍊協同發展的智算生态,究竟能給當地城市、企業民生乃至整個中國釋放出怎樣的價值,是很多人所關注的。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科曙光彙聚産業生态之力修建的“能源”通衢,具備三方面的現實意義。

1.賽跑機制,激活創新能力。

我們都知道AI在理論和邏輯上應該且必須跟産業結合,進而帶來經濟民生價值。但如果AI算力不夠多、AI基礎設施性能不夠強、平台AI應用不夠豐富,那它真的能夠在産業側引發廣泛的智能革命嗎?

要解決智能程序中的各種挑戰,靠的是百花齊放、和合發展的“賽跑機制”,讓那些真正突破性、高效率的技術創新跑出來,不斷補齊技術短闆,滿足各類使用者不斷變化、不同場景、不同應用周期的多元化需求,将産業智能推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更多企業與合作夥伴也将獲得全新的市場機遇,分享時代發展紅利。

2.普惠價值,解開成本枷鎖。

以合理成本提供普惠的算力“能源”,降低财政壓力,也是公共服務設施的應有之義。想要降低成本,除了在技術上不斷精進、企業合理定價之外,另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通過聯合體的方式來選型。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CCF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雲泉曾分享過,建設智算中心的成本之一就是晶片、伺服器裝置的硬體成本。而借由和合共赢的生态體系,中科曙光以“聯合體”的方式共建“5A級”智算中心,可以通過合理選型來降低硬體成本,比如使用合作夥伴研發的新生代算力平台,在滿足低精度計算需求的同時,為使用者節約成本。

可以預見,随着智算産業不斷繁榮,整個社會的AI算力成本也将進一步走低,解開制約AI發展的無形枷鎖。

3.城市躍升,賦能長期發展。

今天,各個省市都希望抓住人工智能浪潮,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建構起具有競争力的區位優勢,實作城市實力的躍升。而城市想要發展,核心基礎就是産業更新與人才虹吸效應。這兩點都不是智算中心落地之後就能一蹴而就的。

一方面,許多傳統企業如何将人工智能融入到生産中去,找到最佳場景結合點,需要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不斷碰撞磨合,深入産業一線尋找思路。同時,具備AI開發能力的工程師人才供不應求,更傾向于選擇具備長遠發展潛力和競争力的創新企業聚集地。

随着“5A級”智算中心帶動生态繁榮,充分發揮中科院本身的産學研用協同優勢,将科研院所、技術企業、當地産業等力量整合在一起,為城市發展提供系統性支援,會讓城市的更新戰略更快更穩落地。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民生也将不斷與人工智能結合,改變你我的生活,讓AI如同水和電一樣在身邊流淌。

智能照耀中國:算力生态的“和合共生”

從火的發明、煤炭的使用到電磁的發現,人類社會的進步史,也是一個不斷駕馭能量的曆史。如何用好“算力”能源,決定了中國能否率先推開智能革命的大門。這是時代的機遇,也是一代中國科創人的擔當與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中科曙光這樣奮勇當先的英雄,更需要千千萬萬産業鍊夥伴的共襄盛舉。智能生态的路上沒有捷徑,隻有一點點的技術突破、一步步的産業協作、一次次的開放融合與擁抱,生态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親曆百年一遇之大變局,目睹智能的曙光灑遍中國,不亦快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