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沈戰役打響前,國軍将領誤判東北野戰軍不會南下打錦州

北甯鐵路(簡稱北甯線),西起北平,東至沈陽,大部分路段沿渤海灣蜿蜒伸展,橫貫狹長的遼西走廊,全程800多公裡。沿線有天津、塘沽、秦皇島、榆關(山海關)、錦西、錦州、沈陽等重要城鎮,是連通華北、東北兩個地區的交通命脈。在這條路段上,錦州扼守遼西走廊北端,連山望海,成為聯結東北與關内的咽喉重鎮,是東北國民黨軍退入關内的陸上必經通道。

由于錦州具有如此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僅在明末清初的40餘年間,這裡就曾發生過90多次争奪厮殺,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孫承宗、袁崇煥、多爾衮等一代豪傑的表演舞台,最終以著名的松錦大戰明軍主力部隊被殲、錦州陷落而告終。曆史進入1948年後,國共内戰已形白熱化,首先在東北演變成為戰略決戰。

遼沈戰役打響前,國軍将領誤判東北野戰軍不會南下打錦州

為了保持華北與東北的陸上聯系,國民黨軍統帥部成立了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任命原陸軍副總司令兼膠東兵團司令範漢傑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統一指揮盧浚泉第六兵團所屬的第54軍、第93軍、新5軍、新8軍,共14個師約15萬人,防守義縣至山海關一線。另外,傅作義的華北“剿總”所屬第13軍、第62軍共6個師部署于承德、唐山至昌黎一線,與範漢傑部相銜接,互為呼應。

範漢傑上任後,即将部隊擺開,以6個師守錦州,1個師守義縣,1個師守高橋,3個師守錦西、葫蘆島、興城,3個師守山海關、綏中,形成了以錦州為中心,錦西、義縣為外圍,興城、綏中為連接配接據點的防禦體系。其中錦州的地位最為關鍵,該城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國民黨軍又曆經兩年時間多次施工作業,修築了環城十餘裡的土城牆和大量水泥工事、地堡群、火力點、獨立支撐點,城外圍密布外壕、鐵絲網、鹿砦和地雷區,構成了點點相連、以點制面的全縱深防禦體系。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于1948年8月到錦州視察時,也對錦州的城防工事非常滿意,多有贊歎。由此,錦州的城防工事号稱是“銅牆鐵壁般的堅固”。

遼沈戰役打響前,國軍将領誤判東北野戰軍不會南下打錦州

在當時的東北戰場态勢下,衛立煌認為,長春孤懸于解放軍的包圍之中,沈陽國軍又不能眼看着共軍的圈套去北上救援,其前途實在堪憂。而錦州東鄰沈陽,西接北平,一旦有事兩邊都可以出兵救援,海上也有進出通道,地利充分。加上錦州城防堅固,解放軍的炮火未見有多麼強大,攻堅能力不足,一年前打個四平都那麼困難,現在想攻錦州更是難上加難。

範漢傑也認為,錦州地處遼西縱深,東西均有強大兵團呼應,解放軍如想來攻,就需要遠道南下,将側翼敞開給沈陽國軍重兵集團,後勤補給不易,又頓兵于錦州堅城之下,實在是一步險棋,其斷不敢走。十有八九,解放軍還是要先打長春,徐圖沈陽,錦州沒有多大危險。

遼沈戰役打響前,國軍将領誤判東北野戰軍不會南下打錦州

然而,無論是衛立煌、還是範漢傑,都沒有想到,解放軍統帥部會有那麼大的氣魄,敢于驅動東北野戰軍主力置後方于不顧而将重拳砸向錦州。蔣介石倒是根據各種情報判斷解放軍有可能南下北甯線實施大動作,提前就警告過範漢傑,要他早做準備。然而範漢傑沉浸于樂觀之中,并沒有把蔣介石的警告太當回事,甚至還把夫人也接來錦州,準備長住下去。然而,大禍臨頭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