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公元907年,統治了200多年的唐朝滅亡。随後,中原大地上出現了割據政權混戰的局面,俗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在南方和北方,總計有10個不同的割據政權。其中,盤踞中原地區的割據政權最強大,又分成了梁唐晉漢周5個朝代。其實,南方政權并非沒有對抗北方政權的實力。例如南唐政權,在鼎盛時期,南唐甚至控制了湖南、福建等地。但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南唐政權的前身是吳政權,吳政權的控制區為江蘇省中南部、安徽省中南部、湖北省部分地區和江西省大部分地區。除了控制中原地區的五代政權之外,吳國式南方政權最最強大的政權。南唐取代了吳國以後,總計經曆了3代皇帝,分别是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李昪的治國水準很高,在其在位時期,南唐沒有輕易發動戰争,而且不斷的休養生息。

截止李昪去世的時候,南唐已經達到了“民殷國富”的小康水準。與之相比,中原百姓的日子就苦多了。李璟上台以後,随着國力的充實,南唐開始了“開疆拓土”計劃,這違背了李昪留下的遺言。李昪認為中原政權才是自己最大的威脅,調解與周邊各國的關系,一旦中原發生變故,就能夠大舉北伐,染指河南、山東等地區。至于南方各國,基本上都沒有主動進攻南唐的國力。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李璟上台以後,前後發動了兩次戰争,但目标并不是北方政權,而且自己周邊的楚國和閩國。閩國的控制區是今天的福建省,閩王王審知去世之後,閩國的公子們開始了互相内鬥,目标自然是王位。當時,閩國境内陷入了混亂局面。對于南唐皇帝李璟來說,這是天賜良機。作為一個文藝皇帝,李璟派遣自己的愛将邊鎬率領軍隊南下,準備趁機吞并福建地區。

邊鎬是南唐的大将,同時也是李璟的好友,由于頗有文藝天賦,深受皇帝的寵信。但是在軍事指揮水準上,邊鎬遠不如劉仁瞻、林仁肇等南唐名将。南唐出兵的同時,盤踞浙江地區的吳越國也出兵染指福建地區。南唐與吳越一直處于半對抗局面,一旦南唐吞并了閩國,将會對吳越形成三面包圍的戰略姿态。為了打破南唐的計劃,吳越國出動了大部分軍隊,進入了福建地區。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南唐軍隊的行動并不順利,邊鎬一敗再敗,最終,南唐又派遣了大量的援助。在絕對優勢兵力下,再加上福建各地節度使的配合,南唐控制了汀、泉、漳等地區,吳越國則控制了福州等地,兩家基本上平分了福建地區。由于自身的統治很不牢固,南唐不得不依靠閩國的舊部管理自己新征服的控制區。久而久之,将領留從效控制了大部分實權。

公元946年,留從效把南唐軍隊趕出了漳州和泉州,重建立立了割據政權。截止北宋吞并泉州、漳州之前,南唐再也沒有能夠控制福建地區。在這一次戰争中,南唐出動了大量的軍隊,損失了巨額的糧草,本來能夠控制整個福建地區。最終,僅僅獲得了汀州地區,雖然也算開疆拓土,但是與最初的目标相比,差距非常巨大。曆史曾經給了南唐兩次機會,南唐君臣錯過了第一次機會,那麼,第二次機會能有把握呢?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南唐的西部鄰國是楚國,楚國的控制區是湖南省和湖北省的南部,雖然國力不如南唐,但也是中部地區的強國。楚國的建立者是馬殷,但是在馬殷去世之後,楚國的公子們上演了與閩國同樣的套路,各位公子開始互相攻殺。楚國先後了長期的動蕩,尤其是進入公元950年之後,楚國的局勢更加混亂。在福建戰場上“偷雞不成蝕把米”以後,南唐皇帝李璟仍不甘心,準備加入楚國的内戰。

公元951年,南唐派遣軍隊進入楚國境内,統軍大将還是那位邊鎬。由于楚國已經陷入了長達20年的混亂,各地百姓渴望安定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唐軍隊的到來,對于楚國百姓來說很有可能是一種解脫。是以,邊鎬的軍隊幾乎沒有遭遇任何抵抗,順利占領了湖南大部分地區。對于南唐君臣來說,這屬于巨大的軍事勝利,南唐方面已經開始各種慶祝活動。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但南唐君臣高興的太早了,南唐控制了湖南大部分地區以後,賦稅征收标準非常高,堪稱了慘無人道的壓榨。與此同時,邊鎬對局勢判斷失誤,認為局勢已經穩定,計劃裁撤大部分楚國軍隊,造成了楚國軍隊人心浮動的情況。由于民心和軍心都發動了動搖,公元952年,楚國的舊部将領們發動了叛亂,南唐軍隊措手不及。最終一敗塗地,在援軍尚未到達之前,邊鎬已經帶着殘兵敗将們撤出了湖南地區。

如果是當年進攻閩國,還得到了汀州的話。那麼,這次進攻楚國,則是真正的“竹籃打水一場空。”兩次戰争的失敗保留了南唐内部諸多的問題,例如用人不當、君主昏庸等等。兩次戰争極大的消耗了南唐的國力,卻基本上什麼也沒有得到。南唐擁有兩次機會,結果,連一次都沒有把握住。緊接着,南唐再也沒有任何機會,因為北方的柴榮準備動手了。

南唐鼎盛時期,兼并福建和湖南,為何竹籃打水一場空?

南唐前後發動了兩次戰争,卻基本上什麼也沒有得到。此時,中原政權正在發生變化。後周政權取代了後漢政權,後周的第二代皇帝柴榮,經過勵精圖治以後,對南唐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會南方政權拳打腳踢的南唐,面對後周政權的進攻卻一敗塗地。南唐政權的主力軍隊在淮北地區的争奪戰中,經過幾次大規模戰役,幾乎消耗殆盡。

在進攻南唐的過程中,後周大将趙匡胤脫穎而出,迅速崛起成為後周政權的核心将領之一。面對後周的進攻,南唐根本無力招架,割讓了江北所有的州縣,選擇了主動求和。南唐皇帝李璟被吓破了膽,把首都從南京遷移到了南昌,躲避後周軍隊的鋒芒。甚至渡海請求北方的大遼國,在邊境上施加壓力,迫使後周軍隊撤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後周停止了對南唐的進攻。但此時的南唐國力大損,已經喪失了與後周争奪天下的實力和膽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