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批示。五年来,中国文联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人民、勇于创新创造、坚守艺术理想,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守正创新,推出了一大批有温度、有筋骨的精品佳作。打开一扇门,用艺术的方式,引导大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蹚出一条路,用扎根人民的创作底色,唤起更多人的共情与思考、认同与期待。无数文艺工作者用倾情演绎的千万个作品、用不分昼夜的坚守、用身体力行的实践,呈现出艺术生命崭新蓬勃的无限可能。

澎湃!人民情怀,铸就文艺的力量

“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文联把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推动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有评论指出,这些年,影视文化产业高度繁荣、作品浩如烟海,但脱离现实的浮躁之风也相当明显。穿越剧、玄幻剧扎堆,贩卖些架空的网文、穿凿的编造;一些打着现实旗号的作品,很多也是头重脚轻腹中空、不见现实只见“现编”。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要通过艺术跨越时空形成对话,引导大众去思考,中国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2021年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举行,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文艺的形式回顾了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展示了奋进新时代的信心。2021年6月18日,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落成开馆,历时3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重大主题雕塑工程和“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完美收官,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创作人员最多的雕塑工程和美术创作工程,是以美术创作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美术家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艺术厚礼。

“做好重大主题雕塑工程,我们周密组织、集体创作研究、整体推动,《信仰》这组雕塑要反映‘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更加理论化、更加抽象,如何用形象、造型的方式来反映这一主题?我们做了多种角度的构思,反复研究讨论,最后选用了共产党人举手向党旗宣誓的造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回忆,“2020年,赶上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蔓延的严峻时刻,我们的雕塑家们24小时工作在雕塑现场,尤其是在15米长的泥塑初稿上昼夜赶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创作极其艰苦,创作现场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一幅作品的成功,技法取胜是其次,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感情才是根源。反复看当年的录像,我流泪了,人民的好总理为了国家现代化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着笔时,我着力体现周总理的眉毛、皱纹、眼神、脸颊等部分,如同置身现场去感受总理的气场。画周总理时,我感觉就像在抚摸亲人的脸庞。”军旅画家王一帆的作品《重申四个现代化》入选了“建党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一位观众含泪告诉记者,看到这幅画,感觉无数情感瞬间被激发,有澎湃激越,有骄傲幸福,还有心痛不已,心中向画里的周总理默念:“这盛世,如您所愿!”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要用文艺的力量和温暖,感染大众向光而行。

“为了你,我拼了命。哪怕面对枪林弹雨,隔着生死的一道门,我保证不离不弃。”2020年疫情期间,不少人被抗击疫情主题MV《坚信爱会赢》刷屏。这首歌,就是为声援战斗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鼓舞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中国影协、中国音协紧急组织影视、音乐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了主题歌曲并赶制MV,中国文联指导协调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各级文联组织,组织知名艺术家于大年初二开始创作的。这首歌曲传播面广、感染力强,成为文艺界抗疫的代表性标志性歌曲之一。

歌词中很多话直接来自抗疫一线人员。“为了你我拼了命”就是武汉医生对患者说的话。“隔着生死的一道门”,源自儿子去医院看望生病的父亲,被一道门阻隔。虽然不能前往现场,词曲作者不断在网上搜索新闻和现场照片,深受感动。“无法拥抱却离你最近”,正是当时那种阻隔情景的真实写照。

