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史奇觀:同為巡撫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貪,人生際遇迥然不同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甘肅冒赈案,進而将已蟄伏八年之久的甘肅官場貪墨鍊連根拔起,此案令乾隆帝龍顔大怒,不僅為首的浙江巡撫王亶望被處以極刑,是以事而受牽連者多達上百人,影響之巨可見一斑。而作為罪魁禍首的王亶望,在備受信任的前提下做了乾隆所不可容忍之事,實在有損其父當年威名,令乾隆帝失望至極。

出身名門,父親一生清廉

王亶望是在父親的光環下成長起來的,其父王師為雍正、乾隆兩朝名臣。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出生的他,自幼便受到時任蘇州守備的父親熏陶,立志考取功名進而入仕為國效力。經過多年努力,王師在24歲時成功中舉,1730年(雍正八年)進士及第,随後以直隸元城知縣正式步入仕途。

雖然是小小的一方知縣,但王師卻視同畢生事業來做,在任七年“決斷公允”,在雷厲風行之下化一切不軌行迹于無形。元城多為沙田,村民遂廢而不耕,王師到任之後,鼓勵村民開墾耕作,最終使百畝沙地變為肥沃良田,百姓豐衣足食,對這位父母官也是感恩戴德。

清史奇觀:同為巡撫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貪,人生際遇迥然不同

乾隆漢服像

在其後的清苑知縣、冀州知州任上,王師繼續秉承“不畏疆禦,不恤诽謗”,不僅使治所政績能年年名列前茅,而且“民情大服”,因功在乾隆初年擢升為清河道道員。彼時正值乾隆帝欽命文淵閣大學士高斌(慧賢皇貴妃高氏之父)與協辦大學士劉于義往赴直隸籌措水利大計,作為輔臣,王師盡心盡力以身作則,親自前往保定、河間等地實地考察,對每一條河流所經地勢一一條列,得到高斌和劉于義兩人的大加贊賞,對京畿附近的水利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以被再度擢升,曆任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布政使,最高官至浙江巡撫(從二品,1750年十一月擢升)。

在巡撫任上,恰逢乾隆首次南巡江浙,在行宮特召見王師詢問坊間民情,王師都對答如流,且江蘇在其管理下确實井然有序,為了嘉獎這位兩朝元老,乾隆親筆禦書“吳會風清”四字贈與王師。隻可惜,一生奔波勞累的王師,最終在1751年(乾隆十六年)八月因勞累過度去世,享年62歲。

以舉人之身捐納入仕,備受乾隆寵信

王師的去世,使乾隆深為惋惜,其次子王亶望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獲得了舉人的功名,還曾受到乾隆帝的大加贊賞。然而在衆人認為王亶望即将“子承父業”的一片大好形勢之下,他卻走了與父親王師截然相反的道路,而乾隆帝卻一直被蒙在鼓裡,直到兩件公案的浮出水面。

清史奇觀:同為巡撫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貪,人生際遇迥然不同

王亶望劇照

在公案未事發敗露之前,王亶望的仕途在父親的光環下可謂平步青雲令人豔羨。考取舉人之後,王亶望通過捐納的方式獲得了知縣的官銜,先後任職于甘肅山丹和臯蘭縣,從此正式踏入仕途。憑借乾隆對王氏一族的信任以及自己的善于逢迎,王亶望先後擔任甘肅布政使、浙江巡撫等要職,單從其在甘肅做出震驚朝野的貪墨一事之後,還能享有升遷巡撫的待遇,便可看出乾隆對其的寵信程度非凡,然而本該鞠躬盡瘁為國效力的他卻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冒赈公案事發,皇帝龍顔大怒

從一開始,王亶望不論在性格上還是做事風格上都與父親王師格格不入,他憑借自己的狡黠心思一邊擅于揣摩聖意的同時,另一邊卻暗自打起了貪墨的心思。

在甘肅任職期間,作為管理當地财政的長官,王亶望唆使總督勒爾謹假以本地“民貧地瘠、糧倉難以補買”為由,向朝廷申請重開已被取消多年的捐監政策。所謂“捐監”,即通過普通群眾捐糧的方式給予其可參加科舉的監生資格。按照常理,捐監必須采用捐貢米豆的方式,但在王亶望的唆使下,包括勒爾謹在内的一衆當地官員,統統做起了兩面派,一方面照舊向乾隆奏報每年捐糧情況,特别将一些易受旱災的州縣捏造坐實,另一方面卻私下變換折色(銀兩)收取,而這些錢銀并未用于買補還倉,實際統統被王亶望等人收入囊中據為己有。

