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饽饽粉,漸去漸遠的鄉村記憶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3日訊 說起栖霞的民間美食,第一印象要數大饽饽了。每年到了臘月二十,農村家家戶戶開始蒸大饽饽迎新春佳節,饽饽種類繁多:有棗饽饽、奶饽饽、魚饽饽、“歲”饽饽等,整個正月的主食,那叫一個美呀!

栖霞花饽饽制作習俗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有序,源遠流長,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民間藝術瑰寶。

饽饽粉,漸去漸遠的鄉村記憶

栖霞人過去做饽饽時常用到一種神奇的“粉”子,天然的美白劑——“饽饽粉”,又稱“白泥”,主要成分碳酸鈣,對人體無害。在物資匮乏白面緊俏的年代,往往僅用二麸面,少摻點白面,蒸出來的饽饽口感尚可,但色澤不好看,俗語講“走親戚不上台面”。這時若給饽饽表層擦一下“粉”,打扮一下,蒸出來後“中看又中吃”。這個習慣在山區一直保留了下來,至今仍是農村老人用大鍋蒸大饽饽的必備品,也是栖霞“膠東小媳婦”“巧妹”等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制作花饽饽時的“點睛”之物。

“忙時料理果木雜糧,閑暇時采掘滑石粉子以維生計,民風質樸,生活豐裕……”今年在廟後鎮栾家莊村兩委辦公室看到的村莊鳥瞰圖情況介紹中的這段文字,是本村中國農業大學幹部林春鶴老先生所書。讓我對礦區百姓生活習俗有了新的認識,對“饽饽粉”制作技藝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利用入戶走訪的機會,我接觸了林團清、徐培林、徐森林等數位老“粉匠”,實地考察了一些“粉洞”和手工作坊,掌握了基本制作工藝流程并加以整理挖掘。

饽饽粉,漸去漸遠的鄉村記憶

“饽饽粉”制作技藝,為栖霞特有的傳統手工藝項目,與花饽饽習俗一脈傳承了數百年,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俗性、原生态特色,栖霞廟後、桃村、亭口等鎮部分山區均有“饽饽粉”資源,尤以廟後鎮為典型代表。廟後鎮,位于栖霞東北部,境内有老廟頂、南天門、三叉頂、金子頂等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十座,資源豐富,為聞名遐迩的滑石之鄉。北部有以栾家莊村為中心全國知名的滑石礦産區,不僅地蘊滑石如玉,尚産做馍之“白粉”,鑄火盆之石棉。“饽饽粉”為滑石的伴生礦,原料主要産自這個區域的東台窪、粉子青、滑石旺等山坡,八十年代開采後的“粉洞”随處可見,如今洞口多被掩埋。

據當地“粉匠”介紹,“饽饽粉”制作主要有三道工序:第一“采礦”,即從礦洞裡挖出“白泥”粉渣。粉子洞均是有礦脈的,通過老輩手藝人流傳下來的經驗或懂粉礦的人探查,先找到礦脈方向和适合開采的點,用二三十公分長的鎬頭、鏟子等工具把表層的礦泥收拾一下,慢慢鑿出洞口。貓着腰順礦脈方向一點點手工采掘,進洞後有時得半蹲着邊摳邊挖,淺時三四米,深時一兩丈開外,不過挖得太深粉渣硬度大品質并不高。摳出後的粉礦原料純度不一,往往八成粉渣,兩成純粉,顔色雪白,偶有白裡帶暗紅的次粉渣,一般不好賣就挑出來丢掉,體量1公分到5公分不等,最小的又稱“面子粉”。用鏟子慢慢裝入尼龍袋子,紮好口小心翼翼運出洞,順着山路扛回家,整個過程是個體力活,非常辛苦,一幹就是大半天,有時需要帶上幹糧在洞内吃晌飯。

饽饽粉,漸去漸遠的鄉村記憶

第二“篩粉”,即篩選出又細又白的粉子,民間又稱“摻缸”。首先,将所采粉礦放在自家場院幹淨的硬質地面上,用粗木棒或平木“巴掌”傾力敲打,也有用石磙碾壓的,壓好後把石塊撿出來,剩下的粉渣就以面子粉為主了,用鐵鍁鏟到預備好的大泥缸裡,加入半缸的井水沉澱一小時,一般粉渣與井水的重量比例1:3.5,五十斤左右粉渣,需要175斤井水。其次,用小鐵鍬順時針方向攪拌,十分鐘後,粉子就順向融入水中了,粉渣沉入缸底,再用小鐵鍬把沉澱的粉渣撈出來,缸裡剩餘的就是粉子了;繼續沉澱七八分鐘,然後用水瓢把上面一半的水舀出來注入另一個泥缸内沉澱一宿,原缸裡剩餘料可用篩子過濾将部分細泥注入;第二天一大早上面的水就非常清了,粉子全部沉澱到底變成細泥了,最上層浮的就是品質上乘的 “缸頂粉”,這時水和粉的比例一般1:3。最後,把上層的清水舀出,用鍁繼續均勻攪和五分鐘,所剩的就是當地人說的很細很白的粉子“胚飯”了。

第三“定型”,即将饽饽粉子手工塑制成型。老手藝人用到的模具是泥缸裡或山上摳的粉子渣做成約1米長、兩尺寬、5公分深的槽,農村的老棉布或小包袱鋪在上面,這樣槽模就做好了;把粉子“胚飯”倒入槽模内,靜置兩小時,“胚飯”中的水會透過棉布下滲到粉渣内,現在就可以用手定型了;将棉布四角兜起,風幹凝固以後就成又大又白的方形饽饽粉塊了,也可與做饅頭、饽饽一樣用手揉塑成柱形,現在所賣的一般都是條形的饽饽粉柱,小的10公分高,直徑5公分左右,市場價一般每個1.5—2.0元,有時粉販子将大的“饽饽粉”方塊買回去,再重新加工成小方形、柱形銷售;将定型後的成品垛起來放在院子的木闆上,風幹四五天凝固,就可以用簍子盛着到市場上賣了,栖霞農村臘月大集常看到擺攤賣“饽饽粉”的,平時也有騎機車馱着筐走街串巷賣的。

饽饽粉,漸去漸遠的鄉村記憶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文化影響一方人。“饽饽粉”制作技藝,折射出廟後鎮北部礦區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數百年來民間智慧的結晶。栾家莊、李博士夼等村65歲以上的村民,80%年輕時都采過粉子,上世紀八十年代,“饽饽粉”興盛時一個家庭作坊能采兩噸粉礦,産800斤粉子,留出自用的,大部分過年過節趕集零賣,可以多份收入貼補家用。進入新世紀,随着優質粉礦資源短缺,社會進步和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幹這門手藝的越來越少,漸行漸遠,正慢慢走向消失,仍有部分六旬開外的老“守藝人”秉持匠人精神,用情懷、用初心追夢詩與遠方,沿襲着祖輩留下的這門手藝,默默堅守,良心傳承,現已成為一種珍貴的“鄉村記憶”,入選栖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饽饽粉,漸去漸遠的鄉村記憶

閃電新聞記者 劉銘 通訊員 樊軍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