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吟詩誦詞|張先:纖指十三弦,細将幽恨傳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吟詩誦詞】

第35期

吟詩誦詞 | 張先:纖指十三弦,細将幽恨傳

【原詞】

菩薩蠻

張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将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譯文】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筝,彈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仿如碧波蕩漾的湘水。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筝弦,細膩地傳達出内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當曲調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注釋】

菩薩蠻:唐教坊曲名。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傳舜帝南巡蒼梧,二妃追至南方,聞舜卒,投江而死。後人以此為題材寫成樂曲。慢:形容眼神凝注。

十三弦:漢史遊《急就篇》之三顔師古注:“筝,亦小瑟類也,本十二弦,今則十三。”

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亦暗喻眼波。

玉柱斜飛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寬中空,似飛雁狀,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組斜飛的雁陣。

【賞析一】

這是一首詠彈筝歌妓美貌和技藝的詞。詞中字裡行間突出此彈筝者似乎有無限心酸和苦楚在通過樂曲抒發、傾吐。亦贊揚此樂女的高超技藝。可見聽者是彈奏者的“知音”。下阕是彈筝女的特寫,突出眼和眉。眼波也像秋水一樣動人。微妙地表達出彈筝女的心理變化。全詞清新婉麗,情意真摯而又含蓄深沉。

【賞析二】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筝的詞,或有所寄托,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首先,用的是筝,而筝聲向來蒼涼柔婉,适合表現哀怨、哀愁的情緒,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向視覺,說“聲聲寫盡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因為文字最友善描寫的是視覺,而對于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是以用視覺來比拟聽覺——澄碧的湘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确實易使人産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筝曲。

上阕後兩句點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義,并點出彈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彈奏“幽恨”之曲。

下阕開篇也是視覺,重點從筝曲轉換到彈筝之人。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表明彈筝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為一體,仿佛這樂聲不是從筝上彈出,而是從彈筝女子心中湧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聲彈奏到最凄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情感真摯凄哀,風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歎。

【詞人】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是以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轼等遊。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

張先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被人稱之為“張三中”。張先對人說:何不稱為“張三影”?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堕輕絮無影,都是我的得意之句。世人遂稱之為“張三影”。

吟詩誦詞|張先:纖指十三弦,細将幽恨傳
吟詩誦詞|張先:纖指十三弦,細将幽恨傳
吟詩誦詞|張先:纖指十三弦,細将幽恨傳
吟詩誦詞|張先:纖指十三弦,細将幽恨傳

趙孟頫《前赤壁賦》超清單字

《書法課程》精品欄目《字外功》系列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 心遊萬仞 精骛八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