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心理師》趙希平:你永遠不知道,那個愛你的人為你付出了多少

追《女心理師》以來,差一點都讓我不再相信母愛了——

尤娜的媽媽張口閉口都是為了女兒好,卻從來不知道女兒的真實想法;湯莉莉的媽媽一直把女兒當成搖錢樹,整天隻想着跟女兒要錢;蔣靜的媽媽總想控制女兒的生活,最後差一點毀了自己的女兒……

但是等我冷靜下來我才發現,這一切都是我想多了,這些媽媽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從根子上來看,他們都是愛自己的女兒的,隻是他們愛錯了方式。

另一方面,作為一部影視作品,編劇不可能把這些配角的所有側面都展現出來,我們自然也就隻看到了他們不好的一面。

這就像現實中的我們,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當我們全面地來看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并沒有想象得那麼不堪。

當然,一個人好與不好,并不能孤立地來看,很多時候,我們判斷一個人好不好,總是把他們與其他人進行對比,才給他們貼上了我們認為正确的标簽。

就像《女心理師》裡,我們之是以認為尤娜的媽媽、湯莉莉的媽媽還有蔣靜的媽媽很不好,是因為故事中還有一個相對完美的媽媽,那就是賀頓的媽媽趙希平。

正是因為有了趙希平的存在,這些媽媽們的弱點才會被我們無限制放大,甚至到了我們都無法接受的地步。

正如我在以前的文字裡所寫的那樣,賀頓竭盡全力去治愈别人,其實她自己的心理問題一點都不小,趙希平也不例外。

《女心理師》趙希平:你永遠不知道,那個愛你的人為你付出了多少

電視劇《女心理師》截圖

從網上的文字看,原著中賀頓的一生很坎坷。

沒讀過原著,但這并不影響我追這部劇,因為在我慣有的認知裡,當一部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時候,就已經完全是另外一件藝術作品了,無論内容還是形式。

賀頓的父親哪兒去了,劇中沒有直接交代,根據劇情來推測,很可能是她爸爸抛棄了她們娘倆,是以故事開局的時候,我們隻看到了賀頓和趙希平相依為命。

雖然一直在治愈别人,但是我們都知道,從始至終,賀頓才是最需要治愈的人。是以,這麼多年過去了,賀頓一直沒有走進愛情。

因為這件事,趙希平沒少花心思。

劇情開場的時候,趙希平就演出了一場裝死的大戲。

最開始的時候,我很不了解趙希平的這種做法,随着故事慢慢推進,我終于明白了她的苦心——

首先,她希望女兒知道,終有一天,她會離開女兒,能夠陪伴女兒走過餘生的,隻能是女兒的另一半。

其次,在我的直覺裡,趙希平之是以這麼做,也是為了早點讓女兒習慣沒有母親的生活,等到這一天真的來臨的時候,賀頓才不至于手足無措。

(之是以會産生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我此前曾經讀過畢淑敏的另外一部作品《預約死亡》,講述的是臨終關懷的故事。)

我們真實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我們總在說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可是意外真的來了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我們卻從來沒有思考過,趙希平這樣做,也許正好是對死亡的排練。

《女心理師》趙希平:你永遠不知道,那個愛你的人為你付出了多少

故事中,趙希平經常喚賀頓俊俊。

對于這一點,我一直很不了解。因為俊俊是因為賀頓而死的(盲猜賀頓的父親之是以離開他們,很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件事一直是賀頓無法面對的痛苦,趙希平這麼做,無疑是一遍又一遍揭開女兒的傷疤,再在上面撒上一把鹽。

我甚至一頓懷疑,因為兒子的死,趙希平變得精神恍惚,才會搞不清楚現在的這個孩子到底是俊俊還是頓頓。

直到那一次,賀頓對錢開逸敞開心扉,我才明白,趙希平這麼做,也是對女兒的另一種救贖。

因為俊俊的事情,賀頓剪去了長發,一直以男孩的模樣示人。知女莫如母,賀頓的這些想法,趙希平早就知道了。

為了安慰女兒,她開始裝糊塗,故意把賀頓喚做俊俊,就是為了讓女兒感覺到自己的做法是有效的。

這世間很多事,相比真糊塗,裝糊塗才是最難的事情。

失去兒子這件事帶給趙希平的痛苦,也許比賀頓還要嚴重得多,為了不讓女兒走進死胡同,她裝作一無所知,不難想象,趙希平每叫一次俊俊,無疑就是在自己的心上狠狠紮一刀,一紮就是很多年。

