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

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藝作為一生的功課”,“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作價值”。

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訓示批示。五年來,中國文聯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服務人民、勇于創新創造、堅守藝術理想,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守正創新,推出了一大批有溫度、有筋骨的精品佳作。打開一扇門,用藝術的方式,引導大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蹚出一條路,用紮根人民的創作底色,喚起更多人的共情與思考、認同與期待。無數文藝工作者用傾情演繹的千萬個作品、用不分晝夜的堅守、用身體力行的實踐,呈現出藝術生命嶄新蓬勃的無限可能。

澎湃!人民情懷,鑄就文藝的力量

“史詩是人民創造的,不論多麼宏大的創作,多麼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須從最真實的生活出發,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進而深刻提煉生活、生動表達生活、全景展現生活。”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國文聯把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作為推動文藝創作的一個重要載體。

有評論指出,這些年,影視文化産業高度繁榮、作品浩如煙海,但脫離現實的浮躁之風也相當明顯。穿越劇、玄幻劇紮堆,販賣些架空的網文、穿鑿的編造;一些打着現實旗号的作品,很多也是頭重腳輕腹中空、不見現實隻見“現編”。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就要通過藝術跨越時空形成對話,引導大衆去思考,中國一路走來經曆了什麼。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領航!偉大的中國共産黨!”2021年6月28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舉行,廣大文藝工作者用文藝的形式回顧了黨的百年輝煌曆程,展示了奮進新時代的信心。2021年6月18日,随着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落成開館,曆時3年的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重大主題雕塑工程和“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完美收官,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參與創作人員最多的雕塑工程和美術創作工程,是以美術創作反映黨的百年光輝曆程的重要成果,是中國美術家向黨的百年華誕獻上的藝術厚禮。

“做好重大主題雕塑工程,我們周密組織、集體創作研究、整體推動,《信仰》這組雕塑要反映‘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更加理論化、更加抽象,如何用形象、造型的方式來反映這一主題?我們做了多種角度的構思,反複研究讨論,最後選用了共産黨人舉手向黨旗宣誓的造型。”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回憶,“2020年,趕上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蔓延的嚴峻時刻,我們的雕塑家們24小時工作在雕塑現場,尤其是在15米長的泥塑初稿上晝夜趕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創作極其艱苦,創作現場令人感動、令人難忘。”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一幅作品的成功,技法取勝是其次,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摯感情才是根源。反複看當年的錄像,我流淚了,人民的好總理為了國家現代化可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着筆時,我着力展現周總理的眉毛、皺紋、眼神、臉頰等部分,如同置身現場去感受總理的氣場。畫周總理時,我感覺就像在撫摸親人的臉龐。”軍旅畫家王一帆的作品《重申四個現代化》入選了“建黨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一位觀衆含淚告訴記者,看到這幅畫,感覺無數情感瞬間被激發,有澎湃激越,有驕傲幸福,還有心痛不已,心中向畫裡的周總理默念:“這盛世,如您所願!”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就要用文藝的力量和溫暖,感染大衆向光而行。

“為了你,我拼了命。哪怕面對槍林彈雨,隔着生死的一道門,我保證不離不棄。”2020年疫情期間,不少人被抗擊疫情主題MV《堅信愛會赢》刷屏。這首歌,就是為聲援戰鬥在第一線的從業人員,鼓舞全國人民抗擊疫情的信心和決心,中國文聯、中國視協、中國影協、中國音協緊急組織影視、音樂文藝工作者共同創作了主題歌曲并趕制MV,中國文聯指導協調各全國文藝家協會和各級文聯組織,組織知名藝術家于大年初二開始創作的。這首歌曲傳播面廣、感染力強,成為文藝界抗疫的代表性标志性歌曲之一。

歌詞中很多話直接來自抗疫一線人員。“為了你我拼了命”就是武漢醫生對患者說的話。“隔着生死的一道門”,源自兒子去醫院看望生病的父親,被一道門阻隔。雖然不能前往現場,詞曲作者不斷在網上搜尋新聞和現場照片,深受感動。“無法擁抱卻離你最近”,正是當時那種阻隔情景的真實寫照。

