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記者 王詩玥
臨近春節,年的味道越來越濃郁,山東大饅頭也争氣的把自己送上了熱搜,其中膠東的“花饽饽”更是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他們将饅頭做成了一種藝術。
從家鄉的味道到遍地開花
“每年春節,我外婆都得吃上老家的花饽饽才能覺得踏實。”王女士說,她的外婆是膠東人,如今離開家已經有三十多年了。盡管這些年在濟南生活也算習慣,但每到逢年過節,她仍然會想起小時候在家吃過的花饽饽,對她來說,那是家的味道。

膠東花饽饽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在2009年,更是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對過去的膠東人來說,無論是祭祀、上供還是年夜飯,花饽饽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藝品。以制作過程中的捏花為例,捏出圓餅狀,四周剪花,中間壓花,中心挑面成蕊,或花或葉,活靈活現。花花綠綠的饽饽堆疊在一起,應和着春節的氛圍,膠東到處都是喜慶祥和的景象。
作為土生土長的膠東人,孫紅從小就表現出了對花饽饽的興趣,“我記得小時候,每到過年過節我媽媽就會帶着我一起做饽饽。”孫紅表示,那時候的饽饽還沒現在這麼好看,通常就是扭幾個花,再放兩顆棗。耳濡目染之下,她對這種家鄉的味道産生了獨特的情感。
幾年前,孫紅隻身一人來到濟南,看到膠東特産花饽饽在濟南鮮為人知,她很是驚訝。于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膠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花饽饽,她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室。那時候,有很多通過老朋友介紹來的濟南人覺得這種産品很新奇,于是口口相傳,需求量不斷增加。如今,她在濟南市天橋區的世茂天城開了一家名為《馍上花開》專賣店。
孫紅笑着說,從她做花饽饽開始,就有特别多對花饽饽感興趣的顧客找到她,希望能跟她學習這門手藝。現在曾經跟她學習的那些學員們,在濟南、濰坊、溫州等地都開了自己的花饽饽店。
制作需要四小時,備受年輕人喜愛
正在店内為兒子挑選花饽饽的劉女士表示,一次偶然的機會,自己的孩子在網上看到了造型可愛的花饽饽,就一直惦記着。但是自己太忙了,始終沒空做給孩子吃。直到最近,她發現濟南也開了賣花饽饽的店,這才終于讓自己的孩子如願以償了。“
這個叫“春華秋實”,都是花,适合送給年輕人;這叫“福壽祿”,是經典款,适合送給老年人……”孫紅介紹說,為了讓自己的産品更健康,也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這種傳統工藝,她選用蔬菜作為天然染料,在款式上也更加活靈活現,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定制款式。“你别看我們的原材料和普通饅頭一樣是面粉,但看起來的樣子卻很洋氣。”
而作為膠東傳統的民俗美食,現在店内花饽饽的閱聽人反而是一些年輕人。孫紅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都覺得花饽饽這種東西又好看又新鮮。“還有很多老年人過生日吃不慣奶油蛋糕,
年輕人就選擇買花饽饽來給家裡的長輩慶壽。”
“平時我們一天大概也就十幾單,現在臨近春節,一天要做二三十單。”孫紅說,和傳統山東饅頭相比,做花饽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像這種普通的,制作時間一般也就三十分鐘,”她指着店内小老虎造型的花饽饽表示,“但是像這種經典版十四寸的大花饽饽,要完成榨汁、和面、成型、發酵、拼裝整個流程,就需要四個小時。是以我們隻接受預訂單,每天能完成的數量也是及其有限的。”
像孫紅一樣,堅守膠東傳統美食的傳統手藝人還有很多,他們一步一步把花饽饽讓更多人知曉。随着時間變遷,花饽饽已由普通面食變身為無限創意的花樣面點。這種傳統手工藝的新舊交替,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探索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路徑,将民俗特色與時尚元素融合,賦予了傳統手工藝新的内涵,讓傳統手工煥發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