青年网友@添柴正能量说:“好听!有劲儿!充满希望和力量!”青年网友@依勒留言说:“我感觉这首歌传递的不是伤感,而是坚强、奋进和在灾难面前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我们也很后怕,每次从污染区出来,都发誓:‘下次再也不去了!’因为进入容易,出来难。我们没经过任何防护培训、没有消毒液、甚至连换洗的外衣都没有。但每当遇到新闻拍摄线索,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进去。作为代表中国文联的唯一一批深入武汉、挺进‘红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辱使命,敢于牺牲,没有辜负大家对我们的厚望。”回首2020年带队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赴武汉拍摄抗疫,中国摄协主席李舸的这段话充满了深深的责任感。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中国文联、中国摄协组织抗疫摄影小分队,逆行出征、奔赴武汉,日夜奋战66天,为4.2万余名援鄂医务人员拍摄肖像,完成了中央赴湖北工作指导组交办的“为天使造像”的艰巨任务。此外,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湖北省文联还共同主办“方舱直播时间”,集合80多位文艺家开展“屏对屏”志愿服务,与武汉13家方舱医院连线,用文艺的力量,帮助医患抚慰情绪、调适心理,举办“坚信爱会赢”——文艺界以艺战“疫”5·23特别节目,在多家卫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要把文艺的触角延伸到火热的社会图景和百姓的呼吸命运中去。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电视剧《山海情》在一片好评中收官,很多人感慨,没想到一部主旋律扶贫剧竟成了“剧王”。剧中纯粹、坚韧、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接地气的表达体现出来。他们是史诗般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值得所有人为之鼓掌,向他们致敬。剧中聚集着很多知名演员,像张嘉译、黄轩、闫妮、王凯等等,但观众不会去“数星星”,因为他们在剧中“灰头土脸”、与角色融为一体,看起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老百姓。网友@AA说:“这剧土得掉渣,我却深深感动!它没有为时代加‘滤镜’,也没有渲染人物‘高大全’,更没有回避移民扶贫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普通个体的复杂心态。”网友@沐羽说:“恰恰是这样的‘有生活、没口号’‘有苦难,更有苦干’,将曾经的亲历者,更将无数富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带入到历史现场,去见证了一段苦尽甘来、创造未来的奋斗史!”

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完成的精准扶贫生动实践,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壮举,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年来,尤其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时刻,不只是一系列影视作品,中国文联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还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举办了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脱贫攻坚主题影展、全国农民画展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精神面貌和生动实践。

一个个真实的人间奇迹,呈现的是时代的纹理,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展现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群像。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永远不愁没市场、没观众。观众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声。

亮剑!修身守正立心铸魂,真善美永不褪色

1951年,志愿军慰问团中的天津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在前线为战士演出,不幸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同年,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京韵大鼓的过程中,琴师程树棠不幸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

1951年,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为志愿军空军部队演出,她捐给志愿军“香玉剧社号”飞机,这架米格-15歼击机是常香玉用义演所得的15亿270万元(人民币旧币)购买的。

他们,不是非上前线不可。如果不是把演出现场搬到战士们身边,让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战壕中也能听到乡音,在敌我悬殊的战场上能有片刻的放松,他们满可以留在安全温暖的祖国,等着胜利的消息,儿女承欢膝下,没有生命危险。

他们,不是只有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捐给前线这一个选择。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艺术家,即使只是留在剧场里如常排练、演出,她也完全可以过得很好。但是,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千疮百孔的家园百废待兴的时候,她宁可把嗓子唱哑了,也要把自己的荧荧之光照亮给前线的战士们。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从来都是心怀家国,以祖国、人民的需要为第一需要。如果自己内心没有真善美,如何感染他人?在德和艺的天平上,德,从来都在无可辩驳的首位。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日子越来越好了,如今,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不再需要冒着战火演出,不再需要义演筹资捐给前线,有人说,“流量比演技重要,小鲜肉才有曝光量!”“抠个像、串个场,天价片酬不是梦!”“只要话题度高,娘炮又何妨?”……

面对失德失范,唯有重拳出击!

五年来,中国文联加强文艺舆情分析研判和有效引导,应用先进监测系统,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先后组织了“弘扬清风正气、抵制不良风气”专题研讨,开展“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专项工作。全国范围内的文娱综合治理有条不紊地推进,针对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税漏税、吸毒嫖娼、封建班规等违法失德现象,进行正面发声、教育引导。及时处置一批违纪违法、失德失范会员,科学研判应对泛娱乐化、恶意调侃、学术不端等文艺热点问题,努力营造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

