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國皇帝不愛美女珠寶,上台後保持農民本色,孫子卻嘲笑他太寒酸

正所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中國史上由農民起家,最終跻身于開國皇帝之列的有十數位之多,然而能保持農民本色、勤儉終身者卻是寥寥無幾,其中尤以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經曆最為傳奇。可令人寒心的是,劉裕雖然生前大力提倡勤儉節約,但死後幾十年這一傳統卻被子孫抛棄,就他的事迹也被孫兒嘲笑,實在是令人惋惜。那麼,劉裕的節儉到底達到什麼程度呢?

開國皇帝不愛美女珠寶,上台後保持農民本色,孫子卻嘲笑他太寒酸

宋武帝劉裕是史上罕見的節儉皇帝

劉裕是窮苦人出身,家境十厘清貧,青年時需要靠打蘆草、捕魚以維持生活(“帝素貧,時人莫能知。”《南史·卷一·宋本紀上第一》)。劉裕既然出身于貧寒家庭,對農民生活的艱辛自然有着極為深刻的體會,對他們的不幸遭遇也有強烈的共鳴,是以等到他發迹後,便一再反對奢侈澆薄的社會風氣,大力提倡節儉,以盡量減少百姓所承受的負擔。

即使在稱帝後,劉裕依然保持着極度儉樸的作風,生活上崇尚清簡寡欲,從來不追求珍珠寶玉,也不在車輛、馬匹上進行精美的裝飾,平時喜歡穿着連齒木履到神虎門逍遙解悶,但出行時卻隻帶很少的護衛。後宮妃嫔受皇帝的影響,平時也從不穿着绫羅綢緞,也沒有精美的樂器。

上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纨绮絲竹之音...尤簡易,常著連齒木履,好出神虎門逍遙,左右從者不過十餘人。見《宋書·本紀第三·武帝下》)。

開國皇帝不愛美女珠寶,上台後保持農民本色,孫子卻嘲笑他太寒酸

劉裕出身貧寒家庭,對農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劉裕稱帝前後能将儉樸的作風貫徹始終,在于他自律性很強,能在起心動念之時克制住自己,不至于讓物欲、美色迷惑住自己,使自己違背初衷。這樣的史實很多,這裡僅選三件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還在劉裕稱帝之前,甯州刺史曾向他獻上琥珀枕,并稱此乃極其寶貴的玩意,可謂價值連城,但劉裕卻并不把它當做寶物。等到北伐後秦時,有人說琥珀能夠治療傷口,劉裕獲悉後,二話不說便讓人打碎琥珀枕,碾成細細的粉末,然後賜給受傷的将士們療傷。

開國皇帝不愛美女珠寶,上台後保持農民本色,孫子卻嘲笑他太寒酸

劉裕登基後,依然保持簡樸本色

劉裕進封宋公後,東、西堂按例将要放置以金塗釘釘制的局腳床,但劉裕卻以節儉為由,下令改用鐵釘釘制的直腳床。此時,廣州刺史為獻媚劉裕,便給他進貢了一匹筒細布,做工極其精巧瑰麗。劉裕收到布後大為震怒,下令彈劾廣州刺史濫用民力,生産無用之物。随後,劉裕便将布匹送還廣州,并禁止再制作這種布。

劉裕因為長期統軍作戰,很早便身患熱病,每當發病時都要靠冰冷之物以降溫,有屬臣知道此事後,便适時地獻上石床。劉裕躺上冰冷的石床,雖然感覺很舒服,但事後想到制造石床必定極度耗費人力,如果自己坦然接受,勢必會讓他人效仿,于是便命人将石床砸碎,并嚴禁再制作類似的東西。

開國皇帝不愛美女珠寶,上台後保持農民本色,孫子卻嘲笑他太寒酸

宋武帝劉裕的畫像

劉裕不僅自己崇尚節儉,也希望子孫們能夠保持這種家風,為此特地将自己當年使用過的農具珍藏起來,留給後人作為鞭策。可令人惋惜的是,盡管在兒子宋文帝這一代,劉裕的期望還能得到積極的回應,但等到孫子孝文帝這一代,卻絲毫起不了作用。

大明年間(457-464年),孝武帝下令毀壞祖父的卧室,并在此基礎上建造玉燭殿,極盡奢華壯麗。在正式拆毀原建築之前,孝武帝曾帶領侍臣去參觀裡面的構造,結果看到裡面布置的極其簡樸,甚至顯得有些寒酸。

開國皇帝不愛美女珠寶,上台後保持農民本色,孫子卻嘲笑他太寒酸

對于祖父節儉的作風,孝武帝卻嗤之以鼻

侍中袁顗看到床頭上挂着的土帳,轉眼又發現牆上挂着葛布制的燈籠及麻制蠅拂,心中大為感慨,連連稱贊武帝有儉素之德。沒想到孝武帝對此卻極為不屑,竟以一種輕蔑的口吻跟臣下說:“老農夫能擁有這些東西,已經過于富裕了,還有什麼不滿足嗎?”劉裕簡約一生,結果到了孫兒這一代便風氣大壞,劉宋國事由盛轉衰,也就在必然之中了。

孝武大明中,壞上所居陰室,于其處起玉燭殿,與群臣觀之。床頭有土鄣,壁上挂葛燈籠、麻繩拂。侍中袁顗盛稱上儉素之德。孝武不答,獨曰:“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引文同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