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能隻有蘋果還會關心你的身後事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裡,我們每天都在消費資料的同時,也在不斷“生産”資料,包括自己拍攝的照片、視訊,手機裡存儲的便簽和短信記錄等,我們的生活似乎已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資料資訊。

考慮到資料傳承問題,讓使用者能夠有選擇的将自己的賬戶資料傳給他人,在今年6月的WWDC 2021上,蘋果釋出了數字遺産功能。不過釋出歸釋出,這一功能蘋果一直“鴿”了很久,直到12月14日釋出的iOS 15.2正式版上,數字遺産功能才正式與使用者見面 。

在智能手機界,蘋果在數字遺産方面算是走在了行業前列,借用蘋果的視角,我們可以提前了解了解在手機中發展數字遺産功能的一些現實意義。

有局限也有亮點

可能在許多使用者的猜想中,蘋果的數字遺産和普通的賬号繼承類似,都是讓繼承人直接獲得賬号的相關權限或密碼。但實則不然,蘋果的數字遺産功能不是簡單的将使用者的資料轉增給其他人,而是劃分了諸多邊界,或者說是限制,其中的主要因素包括行業現實原因,以及出于人文關懷的角度保護使用者隐私。

首先,在遺産聯系人層面蘋果并未做過多限制。使用者可以添加最多五位遺産聯系人,可以是家人、朋友或任何你想添加的人,過程中僅需選擇手機通訊錄好友即可,對方不一定要是蘋果裝置使用者、不需要有Apple ID。

添加遺産聯系人完成後,系統會提示列印紙質密鑰檔案。使用者去世後,遺産聯系人需向蘋果提供密鑰和死亡證明才可查閱數字遺産,不過,遺産聯系人可查閱的資訊僅限于蘋果生态應用,如iCloud内的照片、備忘錄和Safari的書簽等,而非無限制的檢視賬号裡的是以内容。

可能隻有蘋果還會關心你的身後事

需要注意的是,遺産聯系人的申請在獲得準許後,獲得的是“特殊的Apple ID”,使用者原來的Apple ID和密碼将不再可用。同時,蘋果對繼承時間做了限制,遺産繼承人通路遺産資料的時間,限制在首次遺産賬戶申請獲批之日的三年内,之後賬号和資料将被徹底删除。也就是說蘋果的數字遺産設計思路并非簡單的賬号與密碼繼承,而是讓遺産聯系人下載下傳賬号内的資料資料,畢竟原賬号繼續存在可能會牽扯到逝者的工作和其它朋友等更複雜的利益關系,徹底删除是出于對尊重逝者的考慮。

受制于版權保護和第三方應用生态,遺産聯系人無法通路賬戶内的音樂、影片和遊戲裝備等内容,主要原因是該類内容與使用者的Apple ID綁定,且部分内容受版權方保護無法直接轉贈。更為關鍵的是,賬戶内的“鑰匙串”也無法通路,意味着遺産聯系人無法通過鑰匙串擷取使用者其它平台的賬号和密碼。這一點蘋果手機使用者應該深有體會,為了省去輸密碼的麻煩,直接将其它平台的登陸資訊儲存在鑰匙串内。

顯然,蘋果數字遺産功能就像是一把給予遺産聯系人的鑰匙,但這把鑰匙僅限于打開iCloud上的内容,對于部分使用者來說能查閱圖檔和視訊就已足夠了。此前,一位少年因患病去世,沒來得及将自己的手機密碼告知家人,其父親在請求蘋果幫助無果後,選擇一家以色列公司解鎖iPhone,以獲得手機内的合照。

數字遺産功能存在的一大意義,是将使用者的賬戶授權“前置”,既能展現了蘋果的對客戶的關懷,又能規避法律和道德風險。使用者設定遺産聯系人可看成是賬戶授權,這一套授權體系以使用者親自操作和确認為基礎(蘋果最重視的地方),蘋果則扮演資料存儲和遺産聯系人稽核的角色,主要原因是,若不以使用者本身的意志去授權确認,容易讓後續的賬戶開放存在争議,可能賬号内的某些内容并不是使用者想讓其它人看到的。

當然,蘋果開發數字遺産功能有關于人文關懷的考量,但蘋果畢竟也是商業公司,設計該功能可能也有商業層面的因素,確定使用者能夠始終留在蘋果生态内。

iCloud+數字遺産政策?

