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多打少,卻被各個擊破!為何明朝熱衷分兵添油戰法?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遼東地區的寒冷異于往年。在經略楊鎬指揮下,明軍兵分四路,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進軍合圍。

由于路途險遠,北路、東路進軍較慢,總兵杜松率領西路軍孤軍深入,在薩爾浒被後金集中優勢兵力殲滅。

随後,北路、東路軍被逐個擊潰,南路軍則不戰而逃,薩爾浒之戰,後金以少勝多,大敗兵多将廣的明軍。為何明軍不集中兵力,以雷霆之力直搗黃龍?畢竟,從戰場環境來看,集中兵力遠比分兵,更容易擷取戰鬥勝利。

以多打少,卻被各個擊破!為何明朝熱衷分兵添油戰法?

具體分析,分兵合圍的戰術想要奏效,困難重重。一是古代通訊手段落後,依靠馬匹人力傳令。

加之在農曆二月出兵,天氣寒冷,路滑馬羸,軍情号令的互相傳達,更被嚴重遲緩。各路軍隊之間難以有效溝通,無法及時調整行動部署。二是薩爾浒一帶丘陵山谷衆多,地勢起伏、道路難行,行軍速度更是難以統一節制。

各路兵馬進攻路線不同,根本無法有效進行支援,首尾不能相顧。三是明軍雖然号稱四十七萬,實際能夠作戰的正規軍隊在二十萬上下,且還包括協助的女真葉赫部、北韓仆從軍。分兵後,明軍戰力在不同方向上,實際均不占優勢。

綜合來看,通盤考量戰場環境、戰鬥協同和局部敵我力量,采取分兵合擊戰術非常不符合實際情況,甚至是缺乏軍事指揮素養的表現。但是,坐鎮沈陽的明軍主帥楊鎬,并非不懂行軍打仗。

以多打少,卻被各個擊破!為何明朝熱衷分兵添油戰法?

雖是文官出身,但久經沙場,率領明軍抗倭援朝,計謀疊出,擊敗日本十萬強兵,功可謂實戰經驗豐富。為何在這場以多打少的國内平叛中,楊鎬卻昏招頻繁出,完全不顧遼東地形、氣候、軍隊戰力等因素,盲目采取分兵政策,以至于在戰術上,被後金軍隊玩弄于股掌?

一是明軍多為臨時抽調,當地物資糧食供應難以支撐。明朝中後期,原本的衛所軍戶大量逃亡,軍隊戰鬥力持續衰弱,難堪重用。

一旦出現内部叛亂、對外戰争,主要依靠征發戰力較強的邊軍、番軍,或者從各地軍隊中篩選抽調出少量精銳,共同參與戰鬥。是以,在明朝中後期曆次大規模戰争中,長途跋涉而來的客軍,往往是戰鬥的主力。

以薩爾浒之戰為例,除了本地的遼軍外,客軍從四川、宣府、大同遠道而來。一時之間,軍隊雲集,所需物資軍糧難以供應。

以多打少,卻被各個擊破!為何明朝熱衷分兵添油戰法?

如果把全部兵力集中在一地,必然難以支撐龐大的日常消耗。是以,兵力分散于開原、寬甸等四城,便于物資轉運,緩解軍需壓力。

二是萬曆皇帝考慮到戰争耗費巨大,催促其速戰速決。而将領又互不統屬,争功心切,明軍内部難以在短時間内整合。是以,即使是作為主帥的遼東經略楊鎬,想要排程遼軍和客軍,形成密切配合,也是難以實作的。

而軍心不齊,更沒有進行戰前磨合訓練,強行讓來自不同地域的陌生軍隊共同行動,反而會互相掣肘,造成内耗。是以,根據原有建制,将明軍劃分成四路,行動中,對戰鬥協同配合的要求更少,也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内鬥。

三是内部構成複雜,指揮不便。古代封建社會,地域鄉土觀念濃厚,明軍内部按照地域不同,士卒集中抱團。貿然整合統屬關系,方言千差萬别,會出現軍官與士卒語言不通、指揮不暢的問題。

以多打少,卻被各個擊破!為何明朝熱衷分兵添油戰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稱為民族馬賽克的奧匈帝國,軍隊内部民族成分複雜,匈牙利、奧地利、塞族等民族語言不通。一些上層貴族軍官除非掌握多種民族語言,或者純粹用帝國通用的書面文字下達指令,否則難以指揮所有部下。

自然,這樣魚龍混雜的奧匈軍隊,空有數百萬兵員,戰鬥力卻難以成型。面對俄羅斯軍隊猛攻,一潰千裡。是以,在軍隊構成複雜、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分軍比集中兵力更有利,能夠最大限度保留各軍原有獨立指揮體系,發揮正常戰力。

以多打少,卻被各個擊破!為何明朝熱衷分兵添油戰法?

四是以往戰役中分兵戰法屢次奏效,輕視了後金軍戰鬥力。明軍敢于分兵,必然考慮過各路被分别擊破的可能性。但在稍早爆發的抗倭援朝、平定播州楊應龍戰鬥中,明軍同樣采取多路進擊戰術,分兵奪取要點,步步推進。遇到敵軍主力,就堅守待援。屢次勝利,讓參加過平定播州戰役的總兵劉綎等明軍将領嘗到甜頭。

明軍将領普遍認為後金軍隊會同楊應龍叛軍一樣分散兵力,在各個關卡要點布防抵抗,嚴重低估後金軍隊的戰術靈活和持續作戰能力。在對戰場形勢誤判的前提下,明軍統帥習慣性沿用萬金油戰術,仍舊采取分兵合擊戰略。

五是集團行軍列陣,缺少掩護,很可能造成戰術被動。在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前秦号稱八十萬大軍正是采取集中全部兵力的戰法。看似人多勢衆、投鞭斷流。但是,一旦軍中一處崩潰,就造成雪崩式潰敗。

以多打少,卻被各個擊破!為何明朝熱衷分兵添油戰法?

土木堡之變中,由于畏懼瓦剌軍的戰鬥力,明軍采用的也是全軍集中戰法。但兵馬衆多,道路有限,以至于行動遲緩。最終,明軍空有人數優勢,卻被瓦剌軍包圍在土木堡方寸之地,動彈不得。

猶如一隻碩大的毛毛蟲,行動緩慢,卻沒有手足能主動反擊,隻能被螞蟻不斷蠶食。是以,明軍吸取教訓,在行軍作戰中往往采取遊兵在外、互相策應的戰法。避免因為兵力集中,而導緻行軍速度不足,以至于被合圍壓制。

明軍傾向于分兵戰術,是對以往戰争的經驗總結,并非缺乏軍事常識的添油進攻。但是,不能針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隻能被更靈活的敵軍各個擊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