青年網友@添柴正能量說:“好聽!有勁兒!充滿希望和力量!”青年網友@依勒留言說:“我感覺這首歌傳遞的不是傷感,而是堅強、奮進和在災難面前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曆史上經曆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我們也很後怕,每次從污染區出來,都發誓:‘下次再也不去了!’因為進入容易,出來難。我們沒經過任何防護教育訓練、沒有消毒液、甚至連換洗的外衣都沒有。但每當遇到新聞拍攝線索,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進去。作為代表中國文聯的唯一一批深入武漢、挺進‘紅區’的文藝工作者,我們不辱使命,敢于犧牲,沒有辜負大家對我們的厚望。”回首2020年帶隊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赴武漢拍攝抗疫,中國攝協主席李舸的這段話充滿了深深的責任感。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中國文聯、中國攝協組織抗疫攝影小分隊,逆行出征、奔赴武漢,日夜奮戰66天,為4.2萬餘名援鄂醫務人員拍攝肖像,完成了中央赴湖北工作指導組交辦的“為天使造像”的艱巨任務。此外,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湖北省文聯還共同主辦“方艙直播時間”,集合80多位文藝家開展“屏對屏”志願服務,與武漢13家方艙醫院連線,用文藝的力量,幫助醫患撫慰情緒、調适心理,舉辦“堅信愛會赢”——文藝界以藝戰“疫”5·23特别節目,在多家衛視訊道和新媒體平台播出……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就要把文藝的觸角延伸到火熱的社會圖景和百姓的呼吸命運中去。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什麼叫做大衆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衆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應當認真學習群衆的語言。”“你要群衆了解你,你要和群衆打成一片,就得下決心,經過長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練。”

電視劇《山海情》在一片好評中收官,很多人感慨,沒想到一部主旋律扶貧劇竟成了“劇王”。劇中純粹、堅韌、一心撲在脫貧緻富工作上的人物形象,正是通過接地氣的表達展現出來。他們是史詩般的脫貧攻堅大決戰中很多基層扶貧幹部的縮影,值得所有人為之鼓掌,向他們緻敬。劇中聚集着很多知名演員,像張嘉譯、黃軒、闫妮、王凱等等,但觀衆不會去“數星星”,因為他們在劇中“灰頭土臉”、與角色融為一體,看起來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老百姓。網友@AA說:“這劇土得掉渣,我卻深深感動!它沒有為時代加‘濾鏡’,也沒有渲染人物‘高大全’,更沒有回避移民扶貧過程中的種種沖突和普通個體的複雜心态。”網友@沐羽說:“恰恰是這樣的‘有生活、沒口号’‘有苦難,更有苦幹’,将曾經的親曆者,更将無數富足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帶入到曆史現場,去見證了一段苦盡甘來、創造未來的奮鬥史!”

在中國大地上已經完成的精準扶貧生動實踐,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壯舉,在這一過程中,文藝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年來,尤其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曆史性時刻,不隻是一系列影視作品,中國文聯及各全國文藝家協會還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舉辦了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脫貧攻堅主題影展、全國農民畫展等活動,全方位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上司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精神面貌和生動實踐。

一個個真實的人間奇迹,呈現的是時代的紋理,傳遞的是時代的聲音,展現的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群像。有筋骨、有溫度的作品,永遠不愁沒市場、沒觀衆。觀衆的心聲,也是時代的呼聲。

亮劍!修身守正立心鑄魂,真善美永不褪色

1951年,志願軍慰問團中的天津著名相聲演員常寶堃在前線為戰士演出,不幸遭敵機轟炸,光榮犧牲。同年,在為志願軍戰士演出京韻大鼓的過程中,琴師程樹棠不幸遭敵機轟炸,光榮犧牲。

1951年,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為志願軍空軍部隊演出,她捐給志願軍“香玉劇社号”飛機,這架米格-15殲擊機是常香玉用義演所得的15億270萬元(人民币舊币)購買的。

