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無情,一旦來了災害,人們即便是做了大量的準備也無法扭轉意外災害的破壞,人類曾經以為自然災害是老天爺為了懲罰人類而來的一場大清洗,直到今天人們也仍然沒有完全克服洪水的危害。水災成了上天對付人類的武器,可是人類同樣會利用水火的威力,用它們用作對付敵人的武器。
用大自然的力量來懲罰敵人在某些情況可以說是一條完美計策,但有時也會有弊端,畢竟大水或者大火等其災害不長眼睛,分不清敵我關系,一旦做出了水攻或者火攻的指令,難免也要傷及無辜和自己人,但很多時候由于曆史有所偏重,沒有多少人質疑這種戰争手段。

民國時期河南地區發生了一次黃河決堤,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老一輩講過這件事。這一年是1938年,這場洪水起始的根源在黃河花園口這個地方,這次人造洪災造成的危害相當巨大,奔湧的黃河水一瀉而下,使得三個省份(河南、安徽、江蘇)的44個縣市汪洋一片,1250萬人受到黃河的清洗,89萬人死亡。
由于河南是花園口最近的省份,是以遭受的損失最為嚴重,44個受災縣市中有21個縣市是河南的,死亡人口也是總死亡人口的一半。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黃河改道還影響了淮河地區,淮河也跟着連年遭災。不僅如此,決堤還給中國帶來更為嚴重的後續大災害,比如1941-1943年連續的旱災,造成大規模饑荒,上千萬人成為難民,河南又有300萬人餓死。
黃河花園口決堤的罪魁禍首其實并不是黃河本身,更不是什麼大自然的憤怒發作,這場災難其實是人為造成的。原來1938那年,日軍在七七事變之後即将突破鄭州和開封,中方的兵力跟日本相差懸殊,為了拖住日本人的腳步,6月4日蔣密電:在中牟趙口掘堤,當夜24時放水。
國民政府第一次挖掘開黃河口并不成功,又派出人員開始了第二次挖掘,不過第二次也不是很順利,因為黃河水流北移。後來國民黨新八師的師長蔣在珍把壯兵編成5組每兩個小時輪組挖掘,通宵作業,6月9日終于使得大水決堤。
國民政府這樣做的代價并沒有從根本上阻止日軍,而黃河泛濫的河道将戰區形成東西兩半,東面被日本人控制,西面是國民政府。真正受到懲罰的其實是中國黃河兩岸成千上萬的普通百姓,應該說這次決堤救國的行為是得不償失的。
不過這個馊主意是誰出的呢?其實并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德國人,這個人叫做亞曆山大·馮·法肯豪森,一個非常仰慕中國文化的德國軍人。素聞德國軍隊的戰鬥力是近代聞名的,而且德國軍隊的将軍和參謀部作戰素養是極高的,這位法肯豪森當時作為中國的軍事參謀寫了一份建議書,這份建議書預測了中國和日本之間未來戰争基本戰略。
《關于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其中不僅預測了日本進攻的重點地區,華北地區一旦淪陷,隴海鐵路附近的所有重大城市也将跟着淪陷,比如開封、洛陽等。日本還會從東方開攻,海上則從上海、乍浦和鎮海出擊,進而占領武漢,占據中國的中心。
當時形勢相當危急,法肯豪森也給出了解決政策,為了阻止未來日軍抵達武漢,國軍應在滄州、保定之線嚴加防守,不能讓日軍攻破黃河天險,要保住鄭州和開封。最後的一招就是說讓黃河決堤,以水代兵,徹底摧毀日本人的戰略目标。
當然這份建議書當中法肯豪森也表達了對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隐隐的不滿,是以還是可以看出他的态度十分中肯,而且法肯豪森在中國也有多年,對中國情況的了解比較深,他提出來的建議并非毫無道理,甚至很多都預測精準,但從法肯豪森的角度來說他還是一個外國看客而已,對于中國人民苦難還不能說是感同身受。
黃河之水決堤對無辜人民的害處也許是一個德國軍人不需顧慮的事情,他要做的僅僅是提出一個對戰争勝利有幫助的應對措施,而真正決定實施這場災難的人是中國的民國政府,能夠放棄千萬人生命而僅僅是給日本侵略者帶來不大的損失,這樣的代價還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