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前202年,老奸巨猾的劉邦打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在洛陽南宮舉行慶祝酒會。酒酣之時,劉邦得意洋洋地問底下一衆臣子,老子為什麼能夠得天下,而項羽為什麼會失去天下?

王陵等耿直之臣認為,劉邦之是以能夠得天下,項羽之是以會失天下,主要原因是劉邦能夠做到與天下同利,舍得封賞有功之臣,而項羽卻妒賢嫉能,不舍得封賞。
對于這種說法,劉邦說出了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句話。他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是以為我禽也。”
也就是說,在劉邦為什麼能夠打敗項羽、奪得天下這個問題上,劉邦的臣子們大多認為是因為劉邦舍得封賞,而劉邦自己則認為主要原因不僅是他舍得封賞,還因為他會用人。
的确,劉邦比項羽更會用人,這是不争的事實。不過,我以為劉邦上面的話是說一半留一半——他隻說出了自己會用人,卻沒有告訴大家他更大的本事是會識人。
漢二年(前205)秋,魏豹見形勢不利,以探親為由回到魏地,反叛劉邦。劉邦在派郦食其遊說未果的情況下,準備出兵攻打魏地。在出兵讨伐魏豹之前,劉邦問剛剛從魏地回來的郦食其:“魏大将誰也?”郦食其回答說:“柏直。”劉邦說:“是口尚乳臭,安能當韓信!騎将誰也?”郦食其回答說是馮敬。劉邦說:“馮敬是秦将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将誰也?”郦食其對曰:“項它。”劉邦說:“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
這段史料記載,很能說明劉邦識人之能,他不僅知道自己手下将士有幾斤幾兩,還把對方将士的才能研究得十分透徹。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果不其然,韓信、曹參、灌嬰等以木罂為船,偷渡夏陽,圍困安邑,隻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便迫使魏豹獻城降漢。
公元前195年,劉邦病危,呂後(呂雉)問劉邦:“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死了,讓誰來接替他做相國呢?”一隻腳已經踏進鬼門關的劉邦說:“曹參可以。”呂後又問曹參以後的事,劉邦說:“王陵可以。不過他略顯迂愚剛直,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慧有餘,然而難以獨自擔當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呂後再問以後的事,劉邦說:“再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這段發生在劉邦與呂雉之間的對話,與其說是劉邦的臨終遺言,不如說是劉邦的臨終預言。令人歎服的是,後來西漢朝局的發展走勢,基本上是按照劉邦這段預言來走。
劉邦為何能做到這一點?歸根結底,還是他那獨一無二的識人之能。
會識人是會用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劉邦之是以會用人,便是因為他具備其他人所不具備的識人本事。可以說,劉邦的識人本事,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是舉世無雙,少有人能超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