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祁詩
近日,有媒體在社交平台上發起關于“無手機恐懼症”的話題讨論,引發廣泛關注。
據報道,“無手機恐懼症”是指一些人在身邊沒有手機時感到焦慮或痛苦。專家表示,其主要症狀有:焦慮、不安、緊張、易怒、全身不适,有的人甚至會因為沒有攜帶手機、電量不足或沒有良好的網絡信号而産生一種空虛感。這戳中了不少資深網民的心窩子,相信不少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體驗。

我們常說,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機作為當下最為普遍和具象的媒介工具,無疑在無形中改變着人的習性,逐漸成為“人”的一部分,占據着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我們當下的生活已經被手機徹底改變,它密不透風、節奏緊湊,形成了一個與過去完全不一樣的、新的社會景觀,這是技術變革為人們所帶來的一個共識。
不可否認,技術變革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社會形态發生了巨大變革。具體而言,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為普通公衆提供了随時随地進行互聯的條件。但與此同時,對于個體而言,随着手機使用的高頻和碎片化,不少人其實也陷入到了技術變革所帶來的資訊汪洋大海之中無法自拔。
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當下,人們與這個世界的溝通、交流正越來越多地在虛拟世界中進行,而非依托具體的現實。比如年輕人喜歡在遊戲場景中交流、線上上觀影的彈幕中交流以及在各種各樣的社交平台上進行觀點的交換等等。
人們以此為擷取資訊的管道,是以,不少人在放下手機後,就好似主動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而這種由于資訊過度飽和所引發的成瘾性與次生焦慮,已經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就現實層面去看,一方面,人們焦慮的是,萬物互聯的時代,稍微離開網際網路一會,可能就會被新的事物所抛棄,這不僅表現在人與人的日常交流中,在與個體生存息息相關的工作中表現得更為具體。
比如,各類即時通訊軟體使得老闆與員工之間交流的時間界限變得更為模糊。有時候,老闆可能在半夜刷着社交平台,看到一個自認為不錯的“方案”,便會順手轉發給員工,如果員工未及時回複,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其他成本。是以,生存的焦慮會促使其患有“無手機恐懼症”。
另一方面,手機中資訊的泛濫和過載也在不斷沖破人們的生理與心理界限。為應對過載的資訊,使用者需要付出更大的時間成本去關注,是以潛意識裡壓力就會增大。有研究表明,短時間内大量接受并處理資訊,會造成大腦皮層活動抑制,進而有可能患上資訊焦慮症、抗資訊缺損綜合症等疾病。長期處于類似的情境中,如果一旦放下手機,那麼突然襲來的恐慌感會更加嚴重。具體表現則為時間規劃不規律、休閑時間無法理順等。
此外,基于使用者體驗與喜好所形成的個性化推薦機制,使得平台企業所推薦的内容在短時間内更能吸引使用者注意力。雖說以更為專業的視角去看,這種蔓延在移動社交網絡上的内容大多是空洞的、淺薄的、乏味的以及重複的,但對普通公衆而言,手機裡所帶來的娛樂性内容,總好過複雜的工作。是以,人們願意沉浸在手機裡,是因為相對于現實而言,手機裡的内容起碼能在感官層面帶來愉悅,總好過直接面對工作,這也就造成了一種“離不開手機”的表象。
事實上,技術的革新往往與人類社會的運作機制互相影響。手機的出現,是人類利用技術改變媒介傳播工具的結果,但手機對人類習性的改變,無疑也是技術在改變人的一種具象化表現。
而此類現象歸根結底是技術進步過程中帶來的“後遺症”,其背後的因素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針對此類問題,短時間恐怕難以擺脫,人們能做的,更多也隻是呼籲和引導。
文字:祁詩
圖檔:新華社等
欄目主持人:張永群
責編:王遠方
編輯:張雪瑜孫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