他們,不是非上前線不可。如果不是把演出現場搬到戰士們身邊,讓他們在異國他鄉的戰壕中也能聽到鄉音,在敵我懸殊的戰場上能有片刻的放松,他們滿可以留在安全溫暖的祖國,等着勝利的消息,兒女承歡膝下,沒有生命危險。

他們,不是隻有把自己的全部家當捐給前線這一個選擇。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藝術家,即使隻是留在劇場裡如常排練、演出,她也完全可以過得很好。但是,在那個新中國剛剛成立、千瘡百孔的家園百廢待興的時候,她甯可把嗓子唱啞了,也要把自己的熒熒之光照亮給前線的戰士們。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從來都是心懷家國,以祖國、人民的需要為第一需要。如果自己内心沒有真善美,如何感染他人?在德和藝的天平上,德,從來都在無可辯駁的首位。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日子越來越好了,如今,新一代文藝工作者不再需要冒着戰火演出,不再需要義演籌資捐給前線,有人說,“流量比演技重要,小鮮肉才有曝光量!”“摳個像、串個場,天價片酬不是夢!”“隻要話題度高,娘炮又何妨?”……

面對失德失範,唯有重拳出擊!

五年來,中國文聯加強文藝輿情分析研判和有效引導,應用先進監測系統,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先後組織了“弘揚清風正氣、抵制不良風氣”專題研讨,開展“崇德尚藝、潛心耕耘”主題實踐活動,實施“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專項工作。全國範圍内的文娛綜合治理有條不紊地推進,針對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稅漏稅、吸毒嫖娼、封建班規等違法失德現象,進行正面發聲、教育引導。及時處置一批違紀違法、失德失範會員,科學研判應對泛娛樂化、惡意調侃、學術不端等文藝熱點問題,努力營造健康清朗的文藝生态。

“一系列綜合治理工作,亮劍亮得恰逢其時。藝術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人不能改變他人,人卻能影響他人,亂象一定是暫時的現象。确實有個别粉絲存在淺層盲目沖動的行為、過多關注顔值,而很少被靈魂吸引。但随着國家的引導,大家了解‘飯圈’亂象的嚴重危害後,都會冷靜下來。”在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國歌劇舞劇院獨唱演員、“文華獎”“梅花獎”獲得者陳小朵看來,“我關注到,現在一些流量很高的明星到大學辦活動,多數學生們也隻專注學業、很少為追星而逃課,這才是常态。”

《堅持價值導向,着意審美引領》《傳統人生境界論與當代審美風尚》《走出“飯圈”畸形審美誤區》《警惕“流量明星”帶來的不良審美風尚》……自2021年8月20日起,《中國藝術報》等中國文聯所屬媒體分别開設了“塑造新時代審美風尚”筆談等專欄,一大批專家共同探尋“飯圈”亂象治理的工作方向和具體措施,引領審美風尚。

“相當多的‘流量明星’,為了追求顔值的‘時尚’和‘完美’,不惜對自己的身體,尤其是自己的容顔做大刀闊斧的修剪和整饬,以至于我們的銀幕、螢幕以及舞台,到處充斥着近乎千篇一律的,看不到真實容顔的‘小鮮肉’‘小鮮花’形象。”“新時代下要倡導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審美觀,鼓勵和支援藝術工作者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觀,深入生活、深入群衆,在艱苦的創作中不斷打磨和釋放自己的藝術才華,塑造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的評論鞭辟入裡,引起了很多青年觀衆的共鳴:“美沒有标準,年輕人們大可不必為了追逐網絡明星的某些畸形審美,而焦慮甚至折磨自己,自信健康的人才最美。”“說得對,反對顔值至上、一夜暴富,甚至不勞而獲的價值觀!”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2021年1月21日,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在京召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進行風建設”座談會,向全國文藝工作者發出《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倡議書》。2021年8月24日,“修身守正立心鑄魂——中國文聯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工作座談會”舉辦,與會藝術家代表向全國文藝工作者發出《修身守正立心鑄魂——緻廣大文藝工作者倡議書》,倡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嚴于自律,常懷敬畏之心;勤于學習,提高認知水準;悉心創作,堅守藝術理想;秉持初心,踐行德藝兼修。随後,各全國文藝家協會也相繼舉辦了職業道德和行風建設工作座談會,發出倡議,号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文藝界核心價值觀,維護文藝界清風正氣和良好形象。

