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與張郃相比,若論武藝,魏延要略遜于張郃;若論領兵的才能,張郃善攻,魏延善守,基本上旗鼓相當;若論耍小聰明,魏延可比張郃要強很多。
司馬懿想幹掉魏延,他得先過諸葛亮這一關。諸葛亮不同意,魏延也是個輕易就能上當的人,司馬懿當然沒有辦法。
張郃可不同,張郃雖然善戰,精通兵法,但他不懂詭計。更重要的一點,諸葛亮想搞掉張郃,而司馬懿是同意的。
咱們分析一下當時魏國的形勢。

随着曹操和曹丕相繼離世,曹家能征慣戰的将帥之才也逐漸凋零。到了曹叡這一代,也就是曹真還算是個戰略級别的軍事人才了。
曹真病逝,魏國的軍事人才稀疏,老一輩中能打的就沒剩下幾個了。而年輕一代中,要麼是躺在父輩功勞薄上吃老本,沒什麼出息勁兒;要麼是還羽翼未豐,經驗不足,還沒有成長起來。
司馬懿雖然為魏軍主帥,但魏軍将士們都是在沙場上刀頭舐血的血性男兒,對司馬懿抵禦西蜀的那種龜縮式的作戰方式很不以為然,視為懦弱。
當然,這也怪不得司馬懿。司馬懿可并不是個孬種,他打仗非常善于進攻,經常長途奔襲,迅如雷霆,疾如暴風。但那是對付别的敵人,對付諸葛亮不行。
諸葛亮太詭詐,奇計百出,圈套一個接一下,捉弄得司馬懿團團轉。
司馬懿非常痛苦,不打吧,将士們瞧不起,打吧,還幹不過諸葛亮。作為一軍主帥,如果老是吃敗仗,朝廷中和軍隊中就會鬧意見,就會有人提出把司馬懿的主帥位置替換掉。
誰來代替司馬懿呢?當時在曹魏軍中,張郃是個非常适合的人選。張郃這個人,他是有戰略頭腦的,久經沙場,戰功累累,将士們對張郃也比較崇敬,在軍中威望極高。
也就是說,司馬懿并非不可替代的。但手中掌握着兵權,對司馬懿來說,非常重要。萬一他被張郃替掉了,張郃又能與諸葛亮打個你來我往,司馬懿就完蛋了。馬上就會有人落井下石,結束掉他的一切。
當年,張郃就為劉備所忌憚,而後又屢次破壞諸葛亮的北伐計劃,街亭一戰,給蜀漢造成了巨大損失。諸葛亮對張郃也很讨厭,欲除之而後快。
諸葛亮詐敗設伏,司馬懿不是不知道,畢竟,猛将王雙之死并不久遠。司馬懿很清楚,諸葛亮是有埋伏的,要對魏軍追兵進行慘痛打擊。
司馬懿派張郃去追,就是要借諸葛亮之手消滅掉自己的心頭大患。而諸葛亮也清楚這一點,也願意借給司馬懿這把刀。因為司馬懿是想将兵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戰略上就必然是守勢;而張郃不同,他沒有政治野心,他是想立戰功,就要主攻,雙方就得你來我往地硬磕,打得多了,蜀漢真正緻命的弱點就暴露了――蜀道天險不足為憑。
是以說,張郃之死,是魏蜀雙方主帥心照不宣地一次精密配合。
魏延則不同,諸葛亮不想讓魏延死。蜀國本來就人才凋零,老将紛紛謝世,年輕人們也不足以挑起大梁,而壯年派的魏延則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魏延要死了,蜀漢可就真正青黃不接了。而且,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不是魏延所能替代的,諸葛亮是絕不會配合司馬懿除掉魏延的。
司馬懿要想幹掉魏延,就必須要設計圈套,大圈套瞞不過諸葛亮,小圈套魏延也不會鑽。
諸葛亮死後,魏延錯誤地認為,蜀漢軍中形成了權力真空,他一腳踏入了險惡的政鬥漩渦。
魏延打仗可以,但他的政治頭腦極其膚淺,是個政治白癡。魏延死是遲早的事情,隻不過是由誰來解決掉他的問題。隻要他踩進來,即使楊儀不幹掉他,蔣琬和費祎也會動手。
是以說,張郃之死,是因為他想代替活着的司馬懿;魏延之死,是因為他想代替死了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