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2021年11月24日,“中西之間:超越知性思維”——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暨換屆大會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北校區新逸夫樓召開。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上海大學王天恩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樊志輝教授主持了換屆選舉會議。秘書長劉梁劍教授進行了理事會工作報告、财務報告和關于研究會章程修改的說明。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副會長郁振華教授宣讀了新一屆(第七屆)理事候選人名單,并作了說明。會議選舉童世駿為新一任會長,郁振華為新一任常務副會長(法人代表),孫向晨、白彤東、杜保瑞、王天恩、樊志輝為新一任副會長,劉梁劍為新一任秘書長。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前任會長楊國榮教授向各高校同仁對學會工作的支援緻以感謝。楊教授追溯了馮契、王元化等老一輩學人筚路藍縷創辦學會的曆史,指出學會以綜合性為特點,旨在為文史哲等學科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中西之間:超越知性思維”,知性是相對于感性與理性而言的一種思維方式,其特點為劃界,即将統一的整體劃分為不同方面。在文化研究中,不僅需要在不同領域中把握各自對象,也需要跨越界線,讓不同學科在綜合的形态下展現其具體性與真實性。不同領域的學者應該打破畫地為牢的學科界限,聚集在一起讨論共同的話題,提供多角度思考。研究會能夠将各個高校不同的學術機構彙集起來,也是一種超越劃界的意識。最後,楊教授表示,學會在新任會長童世駿同志的帶領之下會越辦越好。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新任會長童世駿教授回憶了馮契、王元化等老一輩先生在80年代的工作。他們在自己學術創造頂峰時期沒有因自身學術工作任務之重而推卸社會責任。他們組建比較研究會這個平台,也是着眼于為當時的學界提供交流機會,為年輕學者提供成長機會。童世駿教授表示,自己也将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努力做好溝通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學科、不同機關的工作。三十多年過去了,比較交流的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我們已經具有了更好的條件。同時,現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語境,也和當時的語境有着很大的差異。在全球範圍内,除了中西關系,南北問題、中國與其他文化傳統的關系,也是極其重要的。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王為松發表題為“從哲學中汲取智慧”的講話。他提到在世界哲學日轉發郁振華教授的《論哲學修養》,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大量點贊,這表明有很多人願意為哲學點贊。王為松表示,社聯是學會之家,是學者之家。學會今後也可以在推動學術繁榮與發展的同時,做一點學術普及的工作,讓社會上更多人了解學者們的工作。社聯要做的是展示學會的成就,通過宣傳和推介,讓更多的人能看到,也進一步凸顯上海學術在全國乃至全球的作用與影響,推動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軟實力,也為解決全球面臨的問題貢獻智慧。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林宏星教授主持了“中西之間:超越知性思維”學術年會報告會。孫向晨、杜保瑞、吳曉番、楊傑四位老師發表主旨報告。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孫向晨教授報告的主題是漢語語境下西方哲學研究的挑戰。在他看來,在漢語語境下,西方哲學的研究本質上是西方思想與漢語世界之間的碰撞,本身就是一個哲學事件,應該成為我們思考的領地。追溯西方哲學進入漢語世界的過程,80年來以來的主要工作形态是介紹與翻譯,從單本書到全集的系統工程。但這項工程決不僅僅是單純的翻譯,在本質上是漢語世界如何接受他者的問題,其中充滿了搏鬥與排異。比如對《存在與時間》中Dasein的翻譯、對于Being問題的争論等等,這些讨論都深刻地反映了西方概念和思想如何在漢語世界中得以安放的過程,也涉及到漢語為了接納西方思想而進行的自我改造。