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則天造字,朱元璋改字

武則天造字,朱元璋改字

一代女皇武則天,原名叫武媚娘,登基後改為武曌。

“曌”字就是武周時代新造的字(有的學者稱取古生僻字),取意“日月當空,無微弗明,無遠弗照。”

據說武則天為了紀念新政,展現一個嶄新王朝的恢弘氣象,曾經新造了十七個字(也有十八、二十二、二十三字說)。

造字是當時一些禦用文人的主意,得到女皇的首肯,頒行後就成了“武則天造字”。

除了上面提到的“曌”字,還有一些如“臣”字改成“一”字加上“忠”字,表達她對臣民忠心不二的統治意願;

還有如“國”字改成了“口”字裡邊加上“八”和“方”字,蘊涵着天下盡屬武周的雄心壯志。

以“千千萬萬”四字合為“年”字,寓意着武周帝國萬壽無疆。

武則天還打破了漢字的筆畫規律,以一個圓圈代表“星”字;

“卐”字加入圓圈,就成了“月”字。

其他一些字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服務于新王朝的輿論宣傳需求。

武則天造字,朱元璋改字

随着武周滅亡,這些字自然而然都退出了曆史舞台。

任何一代偉大的帝王都要留給後世一些重大影響,或消極的,或積極的。

漢字也有其自已發展的必然規律,除了“曌”字,武則天新造的字已然靈魂不再。

女人天性敏感、好奇,武則天也不例外。

如果把她的“造字”行為看成是一種獵奇,似乎就沒必要苛求“造字”的是非功過了。

諒解一個人并不難,難的是諒解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泱泱大國五千年曆史中,後妃成群的帝王比比皆是,人們——準确的說是男人們,仿佛對此麻木不仁,而卻更願意津津樂道于武則天的“面首”。

如果說武則天“造字”是一場曆史鬧劇,那麼武氏的“改字”卻是堂堂的人間正劇。

唐代以前,漢字的“一、二、三……”雖然通“壹、貳、叁……”,但是沒有應用到财務記賬當中。

武則天開展“造字”運動的同時,也改了許多字,其中就把“壹、貳、三、肆、伍、陸、桼、捌、玖、拾、陌、阡、卍”運用到了會計記賬上,借此規避篡改賬目的風險。

武則天造字,朱元璋改字

到了明朝,在朱元璋授意下,其中的“三、桼、陌、阡、卍”又改成了“叁、柒、佰、仟、萬”,财務管理上的技術防範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實踐證明,漢字數字的大寫,有效遏制了造假行為,使得那些曾經作過假賬,或想作假帳的貪官污吏們隻能望字興歎。

大字的使用,朱元璋繼往開來,而他七百多年前的同行——一代女皇武則天更是功不可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