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追平了《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腦子裡隻有一個念頭:内娛從哪兒突然冒出這麼一群演技精湛腦子活泛,想法新穎還能做出戲劇結構完整,包袱層出不窮的優質喜劇作品的喜劇人?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喜劇人,再次說出這三個字隻覺得感慨萬千,中國喜劇前幾年的發展在外人看來似乎一帆風順,不斷有破票房記錄的喜劇電影出現,各個平台在喜劇題材大做文章,為了占據市場佔有率,接二連三拿出喜劇類節目彼此對抗。

激烈的行業競争下,獨幕喜劇在沈騰、賈玲等領頭人的帶領下煥發了新的生機,相聲也跟随德雲社昂首向前,就連一貫在中國是小衆題材的脫口秀也開始占據一席之地。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行業朝氣蓬勃,熱度節節攀升,真不錯。

然而,這兩年喜劇類節目開始遭到網友越來越激烈的批評,很多被打高分的喜劇節目逐漸做不下去了。

喜劇類節目的窮途末路

以前我們說獨幕喜劇就是獨幕喜劇,相聲就是相聲,現在我們說獨幕喜劇,它分出來一個概念叫春晚類獨幕喜劇,相聲也不再是傳統小園子的狂歡,還有了電視類相聲。

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正能量。

高情商說那叫正能量,我直說那叫命題作文+無腦煽情。

而看慣了這些喜劇作品的觀衆們也逐漸被洗腦,忘記了喜劇存在的最根本意義是逗人發笑,至于針砭時弊,弘揚價值觀才是額外加分的東西。

優秀的喜劇類劇本,在結構的起承轉合,包袱的設定抓取上做得好,同時伴随着作者高大上的立意,這叫錦上添花。

如果沒有前提,隻剩下單純的價值上升,隻會讓想看喜劇作品放松一下的普通觀衆更加焦慮罷了。

舉個例子,剛開始播出時口碑很好的《歡樂喜劇人》,第一季在豆瓣的評分高達8.3.

轉眼來到第七季,評分降至3.4.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一路跟随而來的觀衆,想必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問題。

最經典的不止一次被我提起過的,白凱南在《歡樂喜劇人6》中的作品《綜藝怪咖》,這個胡鬧到讓人頭痛的作品,每當想起都是我這個喜劇愛好者心裡的一根刺。

甚至連最基本的起承轉合都沒有,僅靠最後一幕博取些觀衆的淚水和同情,而我非但哭不出來,還感到異常氣憤。

當上升價值成為喜劇創作者的殺手锏,喜劇類節目就沒有做下去的必要了。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除此之外,頻繁出現的開心麻花、遼甯民間藝術團、大碗娛樂等喜劇創作團隊,含“騰”量和含“玲”量過高也讓人興緻缺缺。

如果無法打開喜劇創作新思路,引入更新鮮的血液,開創新的賽制模式和概念,喜劇類節目隻能面臨窮途末路。

回歸最純粹的喜劇

當市面上大部分喜劇類節目日暮西山時,一直主打《奇葩說》為王牌綜藝的米未卻沒有繼續制作第八季節目,而是選擇加入喜劇。

10月,《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橫空出世,首播引起巨大反響,節目第一期的第一個作品就成功出圈,在各大平台被網友熱烈地讨論着,幾乎全盤好評。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名為《網際網路體檢》的作品,結合當下網際網路環境,用最犀利的表演将網友在使用app上遇到的困境,比如更新會員、廣告彈窗、超前點播等,一一進行諷刺。

同為諷刺現狀,抛棄了以往喜劇作品中最常用的,直接用語言進行說教的傳統模式,從頭到尾隻有表演,卻引發了觀衆們最強烈的共鳴。

短小精湛不注水,不靠音樂制造氛圍,一句一個包袱,讓觀衆根本沒有分心的機會。

更被網友調侃道:愛奇藝急了連自己都吐槽。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最有趣的是,《網際網路體檢》中其中一位演員蔣詩萌,正是白凱南的《綜藝怪咖》演員之一,當真有趣的很。

後來幾乎每期節目都有出圈作品,有《偶像練習生》《時間都去哪兒了》《一出不好戲》這種反映當下年輕人最關注話題的,也有《減肥幫往事》《這個殺手不太冷》《大巴車上的奇怪鄰座》這種腦洞清奇的,更有《笑吧,皮奧萊維奇!》《水煮三結義》這種需要将曆史時代背景、文化内涵和荒誕笑點完美融合的。

讓觀衆掉眼淚的也有,像《台下十年功》就因為好哭上了熱搜,但它沒有刻意煽情,有的隻是從笑點中娓娓道來。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平台不但給了演員在創作上最大的自由度,回歸喜劇本身,也願意嘗試新的節目創作形式。

以往我們不知道喜劇大種類細分下去到底有多少種形式,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也會看到一些科普和解讀。

比如選取的演員團隊我們幾乎在市面上沒看到過,有效避免了審美疲勞,還引進素描喜劇、漫才喜劇等我們不太了解的概念。

尤其是漫才喜劇,它和相聲的雙人表演模式很像,場景的設定天馬行空,其中一人扮演吐槽類角色,抛出來的梗往往沒有邏輯,讓人陷入莫名其妙的詭異氛圍,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帶來無厘頭的搞笑效果。

常看吐槽向日漫的二次元年輕人應該會比較熟悉這種模式,并且能很快适應,找到笑點所在。

盤活喜劇類節目市場,《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是怎麼做到的?

可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重新定義了節目閱聽人,從更精準偏小衆,再由小衆帶動大衆的角度再度挖掘喜劇類節目的發展可行性。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還更為關注幕後,帶領觀衆認識劇本編劇,将不被鏡頭關注的他們領到台前。

能給編劇更多的話語權,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意味着行業更加注重内容本身,回歸喜劇初心。

看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很多一直默默關注國内喜劇發展的觀衆都非常欣慰,盤活死水并不容易,好在還有人願意去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