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李世民是李淵的嫡子,但不是嫡長子。原本皇位也輪不到他,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從父親、哥哥手中搶來了皇位。
而李世民有一個兒子,可以說對李世民這段曆史崇拜至極,也想效仿一次,這個傻兒子就是李祐。
先來看看李祐的身份。他的母親是陰氏,史書上并未記載其姓名,陰氏的父親是陰世師,當年因為與李淵結仇,最後被李淵所殺。陰世師被殺以後,他的女兒陰氏,就被李淵配置設定給李世民為妾。

原本是囚犯,後來成為李世民的妾室,在李世民即位以後,陰氏還成為夫人,地位僅次于皇後。能夠有這樣的地位,就因為陰氏生了一個兒子,母憑子貴,這個兒子就是李祐。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李祐并不是嫡子。李世民有三個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也就是名正言順的前三順位繼承人,接下來是庶長子李恪,然後才是庶次子李祐。按照唐朝“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李祐隻算第五順位繼承人,可以說是怎麼樣都輪不到他。
其實這樣的身份也挺好,隻要不貪,老老實實做個閑散王爺,一生衣食無憂是肯定的。好好在自己封地生活,日子也能過得很美好,畢竟當時唐朝處于鼎盛時期。
奈何李祐偏不這樣想,他認為自己雖然不是嫡子,但好歹也是皇帝的兒子。父親李世民,當初就不是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自己何不效仿父親,來個玄武門之變。
想法倒是挺好的,但李祐似乎有些認不清自己。他的封地是齊州,這裡離長安可謂“十萬八千裡”,但李祐自己很有信心,相信以自己的能力,足以從齊州打到長安去,于是決定就從齊州起兵。
但是齊州兵力不足怎麼辦呢?有個人為他出謀劃策,他就是陰弘智。陰弘智是陰氏的哥哥,也就是李祐的親舅舅。他一直在鼓動李祐造反,他自己就好為當年父親之死報仇。李祐哪裡知道舅舅的陰謀,一心認為舅舅是覺得,他具有上司江山的才幹,才一直全力支援他。
陰弘智為李祐出謀劃策,說:“可以舉起義旗,齊州的百姓聽說以後,一定會紛紛趕來投靠,到時候集結一支百萬雄師,何愁打不到長安去。”李祐信以為真,就下令招兵。
别說什麼百萬雄師了,根本沒人來報名。唐太宗是多麼英明的皇帝,如今又是太平盛世,誰還願意去打仗呢。甚至有人認為,李祐這樣做,就是不忠不孝不義的行為,誰還肯來支援他呢。招來招去,也就隻有幾千人。
這邊兵馬還沒湊到,那邊消息就傳到長安了。李世民聽說兒子造反,馬上派李勣和劉德威去捉拿。李勣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衛國公李靖并稱。劉德威是在李淵時期,就為唐朝效力的老将,身經百戰功績顯著。
李祐深知兩位大将的實力,一時間手足無措,便問舅舅陰弘智該怎麼辦。這時有個叫燕弘亮的人對李祐說:“王不須憂!弘亮等右手持酒卮,左手為王揮刀拂之!”這個燕弘亮,是陰弘智介紹來的,李祐的幕僚之一。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用擔心,我們右手端酒喝,左手為大王用刀砍殺。李祐聽了這話,信心又上來了。
而這邊的李世民,也不忍心傷害兒子,于是寫了一封書信,勸兒子投降,便可以念及親情,不對他過多追究。其實這時候李祐如果清醒過來,即使後面被貶為庶人,至少也能留住性命,說不定什麼時候,李世民念及親情,就把他召回去了。說白了,就是留條命好歹有希望。
但是李祐偏不信邪,決心要與父親死戰到底。李世民隻好痛下決心,讓李祐知道什麼叫“你爸爸始終是你爸爸”。
陰弘智瘋,李祐傻,但是齊州的士兵,沒理由陪他們一起又瘋又傻。大家聽說這次來的是李勣和李德威,自知也不是對手,于是紛紛倒戈投降。最後齊州的兵将團結起來,将李祐活捉交給李世民。
這時候李祐知道害怕了,趕快寫封信給父親,說自己知道錯了,希望父親念及親情,不要在乎自己的無知。可惜為時已晚,父親早就已經給過機會,隻是自己不知道珍惜。李世民看了信後,連下三道聖旨:
一、表彰齊州士兵與百姓,在關鍵時刻不依附逆賊,為此免除齊州一年賦稅。
二、表彰活捉李祐的士兵,并加官進爵。
三、将李祐貶為庶民,并賜毒酒一杯。
是以說,不是李世民不顧親情,要賜親生兒子毒酒,而是這個兒子實在太蠢,看不清事實。但凡有一點智商,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不是李世民賜死兒子,而是李祐“找死”成功。
反而李世民還念及親情,在李祐死後,以國公的禮制将他下葬。這輩子皇帝是做不成了,還是在下面好好當王爺吧。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