這世間有些事,是根本沒辦法走出來的,我們常說把一切交給時間,可是時間并不是治愈一切傷痛的良藥。

與其遮遮掩掩,不如坦然面對,趙希平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女兒恨自己,等到自己離開之後,女兒就不會那麼痛苦。

為了不讓女兒痛苦,選擇獨自承受痛苦,這樣的事情,隻有母親才做得出來。

《女心理師》趙希平:你永遠不知道,那個愛你的人為你付出了多少

有一節故事看得我特别心疼,那就是趙希平去找溫良做心理咨詢。

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趙希平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等到趙希平開口之後,我瞬間就淚崩了——

趙希平告訴溫良說,自己有一個弟弟叫俊俊,自己13歲那年,有一天倆人吵架,自己摔門就出去了,沒想到弟弟還是追了上來,俊俊摔下山,掉進了河裡,自己雖然不會遊泳,還是跳進河裡救弟弟,結果撞到了石頭上,暈了過去。

後來,媽媽救起了自己,弟弟卻再也沒有醒過來。

趙希平告訴溫良說,自己不能待在封閉的空間裡,因為那樣自己感覺是在水裡……

我們都知道,趙希平所說的這些,都是賀頓的經曆,她之是以找心理咨詢師,是因為她知道女兒的心結,想要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幫女兒解開心結。

說起這些往事的時候,趙希平痛哭流涕,看到趙希平的眼淚,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個詞——共情,因為在說起這件事的時候,她已經完完全全把自己當成了賀頓,才會情緒崩潰,才會讓溫良不得不相信,這一切都是她的親身經曆。

我們常說,這世界本就是各人下雪,各有各的晦暗和皎潔,并沒有人能夠對我們的痛苦感同身受,但是我們卻忘了,之是以不能對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是因為在我們心裡,那個人并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真的在乎你,你的一颦一笑,一悲一喜,對他們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情。

(當然,我們并不能以此去苛求别人,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做不到。)

《女心理師》趙希平:你永遠不知道,那個愛你的人為你付出了多少

坦言之,像趙希平這樣經曆了人生風雨的人來說,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

正如姬教授所說,人不是怕死,而是害怕跟自己最愛的人分開。

仔細想來,現實中的大部分父母,其實也跟趙希平差不多,等到老了之後,他們念叨最多的始終是自己的兒女,還有兒女的兒女。

故事中的賀頓很懂事,隻要與媽媽有關的事情,她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無論什麼事,她都在順着媽媽,就算媽媽無數次裝死,她也沒有真正生氣。

可正因為如此,趙希平才會什麼事情都自己扛着。

那一次,趙希平摔傷了,如果不是片警打電話告訴賀頓,也許賀頓根本不會知道這件事。

不僅如此,後來賀頓媽媽感覺自己生病了,心裡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自己偷偷看病,也是不想給孩子添負擔。

仔細想來,趙希平之是以不願意女兒跟自己住在一起,很可能也是為了不讓女兒整天為自己煩心,能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全天下的父母嘴裡總會念叨一句話就是:“我們都挺好的,你們都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工作,不用老操心我們。”

其實,在他們的内心深處,最期待的還是孩子可以常回家看看,哪怕隻是陪他們聊聊天,他們也會覺得滿足。

也許,我們真應該抽出時間,回家看看,給父母多一些關愛,因為他們曾那樣不顧一切地愛着我們。

忽地想起了一句老話,父母還在的時候,人生還有歸途,等到父母離開之後,人生就隻剩來路了。

《女心理師》趙希平:你永遠不知道,那個愛你的人為你付出了多少

(原創不易,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