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莉:我們需要介入孩子的教育,但請不要過多幹預

Julie Lythcott-Haims,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朱莉畢業于哈佛大學,曾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十餘年,是美國知名的教育學家。朱莉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過,父母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參與到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但凡事有過之而無不及,走向極端,就會帶來壞處。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如何才能正确地加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朱莉:我們需要介入孩子的教育,但請不要過多幹預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思考,自己對于孩子的生活介入得是否不夠,是否因為自己不能全身心地陪伴孩子,不能事無巨細的為孩子安排一切,導緻孩子不夠成功。很多的雞湯文在告誡孩子的父母,孩子的身邊不能離開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生活過程需要家長的參與。使得很多父母曲解,自己恨不得放下工作和一切與孩子為伴。

但這樣的想法,才正是錯誤的,我們需要教育孩子,需要介入孩子的生活,但請不要過多幹預,這樣的極端,反而帶來的是壞處。

這裡的極端,就是現在許多的中國小孩所經曆的,身為家長過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裡,關注他們身邊的各種瑣事,引導小孩在生活學習中如何做,怎樣做。許多家長甚至認為隻有自己為孩子安排好這樣的一切,孩子才能心無旁骛地學習,可以上好的大學,找好的工作。在很多時候,我們去安排孩子的吃喝穿着,告誡他們怎樣才算是吃得好,穿得暖,我們給孩子報各種的補習班,甚至口才班、寫作班。告訴孩子在學校要參與活動,要有上司能力,這樣才能當上班幹部,這樣才能得到老師的喜歡。很多時候,我們變得更像是孩子的秘書一類的角色,而不像是父母。

朱莉:我們需要介入孩子的教育,但請不要過多幹預

這樣的生活下成長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自由玩耍,因為身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充實”地過好每一天,是以現在的孩子,在課餘的時間,放學之後,還要面對的是各種的學習班,興趣班。甚至有些時候,這些興趣都不是他們所真正喜歡的,隻是我們覺得,孩子除了學習,還需要一技之長。

我們常說,要自己的孩子開心快樂,可很多時候,我們的小孩放學回家,迎來的确是學業方面的問詢,“成績咋樣啊,今天作業如何如何……抓緊吃飯,吃完了寫作業……”

久而久之,孩子會把父母對他的愛,轉換成學業方面的成績,我們嘴裡的認可,指的确是考試成績的高分。久而久之,乃至你的孩子去考大學,上大學的時候,他們所考慮的,不會是我對什麼專業感興趣,我應該上什麼樣的大學。他們隻會去詢問老師或是長輩,什麼才叫做“好專業”,而什麼,才算是“好大學”。也許有的父母會說,這很好啊,未來的社會考中的就是成績與學校,即使機械地重複這一切,也是為了日後有出息。但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想想,“出息”的代價是什麼?

我們安排了孩子的前半生,難道後半生也能夠安排麼。一味地追求資料,聽從父母老師教育的孩子,當他們上了大學,甚至找了工作以後的生活會怎樣,當他們面臨了柴米油鹽,工資待遇的時候,他們真正思考生活的方向的時候,卻變成了人們口中所謂的“書呆子”。在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的高分可以追求,并不是最好的成績帶來的就是最好的工作、工資。他們會一點點地狂躁,沒有人安排的人生就失去了意義。

身為父母,我們不要過度地去保護孩子,因為這樣做剝奪了孩子自我建立信心與自尊的能力,不要讓孩子成為乖寶寶,仿佛失去了我們的庇佑他們什麼也不是,他們需要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多的決策和行動。哪怕出現犯錯的時候,他們也可以獨立地思考以及改成和規劃。我們父母要做的,隻是做好一個可以依靠的避風港就好。

不是說讓孩子的生活應該任其發展,隻是不要過多地去參與,去矯正。不要把“成績”看成目标,這些不值得每個人為之奮鬥。我們需要的是“理想”與“追求”。讓孩子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乃至學業工作。身為父母,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放在孩子的快樂而非學業上面。

是以放下那些為孩子安排好的人生吧,我們不需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我們需要的,是讓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自己做主,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