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古今六十四位名将之一,在軍事方面目光獨到,有難得的戰略頭腦,是一位軍事奇才。當年打到劉禅門下,僅靠着兩萬左右的人馬,将蜀漢收服,劉禅投降,靠的就是他的戰略頭腦和不可小觑的氣勢。如此優秀的一位大将,可惜最後卻死得十分窩囊。
真實曆史上鄧艾是一名怎樣的将領?
如果你覺得曆史上的那些政治手段都很殘酷下流,那你就太天真了。通過明面上的手段讓你犧牲的政治鬥争還算正常,真正可怕的是,明明你小心翼翼沒有做錯事,但就是有人想要你的命。
而這些人又都躲在暗處,關鍵時候捅你一刀,讓你做鬼的時候才明白自己是怎麼去的閻王殿。大概鄧艾的人生就是這樣草草收場的。

三國末期,魏國準備攻打蜀漢,鄧艾率三萬多人向甘松、沓中等地進軍,以牽制姜維,另一路諸葛緒率三萬多人對五街,橋頭等地進行堵截,保證斷了姜維的退路。
鐘會作為魏軍主力,親自帶領大軍十多萬,如此完美的布局和将領讓蜀漢一時間壓力很大十分惶恐。然而蜀漢的姜維指令各個防守據點都不要交戰,退回漢、樂二城堅守,姜維則與另外兩人一起防守劍閣抵禦鐘會。
就這樣,姜維占據天險地勢死守劍閣,導緻鐘會大軍無法攻克,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鐘會左右為難,進退不能,因為軍糧供應不足,甚至有退軍的打算。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鄧艾趁姜維被鐘會牽制在劍閣之地,率領自己的軍隊一路艱難險阻,走過七百多裡的險路,偷渡陰平,打了一個出其不意,一路奔殺到綿竹。
鄧艾又派自己的兒子鄧忠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司馬師纂攻打左翼,最終在鄧艾的堅持下成功擊敗了諸葛瞻,逼得劉禅出城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鄧艾靠這次以少勝多的奇襲之戰,立下了不世之功。靠着一支偏師,僅有二萬人馬,就逼得一個國家的皇帝舉手投降,打到了對方國家的中心老巢,憑借一己之力滅掉了一個大國。
毋庸置疑,曆經了千辛忘苦,跋涉了七百餘裡的崎岖山路的鄧艾,成了滅蜀之戰中的第一功臣。可他并不是滅蜀之戰中的主将,卻意外搶走了本不屬于他的風頭。
這種情況下,多少雙眼睛都會盯着鄧艾,本是為國家做了一件好事,卻是以結下了不少仇恨。如果隻是被盯着,那盯的人再多,鄧艾其實也不會有什麼損失。但這次戰役實在太傳奇,太不可思議了,是以此時鄧艾已經被這些噱頭搞得有點迷糊了。劉禅投降後,司馬昭既驚訝又驚喜,立馬封鄧艾為魏國太尉,這個官位可以說是武将的巅峰了!
鄧艾奇襲蜀漢,建立不世戰功,為何最後結局慘淡?
原本保守,本分的鄧艾,此刻内心有多激動,行為就有多沖動。他覺得此時的他很有發言權,他建議司馬昭給劉禅封王,建議在蜀地發動滅吳,把劉禅留在蜀地維護組織秩序!
不僅如此,還恬不知恥的對蜀國的臣民們說,你們應該慶幸遇到了我,如果是别人,你們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這時的鄧艾已經目中無人了,像這種問題是他區區一個太尉考慮的的嗎?他把司馬昭放在哪裡?隻有司馬昭指令你提供意見,你才能說這些,否則,就是越權!
但是,司馬昭是一個城府很深的政治家,面對鄧艾這種瘋狂舉動,他隻是皺了皺眉頭,微微一笑,還是下達了嘉獎令,對他一通猛誇,把他和曆代的超級名将們相提并論。至于鄧艾的建議,就當他喝多了吧。滅國之功這是一杯什麼樣的烈酒會把人醉成這樣啊!
當然,名眼的司馬昭是不會就這樣放任鄧艾的。鐘會和姜維正在策劃着造反割據蜀地,而滅蜀主将鄧艾是他們要對付的首要人選。于是鐘會上書,污蔑鄧艾謀反。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大家都在盯着鄧艾,巴不得他惹上麻煩。司馬昭那邊,面對這種情況,也正好順水推舟。以鐘會的地位,指控鄧艾謀反,朝廷不會放置不管,于是下令讓鄧艾回去接受調查。鐘會立刻就讓人帶兵來抓鄧艾了!
鄧艾的親信見到十萬兵将統領的鐘會,自然不敢反抗。于是剛剛立下滅國之功的鄧艾,就被裝進了囚車,踏上了被送往長安的路。鐘會要的,隻是要讓鄧艾在蜀地消失,并不一定要殺他。
但司馬昭并不這麼想。鐘會隻是殺死鄧艾的執行者,真正要鄧艾死的人,是司馬昭,一是因為他越權,更重要的是司馬昭要整治那些站隊不明确官員,特别是領兵在外,位高權重的将領,遺憾的是,鄧艾名在其中。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司馬昭才會派自己的心腹師纂進入鄧艾的軍中,顯然是在監視鄧艾。後來鐘會告發鄧艾謀反,司馬昭根本沒有任何懷疑,就直接降了鄧艾的罪,可見司馬昭在一開始就想置鄧艾于死地。
就這樣,一個有着滅國之功的大将不明不白的死了。鄧艾死後,他的兒子也全部被誅殺,而妻子以及年後的孫子則被發配到西域,任其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