清史奇觀:同為巡撫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貪,人生際遇迥然不同

在捐糧改為捐輸(銀兩)僅僅半年,在勒爾謹向乾隆上奏的奏本中,就累計有19000餘名監生資格送出,得米豆糧高達82萬石,如此離譜的資料由不得不讓人生疑,在乾隆發出“四不解”诘問之後,勒爾謹在王亶望授意下,勉強過關。如此一來,經過三年的布政使任期,王亶望不僅“擁資甚巨”,而且還于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被升為浙江巡撫,可想而知此時的乾隆對于甘肅報赈一事雖有懷疑但仍然對王亶望持寵信态度。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王亶望因母去世按例需解職回鄉丁憂,但時逢杭州石塘改造工程提上日程,由于其對此工程知之甚詳,是以乾隆特命其在工督辦,但由于王亶望之妻兒家眷一同留在杭州而不回鄉替其守喪,讓一向重孝的乾隆深為惱火,不僅嚴厲訓斥了王亶望一番,還将其革職并仍令其留駐杭州“自備資斧效力贖罪”。

清史奇觀:同為巡撫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貪,人生際遇迥然不同

乾隆劇照

受到一向對自己寵信有加的皇帝訓斥,對王亶望的打擊不小,為此他不惜以5000兩巨資捐贈工程的方式來重新博回信任,但可惜的是,在乾隆帝第五次南巡之時,看到杭州“添設坐落更多”,對王亶望更是失望至極,對于剛任巡撫沒多久便在海塘工程自捐巨資一事,讓乾隆疑窦叢生,發出這些銀兩是否是其甘肅任上所得的疑惑。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爆發了以蘇四十三為首的回民起義,在大學士阿桂前往鎮壓之時,上報甘肅近日皆有雨,這引起了乾隆對于當年甘肅報赈“四不解”的再度重視。由于總督勒爾謹辦事不力被革職抄家,僅從其管家曹祿名下就搜出一萬餘兩白銀,時任甘肅布政使的王廷贊為了鎮壓起義更是願意出資4萬兩白銀作為軍用補給,出發點雖然是好的,但一個小小藩司幾年之内哪來的這麼多錢?

清史奇觀:同為巡撫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貪,人生際遇迥然不同

李侍堯畫像

如此情形下來,更加證明了乾隆的猜疑确有實據,于是趁着阿桂在甘肅鎮壓起義之際,乾隆令其與總督李侍堯以勒爾謹和王廷贊為切入點,對當年報赈一事進行詳細勘察,經過二人的連番盤查,震驚朝野的甘肅冒赈案終于浮出水面,以王亶望為首的涉案人員多達百餘人,在八年時間中,集體貪墨數額近百萬兩。龍顔大怒的乾隆最終下令,王亶望等56人被處死,46人被發配戍邊。

史海君說:

俗話說得好,在古代封建社會當中,伴君如伴虎,為臣當自危。王氏父子,同樣官至巡撫,一位廉潔奉公鞠躬盡瘁,受到乾隆重用實至名歸;而另一位卻隻鐘情于阿谀之道,且貪得無厭,雖然在事發之前同其父一樣有平步青雲的待遇,但終有窗戶紙捅破的那一天,迎來的不僅是自己身首異處,而且還殃及百餘名官員一同受到重懲,如果不是他的唆使,勒爾謹即使再有膽子也斷不敢帶頭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想必若其父王師泉下有知,也定會同乾隆一樣,對王亶望之舉痛心不已。

參考資料:

《世宗憲皇帝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世宗本紀》、《清史稿.高宗本紀》、《清史稿.卷三百零八.列傳九十五》、《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列傳一百二十六》

版權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