“一系列综合治理工作,亮剑亮得恰逢其时。艺术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人不能改变他人,人却能影响他人,乱象一定是暂时的现象。确实有个别粉丝存在浅层盲目冲动的行为、过多关注颜值,而很少被灵魂吸引。但随着国家的引导,大家理解‘饭圈’乱象的严重危害后,都会冷静下来。”在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中国歌剧舞剧院独唱演员、“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陈小朵看来,“我关注到,现在一些流量很高的明星到大学办活动,多数学生们也只专注学业、很少为追星而逃课,这才是常态。”

《坚持价值导向,着意审美引领》《传统人生境界论与当代审美风尚》《走出“饭圈”畸形审美误区》《警惕“流量明星”带来的不良审美风尚》……自2021年8月20日起,《中国艺术报》等中国文联所属媒体分别开设了“塑造新时代审美风尚”笔谈等专栏,一大批专家共同探寻“饭圈”乱象治理的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引领审美风尚。

“相当多的‘流量明星’,为了追求颜值的‘时尚’和‘完美’,不惜对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自己的容颜做大刀阔斧的修剪和整饬,以至于我们的银幕、屏幕以及舞台,到处充斥着近乎千篇一律的,看不到真实容颜的‘小鲜肉’‘小鲜花’形象。”“新时代下要倡导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审美观,鼓励和支持艺术工作者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艰苦的创作中不断打磨和释放自己的艺术才华,塑造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的评论鞭辟入里,引起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共鸣:“美没有标准,年轻人们大可不必为了追逐网络明星的某些畸形审美,而焦虑甚至折磨自己,自信健康的人才最美。”“说得对,反对颜值至上、一夜暴富,甚至不劳而获的价值观!”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2021年1月21日,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行风建设”座谈会,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倡议书》。2021年8月24日,“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举办,与会艺术家代表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修身守正立心铸魂——致广大文艺工作者倡议书》,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严于自律,常怀敬畏之心;勤于学习,提高认知水平;悉心创作,坚守艺术理想;秉持初心,践行德艺兼修。随后,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也相继举办了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发出倡议,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维护文艺界清风正气和良好形象。

“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换来了红旗,我们能做什么?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里,黄渤这段台词让很多观众泪目。黄渤把林治远这一角色从平凡人物到“大英雄”的转变演得极具张力,他透露,这段台词是他和导演共同在现场加出来的,“真是有感而发!演出时,总感到之前的台词不够有力量和概括力,国旗不仅仅是一块红布,它代表着多少人的殷切希望、用生命换来的今天!五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也参与了很多。跟随这个时代,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有一些已经想好的故事,还有正在发生的故事,希望能抓住它、表现好它。”黄渤如是说。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把实践熔铸进了作品中。不只是《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长津湖》《功勋》等一批现象级作品,像一股清风袭来,演员真诚演绎、观众泪目感动,不少年轻人高呼:“没想到只要文艺工作者走心,主旋律也能这么好看!”

“抓好故事内核中的真善美,是文艺工作者亘古不变的追求。我们时刻记得尊重观众,创新技术手段,提前做用户画像,希望观众能在剧中缓解生活中的现实焦虑、感受到剧中传达的希望和美。”制片人杨夏告诉记者,产品调研中,也感受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喜爱,希望看到其更多的展现和表达,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故事和文化自信,未来会继续用网生代用户习惯的方式,进行更多探索。

文艺工作者们以真诚又充满烟火气的方式告诉观众:原来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原来奋斗是一件如此简单又动人的事情,原来真善美是生活永远不变的主题。

经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如今,文艺队伍更加健康,主流声音更加响亮,行业风气更加清朗。每一个时刻,文艺工作者们都在用行动响当当地证明:这份荣耀始终与我们同在,我们都因同一个名字而骄傲——中国文艺工作者!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凝聚!传承创新,构筑强大中国精神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

五年来,中国文联坚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文艺人才队伍作为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基础性工作,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养文艺人才。一方面,突出思想引领,积极开展全国文艺骨干大培训,实现了全国文艺家协会个人会员全覆盖,圆满完成预期培训任务。另一方面,重点抓好文艺拔尖人才、中青年文艺人才、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新文艺群体、基层和创作一线文艺工作者的培训研修,举办各类线下培训班和网络培训班。

