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史奇观:同为巡抚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贪,人生际遇迥然不同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爆发了震惊朝野的甘肃冒赈案,从而将已蛰伏八年之久的甘肃官场贪墨链连根拔起,此案令乾隆帝龙颜大怒,不仅为首的浙江巡抚王亶望被处以极刑,因此事而受牵连者多达上百人,影响之巨可见一斑。而作为罪魁祸首的王亶望,在备受信任的前提下做了乾隆所不可容忍之事,实在有损其父当年威名,令乾隆帝失望至极。

出身名门,父亲一生清廉

王亶望是在父亲的光环下成长起来的,其父王师为雍正、乾隆两朝名臣。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出生的他,自幼便受到时任苏州守备的父亲熏陶,立志考取功名从而入仕为国效力。经过多年努力,王师在24岁时成功中举,1730年(雍正八年)进士及第,随后以直隶元城知县正式步入仕途。

虽然是小小的一方知县,但王师却视同毕生事业来做,在任七年“决断公允”,在雷厉风行之下化一切不轨行迹于无形。元城多为沙田,村民遂废而不耕,王师到任之后,鼓励村民开垦耕作,最终使百亩沙地变为肥沃良田,百姓丰衣足食,对这位父母官也是感恩戴德。

清史奇观:同为巡抚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贪,人生际遇迥然不同

乾隆汉服像

在其后的清苑知县、冀州知州任上,王师继续秉承“不畏疆御,不恤诽谤”,不仅使治所政绩能年年名列前茅,而且“民情大服”,因功在乾隆初年擢升为清河道道员。彼时正值乾隆帝钦命文渊阁大学士高斌(慧贤皇贵妃高氏之父)与协办大学士刘于义往赴直隶筹措水利大计,作为辅臣,王师尽心尽力以身作则,亲自前往保定、河间等地实地考察,对每一条河流所经地势一一条列,得到高斌和刘于义两人的大加赞赏,对京畿附近的水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被再度擢升,历任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布政使,最高官至浙江巡抚(从二品,1750年十一月擢升)。

在巡抚任上,恰逢乾隆首次南巡江浙,在行宫特召见王师询问坊间民情,王师都对答如流,且江苏在其管理下确实井然有序,为了嘉奖这位两朝元老,乾隆亲笔御书“吴会风清”四字赠与王师。只可惜,一生奔波劳累的王师,最终在1751年(乾隆十六年)八月因劳累过度去世,享年62岁。

以举人之身捐纳入仕,备受乾隆宠信

王师的去世,使乾隆深为惋惜,其次子王亶望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获得了举人的功名,还曾受到乾隆帝的大加赞赏。然而在众人认为王亶望即将“子承父业”的一片大好形势之下,他却走了与父亲王师截然相反的道路,而乾隆帝却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两件公案的浮出水面。

清史奇观:同为巡抚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贪,人生际遇迥然不同

王亶望剧照

在公案未事发败露之前,王亶望的仕途在父亲的光环下可谓平步青云令人艳羡。考取举人之后,王亶望通过捐纳的方式获得了知县的官衔,先后任职于甘肃山丹和皋兰县,从此正式踏入仕途。凭借乾隆对王氏一族的信任以及自己的善于逢迎,王亶望先后担任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要职,单从其在甘肃做出震惊朝野的贪墨一事之后,还能享有升迁巡抚的待遇,便可看出乾隆对其的宠信程度非凡,然而本该鞠躬尽瘁为国效力的他却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冒赈公案事发,皇帝龙颜大怒