熟悉蘋果生态的使用者會知道,iCloud不是簡單的雲盤,而是串聯不同蘋果硬體的橋梁。本次數字遺産功能并非iPhone獨占,是建立在Apple ID基礎上的拓展功能,功能開啟路徑在手機搜尋欄中搜不到,以iPhone為例,依次點選設定、Apple ID、密碼與安全性、遺産聯系人開啟。

數字遺産功能存在的意義與手機的IP68防塵防水類似,屬于日常使用感覺不強,但一旦要用時會發揮關鍵作用的功能。因iCloud串聯屬性的存在,能最大限度發揮數字遺産功能的優勢。

可能隻有蘋果還會關心你的身後事

在蘋果軟硬體生态内,使用者所存儲在圖庫裡的照片、視訊,在裝置檔案夾裡的檔案等資訊會上傳到雲端,其它蘋果裝置登陸統一賬号時會同步顯示,其帶來的主要優勢是資料收集端口更多、收集體驗更無感。例如在iPad上編輯的照片儲存到圖庫,在iPhone上也會同步顯示,本質上不同蘋果裝置隻是iCloud的内容顯示端口,資料其實是在雲伺服器上(前提是打開相應開關,確定資料能串聯共享)。

不得不說數字遺産要有價值,前提是賬戶記憶體儲有足夠多的資訊,而在目前的網際網路環境下,不同硬體和軟體間的檔案共享充滿割裂感,許多使用者存儲資訊的管道多而雜。在軟硬體層面,Windows電腦和安卓手機的串聯度較低,直到華為推出多屏協同後,才吸引其它廠商重視PC與手機的互聯問題,但畢竟系統底層不同,存儲檔案時仍要使用手機廠商的軟體或第三方雲盤App,增加使用者的檔案上傳成本。

iCloud+數字遺産政策,是通過iCloud較無感的使用體驗吸引使用者存儲資訊,當需要時為遺産聯系人提供更全的資料,資料源包括iPhone、iPad和Mac裝置上傳的資訊和檔案。目前的安卓手機廠商難以做到三端的無感串聯體驗,更多是在手機雲服務上做文章。

可能隻有蘋果還會關心你的身後事

蘋果用意很明顯,試圖以一些特有功能圈住使用者,讓他們牢牢地待在蘋果生态體系内,即增加使用者的沉沒成本。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目前決策無關的成本”,套用到換手機這件事上,老iPhone使用者因為在iCloud上存儲了太多照片視訊等資料,在換下一台手機時這些“以往的資料”就成了沉沒成本。

蘋果最絕的地方就在于它所設計的沉沒成本很高,增加使用者離開蘋果生态體系的“失去感”。在換耳機時考慮到别的品牌沒有空間音頻和頭部追蹤功能,故而繼續選擇AirPods Pro,買平闆時考慮到随航、隔空投送和FaceTime,是以選擇iPad系列。個人認為,數字遺産功能的到來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蘋果生态的城牆,讓使用者離開的沉沒成本變得更高,世事難料,誰都會擔憂意外事件的發生,iCloud+數字遺産的存在像是為使用者留的後手,至少保證自己賬戶裡的資訊能被“自己想讓看到的人看到”,有選擇的将自己的記憶碎片傳給重要的人。

數字遺産功能會成為主流?

在蘋果正式上線數字遺産功能之前,國外社交巨頭Facebook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賬号繼承功能。在當時,Facebook賬号繼承者的權限較大,可以修改資料和上傳圖檔,并回複來自親朋好友的問候和關切。

在國内,新浪微網誌去年上線了“逝者賬号”保護功能,與Facebook相比,微網誌更在意對逝者的保護。當賬号被卻認為是逝者賬号後,平台會将其設定為保護狀态,賬号将不能登陸、釋出新内容和删除内容,若賬号被盜,平台會還原賬号基本資訊。

數字遺産作為社會數字化發展的特殊産物,正逐漸被各大軟硬體廠商重視。手機是許多使用者使用各類數字化服務的橋梁,手機廠商在數字遺産方面做的努力,或将影響其它網際網路廠商對建構數字遺産功能的積極性。

蘋果的數字遺産功能與其它同類型方案的差異,主要展現在細節處的把控。或許是為了簡化使用者的了解,蘋果隻用了簡單的文字描述數字遺産功能,如“特殊Apple ID”和三年資料通路時間等,都需要進入官網詳情頁才能看到,蘋果既想讓該功能用得更無感、在需要的時候發揮最大的作用,又盡可能保護逝者的隐私。

對細節的執着似乎是蘋果的固有傳統,一方面有的設計能提升使用者使用體驗感,另一方面蘋果的部分執着也在破壞使用者的實際體驗。萬年不換的Lightning接口就是典型案例,蘋果想要靠不附贈手機充電頭凸顯自己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但又不肯放下Lightning接口體系下MFi認證的收入。是以,數字遺産也可看成是蘋果生态的新城牆,不管未來數字遺産會不會成為主流,蘋果在體系内增加使用者與自己軟硬體服務的關聯度也并非壞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