“民间文学内容浩瀚无比,形式多样,大量叙事作品中,有人物、有情感、有哲理、有精神、有骨气。在负责具体落实中国文联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过程中,中国民协为进一步发掘民间文学宝藏、揭示其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提升民间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我们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不仅抓紧抢救整理优秀民间文化财富,还用数字化等多种手段进行保存和传播,力争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传世之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德明说。

凝聚的力量,表现在用心解决“文艺两新”的“立足、立身、立业”痛点上。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联络,延伸工作手臂,加强对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导,把千千万万文艺从业者、爱好者凝聚起来,不断增强组织吸引力。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从实践上积极做好“文艺两新”工作是新时代文联工作的重要内容。

“文艺两新”群体面临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把握较难、文艺成果权益维护较难、人才培育储备较难、诉求服务较难等问题。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他们打通“立足、立身、立业”的有效通道。

加强“文艺两新”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文艺两新”常态化教育培训、广泛开展“文艺两新”职业道德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进“文艺两新”的思想认同……中国文联不断加强顶层规划、工作谋划,在各方面各环节积极健全“文艺两新”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包括“文艺两新”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教育引导,涵育良好文艺生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创作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成为文联工作的一个重心。

凝聚的力量,表现在传承方式的系统化和创新化上。

滑稽艺术家刘全和、刘全利说,“杂技在我国外交史上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杂技演员就开始‘走出去’了,外国观众一提‘China’,就会说‘杂技,功夫好!’”中国杂技团常务副团长孙力力也提到,在国外演出时,外国观众常能透过表演,感受到中国杂技演员的幸福感和自信感。

2018年10月,国内第一所魔术学院——李宁魔术艺术学院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成立。这意味着国内的魔术人才培养,走上了学科化、体系化、专业化之路。“传统戏法在中国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如今,着眼传承和创新,我们在一些院校做了科普魔术的教学工作,邀请国际大师前来交流。魔术艺术将不仅融入学校的美育工作,未来还将在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在中国杂协副主席、中国魔术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宁看来,因材施用,从无到有,要想可持续地发展,传承方式必须着眼系统化、创新化。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凝聚的力量,表现在一部部体现前沿探索精神的精品佳作上。

“这次创排《香山之夜》,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与突破,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在艺术创作上要有探索精神,要有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我们既能排具有民族气质的作品,也能排现实主义的现代作品,同时也能创作《香山之夜》这样思想性极强的新编作品。‘隔空对话’所有对白都那么令人心潮起伏,文联一直引导大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相信,红色题材也可以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说。

《香山之夜》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充分利用了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实现“隔空对话”。任鸣介绍,在戏剧结构上,该剧大胆采用跳进跳出的形式,让演员在舞台上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演员自己,同时还是历史的叙述人,这三重身份,有清晰的转换。“隔空对话”,也是信仰和使命的交锋,更加清晰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胜利而国民党败走的历史必然。青年观众们在留言本上写道:“‘戏中戏’,不但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还让我们尝试站在当下去思考历史。”“演员塑造的人物立体、丰富,人艺是用了真心、用了真情、用了真功夫。”

凝聚起文艺强国的磅礴伟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讴歌人民抒写时代成果丰硕

我们每个人,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颗繁星。但每一颗繁星,都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它在有力地、充满生命力地跳动着,生生不息。

当文艺作品以其特有的穿透力,跨越时空形成对话,其感染力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人瞬间读懂祖辈父辈的喜悲冷暖。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唤起你我内心最庄重的情感、最深切的共鸣,那些鲜活温暖的形象、向上向善的坚守、护佑苍生的勇气,总令人热泪盈眶、找到生命中的光。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艺术。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品之作,必将更多涌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予以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

使命在肩,凝心聚力,我们时刻跋涉在路上!

策划统筹:王海 杨玳婻

记者:杨月 牟昊琨 安俐 马志强

制图:安俐 孙震

(部分文字参考《中国艺术报》)

中国青年网、中国文艺网

联合出品

┃责编:张玘云

┃审核:曾繁华

┃复核:王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