“28年革命,2000萬人犧牲,換來了紅旗,我們能做什麼?隻有四個字:萬無一失!你以為升起來的僅僅是一塊紅布嗎?”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裡,黃渤這段台詞讓很多觀衆淚目。黃渤把林治遠這一角色從平凡人物到“大英雄”的轉變演得極具張力,他透露,這段台詞是他和導演共同在現場加出來的,“真是有感而發!演出時,總感到之前的台詞不夠有力量和概括力,國旗不僅僅是一塊紅布,它代表着多少人的殷切希望、用生命換來的今天!五年來中國發生了很多變化,我也參與了很多。跟随這個時代,我們不能閉門造車,有一些已經想好的故事,還有正在發生的故事,希望能抓住它、表現好它。”黃渤如是說。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修身、守正、立心、鑄魂。一大批文藝工作者,把實踐熔鑄進了作品中。不隻是《我和我的祖國》,《覺醒年代》《長津湖》《功勳》等一批現象級作品,像一股清風襲來,演員真誠演繹、觀衆淚目感動,不少年輕人高呼:“沒想到隻要文藝工作者走心,主旋律也能這麼好看!”

“抓好故事核心中的真善美,是文藝工作者亘古不變的追求。我們時刻記得尊重觀衆,創新技術手段,提前做使用者畫像,希望觀衆能在劇中緩解生活中的現實焦慮、感受到劇中傳達的希望和美。”制片人楊夏告訴記者,産品調研中,也感受到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越來越喜愛,希望看到其更多的展現和表達,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故事和文化自信,未來會繼續用網生代使用者習慣的方式,進行更多探索。

文藝工作者們以真誠又充滿煙火氣的方式告訴觀衆:原來每一個中國人身上都有平凡而偉大的故事,原來奮鬥是一件如此簡單又動人的事情,原來真善美是生活永遠不變的主題。

經過标本兼治、綜合治理,如今,文藝隊伍更加健康,主流聲音更加響亮,行業風氣更加清朗。每一個時刻,文藝工作者們都在用行動響當當地證明:這份榮耀始終與我們同在,我們都因同一個名字而驕傲——中國文藝工作者!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凝聚!傳承創新,構築強大中國精神

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确指出:“我國文藝事業要實作繁榮發展,就必須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

五年來,中國文聯堅持把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高層次的文藝人才隊伍作為推動文藝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性、基礎性工作,積極創新體制機制、大力培養文藝人才。一方面,突出思想引領,積極開展全國文藝骨幹大教育訓練,實作了全國文藝家協會個人會員全覆寫,圓滿完成預期教育訓練任務。另一方面,重點抓好文藝拔尖人才、中青年文藝人才、少數民族文藝人才、新文藝群體、基層和創作一線文藝工作者的教育訓練研修,舉辦各類線下教育訓練班和網絡教育訓練班。

“民間文學内容浩瀚無比,形式多樣,大量叙事作品中,有人物、有情感、有哲理、有精神、有骨氣。在負責具體落實中國文聯牽頭組織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的過程中,中國民協為進一步發掘民間文學寶藏、揭示其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意義,提升民間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我們推進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工作,不僅抓緊搶救整理優秀民間文化财富,還用數字化等多種手段進行儲存和傳播,力争推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傳世之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安德明說。

凝聚的力量,表現在用心解決“文藝兩新”的“立足、立身、立業”痛點上。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加強聯絡,延伸工作手臂,加強對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的團結引導,把千千萬萬文藝從業者、愛好者凝聚起來,不斷增強組織吸引力。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從實踐上積極做好“文藝兩新”工作是新時代文聯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藝兩新”群體面臨文藝作品的意識形态把握較難、文藝成果權益維護較難、人才培育儲備較難、訴求服務較難等問題。解決這些實際問題,關鍵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為他們打通“立足、立身、立業”的有效通道。