這折射出任何的翻譯始終存在着雙重脈絡與語境。如果在研究西方哲學中不深入考慮漢語語境,便會出現如下悖論——漢語學術共同體在争論西方問題時,他們所對話的學者并不懂漢語;能夠了解該工作的學者并不知道它在漢語世界發生的事情,而這一研究内容在漢語世界中沒有内在位置。這便形成了很多錯位,一方面中國學者看西方文獻卻用漢語呈現成果;另一方面中國學者用外語發表成果卻無法促進提升漢語世界本身。為破解這個問題,在中西之間還有另一條道路,即自覺地在漢語世界中研究西方哲學,在了解和解析西方哲學同時,更應該有進入漢語語境的哲學自覺。我們需要認真關注在翻譯、了解、研究西方哲學的過程中所發生的留存與排異問題,這不僅要對西方哲學有透徹認識,還要對自身的漢語經驗加以反思,并在此基礎上使哲學的思考得到進一步提升。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杜保瑞教授報告了研究中國哲學的心得。杜教授回憶在台灣大學哲學系念書時,便有西方哲學的老師質疑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他本人的問題意識,也在于如何在哲學的進路中,用合理的方法與架構來研究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理論若要成立,其完整的哲學基本問題有四個。首先是宇宙論,中國哲學的佛學、道家和儒家,都有着相應的宇宙論,也就是存有論的問題。其次是價值論,儒家的價值為仁義禮智,莊子的價值為逍遙,老子的價值為無為等等。再次是工夫論的問題,既有心理修養的本體功夫,也有身體修煉的工夫。最後是境界論的問題,儒家提出聖賢,莊子提出真人,佛教提出阿羅漢、菩薩和佛。這四個哲學基本問題都談清楚了,理論建構才算完成。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吳曉番老師報告的主題是18世紀的東亞儒學中的反理學思潮研究。在18世紀,有着三種不同的反朱子學的話語出現,分别是乾嘉漢學、德川古學與北韓儒學中的脫性理學。乾嘉漢學的崛起是18世紀思想中的大事,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形态裡面都出現了類似的事情,特别值得注意。以往對18世紀的反理學思潮研究有兩種進路。一種是從以現代新儒家為代表的以中釋中的中學的立場來讨論乾嘉漢學,基于心性儒學的立場将其視為不見道的哲學。另一種是以梁啟超、胡适為代表以西釋中的西學立場,基于啟蒙理性及進步主義的立場,視之為文藝複興或者科學主義的翻版。但是這都有所遮蔽。18世紀儒家的理論關切有一些獨特之處。首先是性命古訓問題的讨論,性命古訓問題首先意味着對語言和哲學的關系問題的有意識探究,意義重大,而性命問題的重新解釋内含着對人與物的區分,以及對德與性的區分,這種形态的儒學承認人的有限性并不是應該被克服的問題,而是讨論的起點。這也引發了工夫論的變化,即不再追尋向内的逆覺體證,轉而為向外的探求累進。第二是對禮制的讨論。18世紀的哲學聚焦于禮制問題,它應當被定位為一種社會哲學,它讨論什麼是合理的社會秩序,既要容納普通人的生命情理訴求,又要使整個社會架構合理有序地運作。在此意義上,相人偶的問題、制作的問題、道統問題、夷夏之辯等都浮出水面。這些問題都不能為特定意義上的中學或西學所涵蓋,以中釋中和以西釋中都有其限度。

會議|上海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研究會2021年學術年會召開

楊傑老師報告的主題是對道家闡發的嘗試。人們熟悉的道家可以是某種生活智慧、政治理論、治國方針、管理方案、倫理實踐、人生觀、修養等等。道家并非一種清晰、嚴格、具有一緻性與确定性的知識論體系,用所謂的知性思維的方式來論證道家會碰到麻煩。以自然無為為例,我們如果用邏輯清晰的語言來表述,那麼需要讨論不同的行為、動機、主體,以及不同的價值和曆史處境。通過知性的分析,可以對自然和無為之間的共同之處予以描繪,但無法通過它來論證明踐之事。無論是“以中釋中”還是“以西釋中”,都局限在“釋”上,即解釋的範圍内。現在的漢學家将東方思想作為一種材料,而沒有将其放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是以如果要走出“釋”的局限,需要的是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是以中國哲學需要有自我主張,更關注實踐智慧的層面,将哲學的主題更具體地對應到中國發展甚至是人類文明發展中所發生的問題上。道家哲學或者是自然無為的觀念,可以作為證成實踐智慧的一個例子。

主旨報告之後,與會老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讨論。

攝影:餘偉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