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區生活

《蒙塵記》是學者夏佑至的圖文作品,取自作者在上海中環某小區的生活,跨越十年的經曆和感受。地點和時間,是這部作品緊密相連的次元,構成了它的基本骨架。

小區生活是大多數人共有的經驗。吃飯、睡覺、出門、回家,與相熟或不太相熟的鄰裡打聲招呼。每天遇見重複的公共景觀,過着相似的私人生活。人與人的交往具有難以預期的流動性,誰都不知道誰在下一刻會因為什麼而離開。小區住戶之間的情感是客套而疏離的,與傳統鄉土的“熟人社會”有所差別,在公共空間的前提下保持着私人距離的微妙平衡。

小區生活

夏佑至在“跋”裡談及了城市的複制性。他拆解了上海的一些物質部分,街道、招牌、設施,它們就像樂高顆粒一樣,嵌合、拼接、擴張成為上海,以及上海之外所有城市的肌體。一座城市總是能看到其他城市的基因。越是現代城市,就越是相似。

作品描寫的人事景物,都是我們熟悉的。廣場角落裡踢毽子的人,家養的小狗與角落的流浪貓,看着長大後來不知所蹤的少男少女,幾株高大的喬木和作為隔離帶的灌木,放風筝的老人和踢足球的小孩……這部作品沒有強烈的上海符号,也可以說它是南京的、廣州的,或者随便哪個尚算繁榮的縣城鄉鎮的小區。這種面目模糊的天然普遍性,是這部作品的價值之一,它表明了地點的所在,又在無形之中打破了邊界的存在。

小區生活

夏佑至畢竟不是上海土著,他原籍安徽,因工作之故而定居上海、組建家庭,是這個城市的新移民。不像金宇澄《繁花》那類作品,我們一看,就知道是寫上海。夏佑至的文字氣息,仍是遊離于當地之外的、普遍化的語言,沒有明顯的上海味兒。或許,這也說明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特征,它總是讓居于其間的人,覺得自己是過客。盡管,在此地,已經十年。

十年,是重要的時間刻度。它會讓人興起一些想要銘記什麼的感覺。

《蒙塵記》的文字型裁是生活随筆,輯錄結構分成了春、冬、秋、夏四個部分,首篇從女兒的出生落筆,顯然是有意識的選擇。一個生命在這座城市裡誕生,在這個小區裡成長,從父親眼裡,圍繞女兒的書寫,自然地成了作品的一條主線,屬于這份生命的時間線絡從此與小區這個地點交織在了一起,作品描寫的那些普通事實于是擁有了意義。還有那些捕鼠、滅蟲、養蠶、捉蟬、買菜、種花、理發、就醫的日常叙事,在時間的悄然流逝中,它們構成生命的部分,與人本身融為一體。

小區生活

昏暗的樓道、廢棄的沙發、懸挂的空調外機、一些身影、幾枚落果……百餘幅照片全是黑白的,那些不甚清晰的黯淡影像,具有斑駁的滄桑感,黑白的影像是最适合記憶的形狀。它所傳達的感受,讓平凡的場景變得凝重,尤其是,當它們聚集在一起,作為文字旁證的時候,照片與現實的關系,變得複雜而深藏感情。

《蒙塵記》,署名取自于文集裡的同名文章,描述與灰塵鬥的無窮盡的家居生活。灰塵正是家居的最大敵人,随時随刻附着在器物的表層,人類打掃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灰塵的回歸,“我們整天都在使用吸塵器、抹布和拖把,然後被灰塵擊敗,就像喜劇版的西西弗斯。”能怎樣呢?加缪說過了,重要的是過程。與灰塵争奪時間,可能就是生活最本質的核心了吧。

“甯品讀”專欄投稿請發至[email protected],并注明姓名、聯系電話,一經釋出,稿費從優。

作者:林 頤

編輯:廖且為、張 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