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瞻七萬雄兵,最終卻敗給了鄧艾兩千殘兵,這究竟是為什麼

光有忠勇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忠勇之士幹下的那些事情更糟糕,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諸葛瞻七萬雄兵,最終卻敗給了鄧艾兩千殘兵,這究竟是為什麼

諸葛瞻就是這種人,對國家忠心耿耿,絕對沒有問題,但嚴重缺乏能力和智慧。他的軍事水準甚至比起馬谡來都要差得很遠。馬谡是輸在心态不對,這個諸葛瞻徹底是能力太差。

鄧艾偷渡陰平,輕軍遠襲,算得上“

”,但也算不上“

”,風險太大,成功率不足一成。

雖然成功繞過了蜀軍主力的防線,但要想攻取成都,還早着呢。

危機,危機,有危險就有機遇,對蜀國來說,鄧艾來襲算是個危險,但也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諸葛瞻七萬雄兵,最終卻敗給了鄧艾兩千殘兵,這究竟是為什麼

為什麼呢?

鄧艾輕兵遠襲,深入敵境,講求的是隐秘、快速。這樣的部隊肯定是以下幾個特點:

1.人數少

人多了,行軍速度肯定就慢,達不到奇襲的效果;

2.裝備薄弱

輕裝遠襲,裝備越多行事越慢,不可能攜帶重裝備;

3.缺少後勤

這樣的部隊都是由作戰人員組成,隻能攜帶最基本的補給,嚴重缺乏後勤支援;

4.沒有援應

由于是秘密行進,可以選擇的路線非常少,不可能有多支部隊同時穿插。

那麼,知道了這支部隊的特點,我們不難分析出,鄧艾最怕的是什麼?

諸葛瞻七萬雄兵,最終卻敗給了鄧艾兩千殘兵,這究竟是為什麼

攻堅戰、消耗戰、僵持戰。耗不起嗎?根本耗不起。

對付鄧艾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占據險要,死守關隘,堅拒不戰,盡量拖延時間,決不給對方消滅我方有生力量的機會。

時間一天天過去,鄧艾的糧草怎麼解決?隻能搶掠。這樣,兵力有限,還得分出一部分去搶,正面進攻力就更弱了。

打仗、行軍戰鬥總會要有損耗,從哪裡補充?受傷人員如何安置?都很困難。

是以說,正确的方式不是打,而是耗,耗死他。

諸葛瞻七萬雄兵,最終卻敗給了鄧艾兩千殘兵,這究竟是為什麼

随便一個有戰鬥經驗的老将,比如王平、廖化這類,鄧艾肯定完蛋了。王平、廖化根本不會出戰,憑城據關,咱們就互相熬吧。

姜維的主力部隊得到消息,派支部隊往鄧艾菊門上一插,打都不用打,有半個月時間,鄧艾這支部隊若不投降,就隻得上山采野果子去,全體變成野猴子。

搞掉了鄧艾,魏國這次三路大軍的攻勢就瓦解了。憑鐘會那兩下子,還過不了姜維那一關。數十萬人馬的巨大消耗會讓司馬昭窮到當掉褲衩。

但令人遺憾的是,諸葛瞻的智商太對不住他的姓氏了。

諸葛瞻七萬雄兵,最終卻敗給了鄧艾兩千殘兵,這究竟是為什麼

諸葛瞻一輩子沒掌過權,終于手底下能管幾個兵了,過度興奮,主動求戰,結果被鄧艾一網打盡。蜀國這支最後的力量被諸葛瞻輕易斷送掉,綿竹一失,鄧艾通往成都的道路就是一片坦途。成都連保衛城池的兵力都沒有了。

諸葛瞻這水水,還遺憾自己“

内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

”,就憑你那兩下子,能制住家門口的狗狗都算你行。

還是那句話,都說“

文死谏,武死戰

”,看起來似乎壯懷激烈,名垂青史,實際上若是水準不行,更是壞事。

可惜了諸葛亮一代雄奇,智計無雙,何等偉大的人物。生前被弟子馬谡破滅了理想,死後被兒子諸葛瞻毀掉了基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