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易經這話何意?那一個為何不用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易經這話何意?那一個為何不用

《周易》作為研究變化本質的書,曆來被稱為萬經之祖,而它的主要作用大多被用于推演。對于常人而言,則以其深刻的哲理指引前行。書中衍生出許多流傳千年的名句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有玄之又玄神秘莫測讓後人兩千多年争論不休的口訣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前者耳熟能詳意在勉勵後人要效法天道,永不止步。但後者的含義卻讓人百思不解,不過雖無标準答案,然參考答案也足以讓人回味無窮。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易經這話何意?那一個為何不用

“大衍之數”的争議大緻是以秦漢為分界點,先秦以前并沒有關于“大衍之數”的相關争鳴,而秦漢以後便甚嚣塵上。它的本意在易學相關的古籍上并沒有提及,讓人莫名地産生一種1+1為什麼等于2在數學中同樣從不提及的感覺。似乎這是易學的基本道理,完全沒有解釋的必要。尤其是在傳統文化中,高深的學問似乎都是傳心不傳口以至于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易經這話何意?那一個為何不用

文化斷層最顯著的時代就是秦漢交際之間,諸子百家不歸墨便歸儒,研究易學的人本就很少,再經過秦末的天下大亂,大部分易學大家都已作古,後來獨尊儒術,易學更成了秘而不宣。後人隻能通過殘留的資料來探索這個上古常識的“大衍之數”。究其表意而言,它确實是易經推演的常識。古人推演大多分為兩種即蔔和筮,前者用龜甲,後者用蓍草。而進行筮的時候隻用五十根蓍草成了千百年來從未改變的常識,這裡的五十與“大衍之數五十”是一個意思,在開始推演之前要從五十根蓍草中抽出來一根擱置不用,餘下的四十九根蓍草也就是後半句的“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易經這話何意?那一個為何不用

被“擱置”的蓍草在整個推演過程中都不參與,它看似沒有參與接下來的推演,但所有的變化卻因它而起,故而古人大多認為它所象征的就是太極。太極之初是一個恒定靜止的狀态,太極遁去後平衡打破生出兩儀,兩儀運動後産生萬物,這與老子所說“三生萬物”異曲同工。也有人将其了解為一線生機,他們認為天地大道本有五十條,但人所能走的隻有四十九條,認為遁去的這個一代表變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盡人事而聽天命”中那“人算不如天算”的變數。餘下的一條對已經成功的人而言是險境,對屢屢失敗的人而言則是生機。然而知其險而不犯也是生機,是以這個遁去的“一”就是天道留給萬物的一線生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易經這話何意?那一個為何不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有學者發現人體的細胞分裂次數也不會超過五十,無論是體内正常分裂還是體外受激分裂,它們似乎會記住自己的分裂次數都五十而終。這難免讓人有些匪夷所思,幾千年前的古人為何能斷定“大衍之數五十”,為什麼五十根蓍草就能推演天地運作人事興衰的規律?那麼人的一生是否正如宿命論一樣在這四十九根蓍草中按部就班?欣慰的是隻要效法天道,雖然這些疑問至今不解,但天道遁去其一讓我們始終有無限的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