从一开始,王亶望不论在性格上还是做事风格上都与父亲王师格格不入,他凭借自己的狡黠心思一边擅于揣摩圣意的同时,另一边却暗自打起了贪墨的心思。

在甘肃任职期间,作为管理当地财政的长官,王亶望唆使总督勒尔谨假以本地“民贫地瘠、粮仓难以补买”为由,向朝廷申请重开已被取消多年的捐监政策。所谓“捐监”,即通过普通民众捐粮的方式给予其可参加科举的监生资格。按照常理,捐监必须采用捐贡米豆的方式,但在王亶望的唆使下,包括勒尔谨在内的一众当地官员,统统做起了两面派,一方面照旧向乾隆奏报每年捐粮情况,特别将一些易受旱灾的州县捏造坐实,另一方面却私下变换折色(银两)收取,而这些钱银并未用于买补还仓,实际统统被王亶望等人收入囊中据为己有。

清史奇观:同为巡抚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贪,人生际遇迥然不同

在捐粮改为捐输(银两)仅仅半年,在勒尔谨向乾隆上奏的奏本中,就累计有19000余名监生资格送出,得米豆粮高达82万石,如此离谱的数据由不得不让人生疑,在乾隆发出“四不解”诘问之后,勒尔谨在王亶望授意下,勉强过关。如此一来,经过三年的布政使任期,王亶望不仅“拥资甚巨”,而且还于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被升为浙江巡抚,可想而知此时的乾隆对于甘肃报赈一事虽有怀疑但仍然对王亶望持宠信态度。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王亶望因母去世按例需解职回乡丁忧,但时逢杭州石塘改造工程提上日程,由于其对此工程知之甚详,所以乾隆特命其在工督办,但由于王亶望之妻儿家眷一同留在杭州而不回乡替其守丧,让一向重孝的乾隆深为恼火,不仅严厉训斥了王亶望一番,还将其革职并仍令其留驻杭州“自备资斧效力赎罪”。

清史奇观:同为巡抚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贪,人生际遇迥然不同

乾隆剧照

受到一向对自己宠信有加的皇帝训斥,对王亶望的打击不小,为此他不惜以5000两巨资捐赠工程的方式来重新博回信任,但可惜的是,在乾隆帝第五次南巡之时,看到杭州“添设坐落更多”,对王亶望更是失望至极,对于刚任巡抚没多久便在海塘工程自捐巨资一事,让乾隆疑窦丛生,发出这些银两是否是其甘肃任上所得的疑惑。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爆发了以苏四十三为首的回民起义,在大学士阿桂前往镇压之时,上报甘肃近日皆有雨,这引起了乾隆对于当年甘肃报赈“四不解”的再度重视。由于总督勒尔谨办事不力被革职抄家,仅从其管家曹禄名下就搜出一万余两白银,时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为了镇压起义更是愿意出资4万两白银作为军用补给,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一个小小藩司几年之内哪来的这么多钱?

清史奇观:同为巡抚的父子二人,父廉子贪,人生际遇迥然不同

李侍尧画像

如此情形下来,更加证明了乾隆的猜疑确有实据,于是趁着阿桂在甘肃镇压起义之际,乾隆令其与总督李侍尧以勒尔谨和王廷赞为切入点,对当年报赈一事进行详细勘察,经过二人的连番盘查,震惊朝野的甘肃冒赈案终于浮出水面,以王亶望为首的涉案人员多达百余人,在八年时间中,集体贪墨数额近百万两。龙颜大怒的乾隆最终下令,王亶望等56人被处死,46人被发配戍边。

史海君说:

俗话说得好,在古代封建社会当中,伴君如伴虎,为臣当自危。王氏父子,同样官至巡抚,一位廉洁奉公鞠躬尽瘁,受到乾隆重用实至名归;而另一位却只钟情于阿谀之道,且贪得无厌,虽然在事发之前同其父一样有平步青云的待遇,但终有窗户纸捅破的那一天,迎来的不仅是自己身首异处,而且还殃及百余名官员一同受到重惩,如果不是他的唆使,勒尔谨即使再有胆子也断不敢带头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想必若其父王师泉下有知,也定会同乾隆一样,对王亶望之举痛心不已。

参考资料:

《世宗宪皇帝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世宗本纪》、《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卷三百零八.列传九十五》、《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列传一百二十六》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