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莉:我们需要介入孩子的教育,但请不要过多干预

Julie Lythcott-Haims,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朱莉毕业于哈佛大学,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十余年,是美国知名的教育学家。朱莉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父母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参与到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但凡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走向极端,就会带来坏处。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如何才能正确地加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朱莉:我们需要介入孩子的教育,但请不要过多干预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自己对于孩子的生活介入得是否不够,是否因为自己不能全身心地陪伴孩子,不能事无巨细的为孩子安排一切,导致孩子不够成功。很多的鸡汤文在告诫孩子的父母,孩子的身边不能离开自己的父母,孩子的生活过程需要家长的参与。使得很多父母曲解,自己恨不得放下工作和一切与孩子为伴。

但这样的想法,才正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教育孩子,需要介入孩子的生活,但请不要过多干预,这样的极端,反而带来的是坏处。

这里的极端,就是现在许多的中国小孩所经历的,身为家长过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里,关注他们身边的各种琐事,引导小孩在生活学习中如何做,怎样做。许多家长甚至认为只有自己为孩子安排好这样的一切,孩子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在很多时候,我们去安排孩子的吃喝穿着,告诫他们怎样才算是吃得好,穿得暖,我们给孩子报各种的补习班,甚至口才班、写作班。告诉孩子在学校要参与活动,要有领导能力,这样才能当上班干部,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喜欢。很多时候,我们变得更像是孩子的秘书一类的角色,而不像是父母。

朱莉:我们需要介入孩子的教育,但请不要过多干预

这样的生活下成长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自由玩耍,因为身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所以现在的孩子,在课余的时间,放学之后,还要面对的是各种的学习班,兴趣班。甚至有些时候,这些兴趣都不是他们所真正喜欢的,只是我们觉得,孩子除了学习,还需要一技之长。

我们常说,要自己的孩子开心快乐,可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孩放学回家,迎来的确是学业方面的问询,“成绩咋样啊,今天作业如何如何……抓紧吃饭,吃完了写作业……”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父母对他的爱,转换成学业方面的成绩,我们嘴里的认可,指的确是考试成绩的高分。久而久之,乃至你的孩子去考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他们所考虑的,不会是我对什么专业感兴趣,我应该上什么样的大学。他们只会去询问老师或是长辈,什么才叫做“好专业”,而什么,才算是“好大学”。也许有的父母会说,这很好啊,未来的社会考中的就是成绩与学校,即使机械地重复这一切,也是为了日后有出息。但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想想,“出息”的代价是什么?

我们安排了孩子的前半生,难道后半生也能够安排么。一味地追求数据,听从父母老师教育的孩子,当他们上了大学,甚至找了工作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当他们面临了柴米油盐,工资待遇的时候,他们真正思考生活的方向的时候,却变成了人们口中所谓的“书呆子”。在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高分可以追求,并不是最好的成绩带来的就是最好的工作、工资。他们会一点点地狂躁,没有人安排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身为父母,我们不要过度地去保护孩子,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孩子自我建立信心与自尊的能力,不要让孩子成为乖宝宝,仿佛失去了我们的庇佑他们什么也不是,他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多的决策和行动。哪怕出现犯错的时候,他们也可以独立地思考以及改成和规划。我们父母要做的,只是做好一个可以依靠的避风港就好。

不是说让孩子的生活应该任其发展,只是不要过多地去参与,去矫正。不要把“成绩”看成目标,这些不值得每个人为之奋斗。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追求”。让孩子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乃至学业工作。身为父母,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孩子的快乐而非学业上面。

所以放下那些为孩子安排好的人生吧,我们不需要把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我们需要的,是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自己做主,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