加強“文藝兩新”黨建工作、深入開展“文藝兩新”常态化教育教育訓練、廣泛開展“文藝兩新”職業道德建設,堅持正确政治方向,增進“文藝兩新”的思想認同……中國文聯不斷加強頂層規劃、工作謀劃,在各方面各環節積極健全“文藝兩新”工作機制。持續加強包括“文藝兩新”在内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教育引導,涵育良好文藝生态,加大優質文化産品創作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文化需求,成為文聯工作的一個重心。

凝聚的力量,表現在傳承方式的系統化和創新化上。

滑稽藝術家劉全和、劉全利說,“雜技在我國外交史上是一張亮麗的名片,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雜技演員就開始‘走出去’了,外國觀衆一提‘China’,就會說‘雜技,功夫好!’”中國雜技團常務副團長孫力力也提到,在國外演出時,外國觀衆常能透過表演,感受到中國雜技演員的幸福感和自信感。

2018年10月,國内第一所魔術學院——李甯魔術藝術學院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成立。這意味着國内的魔術人才培養,走上了學科化、體系化、專業化之路。“傳統戲法在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曆史了。如今,着眼傳承和創新,我們在一些院校做了科普魔術的教學工作,邀請國際大師前來交流。魔術藝術将不僅融入學校的美育工作,未來還将在專業學科教育與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索。”在中國雜協副主席、中國魔術藝術委員會主任李甯看來,因材施用,從無到有,要想可持續地發展,傳承方式必須着眼系統化、創新化。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凝聚的力量,表現在一部部展現前沿探索精神的精品佳作上。

“這次創排《香山之夜》,無論是從内容到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與突破,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在藝術創作上要有探索精神,要有創新精神與開拓精神。我們既能排具有民族氣質的作品,也能排現實主義的現代作品,同時也能創作《香山之夜》這樣思想性極強的新編作品。‘隔空對話’所有對白都那麼令人心潮起伏,文聯一直引導大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相信,紅色題材也可以達到思想性、藝術性的統一。”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說。

《香山之夜》差別于傳統現實主義作品的藝術特色,充分利用了戲劇舞台的假定性,實作“隔空對話”。任鳴介紹,在戲劇結構上,該劇大膽采用跳進跳出的形式,讓演員在舞台上既是曆史人物,又是演員自己,同時還是曆史的叙述人,這三重身份,有清晰的轉換。“隔空對話”,也是信仰和使命的交鋒,更加清晰地闡釋了中國共産黨勝利而國民黨敗走的曆史必然。青年觀衆們在留言本上寫道:“‘戲中戲’,不但增加了觀看的趣味性,還讓我們嘗試站在當下去思考曆史。”“演員塑造的人物立體、豐富,人藝是用了真心、用了真情、用了真功夫。”

凝聚起文藝強國的磅礴偉力——廣大文藝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寫時代成果豐碩

我們每個人,在曆史長河中不過是一顆繁星。但每一顆繁星,都能觸摸到時代的脈搏,它在有力地、充滿生命力地跳動着,生生不息。

當文藝作品以其特有的穿透力,跨越時空形成對話,其感染力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讓人瞬間讀懂祖輩父輩的喜悲冷暖。一個好的文藝作品,往往能喚起你我内心最莊重的情感、最深切的共鳴,那些鮮活溫暖的形象、向上向善的堅守、護佑蒼生的勇氣,總令人熱淚盈眶、找到生命中的光。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藝術。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精品之作,必将更多湧現,滿足人民群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予以精神引領和價值支撐。

使命在肩,凝心聚力,我們時刻跋涉在路上!

策劃統籌:王海 楊玳婻

記者:楊月 牟昊琨 安俐 馬志強

制圖:安俐 孫震

(部分文字參考《中國藝術報》)

中國青年網、中國文藝網

聯合出品

┃責編:張玘雲

┃稽核:曾繁華

┃複核:王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