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或許是因為自幼跟着父母下放沭陽勞動十年的經曆,南京仿古牙雕省級代表性非遺傳人戴德裕的身上,始終葆有着質樸、勤奮與草根情懷。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走進這位牙雕大師在江甯的家,聽他說“最痛苦的時候莫過于看到好料卻沒有錢買”、“最欣喜的時候莫過于刻出一件滿意的作品細細欣賞”……那份專注與熱愛,令人動容。

一份熱愛

用高超技藝觸摸唐風古韻

《唐人擊鞠圖》、《唐女遊春》、《将進酒》、《唐馬》、《胡人戲象》……唐風古韻,是戴德裕仿古牙雕創作的一大題材。奔跑的駿馬、神情飛揚的人們、馬上彈琵琶的仕女……每次雕刻這一類作品,都仿佛觸摸到盛唐時代,令他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我要表現的是那份精氣神。”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唐人擊鞠圖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五花馬,鬃毛剪成五瓣

看到戴德裕雕出的唐馬,仿佛看到盛世唐馬穿越時空奔騰而來,極其浪漫優雅,充滿英雄氣概。為了能夠刻畫出唐馬剛猛遒勁、超邁潇灑的飄逸之姿,戴德裕在選料和塑形時十分注意刻塑馬兒的線條和比例,要在舒展的姿态中表現良駿的氣勢如虹。而細節更是再三推敲,馬的紋飾、璎珞、“杏葉裝金辔”的華麗裝飾、縛起來如彎鈎上翹的尾巴,都美得讓人心醉。唐馬的特色之一是馬鬃剪花。李白《将進酒》寫道:“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裡說的五花馬便是指将鬃毛剪成五瓣的馬。在戴先生的櫃子裡,五花馬咬蹄而立,氣勢不凡。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唐女遊春圖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将進酒

《唐人擊鞠圖》動感十足,兩位乘馬揮杖搶球,一位迎面應戰用杖端穩穩接球,個個生龍活虎、場面張力四射;《唐女遊春》,一路弦歌一路春花,馬蹄“得得”羌鼓“咚咚”,好一幅豪情歡快、興猶未盡的遊春歸來圖;《将進酒》,李白醉卧馬群,放浪不羁,激情迸發如江河流瀉……憑借出神入化的牙雕技藝,戴德裕得以邂逅風流灑逸的盛唐,與璀璨迷離、萬象縱橫的盛唐文化近距離對話,他仿佛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

而越深入,便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内容很多”。他說:談到鑒賞,其實這是一個手工藝人和群衆的審美産生共鳴的過程,作品就是連接配接我們和群衆的中介。“仿古牙雕是一個集美術、雕塑、文學性于一體的作品,要有深厚的美術功底和雕刻技藝,同時還要熟知傳統文化,對日常生活敏感,這樣才能捕捉創作靈感,做出來的東西也更容易讓人感受到真誠和自己的想法。”比如《工藝鳥籠》、《福滿人間》、《和為貴》,都是突出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吉祥主題,也是盛世和平、安定、幸福的象征。

十分匠心

南京牙雕最擅“仿古”

中國牙雕藝術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曆經千年傳承,至明清達到鼎盛。發展至現代,随着各地牙雕藝人交流切磋、取長補短,逐漸形成了以仕女見工的京津,以镂空稱奇的滬上,以牙球見精的廣州,及以仿古見長的金陵等四大産地。

據戴德裕介紹,南京牙雕最擅“仿古”,依靠着色和裂紋,表現出厚重的曆史感和悠長的時間感。他一件件展示給記者看:蝈蝈籠,看上去像篾子編織一樣,但顔色其實是做上去的,“南京牙雕在綜合了古代和各地牙雕染色、煮色、塗色、熏色等各種手法的基礎上,終于研制成功了自己一套獨特的作舊技藝,作品不但呈現金黃的古舊色澤,而且有自然的裂紋,藝術效果與文物更為接近”。镂空雕《提梁卣》,上中下三層都可以動,上面的裂紋也是做上去的,“牙料有自然紋路,剖開後有順絲和橫絲,經風雨和日曬,或存放年代久遠,會出現裂紋甚至破損,猶如宋代哥窯開片裂紋的自然美。南京牙雕掌握了一套各種開裂紋的技法。所開裂紋不影響主體形象,使作品古樸厚重,更具曆史感和欣賞性。”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提梁卣

“眼到、眼準”,再加悟性和手感,以及常年的熟能生巧,他對雕刻技藝之圓雕、立雕、浮雕、镂空雕、線刻等技法皆能得心應手。現場他展示一件印章鳥籠,鳥籠裡面有兩隻小鳥,站在樹上,上面是樹葉下面是樹根,兩個小眼睛甚是靈動,工藝之巧,巧奪天工。一件作品,他常常要雕上三個月左右時間。

原材料十分珍貴。在戴德裕看來,“象牙剛柔相濟,不是太硬也不是太軟,拉成絲不會斷,可以編成席子,是雕刻裡面比較适合表現的材料,有白色黃金之稱”。”傳統的象牙已經絕迹,牙雕行業一度凋零。進入21世紀,大批牙雕藝人轉向以猛犸牙作為替代,終使這門古老的技藝再次獲得傳承和發展。猛犸象的門牙,俗稱“古象牙”,又叫萬年象牙,比現代的象牙大,母象的象牙普遍在1米5至2米。而公的猛犸象象牙平均長達2米2至2米5。猛犸象牙多為上百萬年前化石,多儲存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裡。每次看到好的象牙,戴德裕都有“流口水”的感覺,有時東挪西借也要把原材料買回來。問他最痛苦是什麼時候?他歎息:“就是看到好的象牙卻沒錢買呀。”

一種堅持

希望找到合适的傳承人

回過頭來看戴德裕的成長之路,一路磕磕絆絆,甚至一度面臨絕境。

戴德裕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戴祖勳,懂得版本學,會修補古舊書店,一直在古舊書行做事。跟着父親,戴德裕看了不少“小人書”。6歲,戴德裕跟着父母兄長下放到沭陽,16歲回到南京。“兄妹7個,我最小。我哥哥做牙雕。南京有個象牙雕刻廠。”大哥戴德生26歲下放之後一直做泥塑,或者用木頭刻一些東西,耳濡目染之下,戴德裕對手藝産生了濃厚興趣,“我祖父也是手藝人,血液中的承傳,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興趣。”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1979年他進入南京工藝雕刻廠學習彩繪泥人工藝,後學習象牙雕刻及仿古技藝。在廠裡他呆了7年,下料、出坯、雕刻、裝配、打磨、扡光、熏色、開裂紋、貼金……他什麼都學,最後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複合型人才。這也是他最後能獨立出來,成長為進階工藝美術大師的原因之所在。“學牙雕,每個環節都得學,每個環節都需要漫長的時間。比如開片,就很難,一張卡紙那麼厚,不能跑線,0.8毫米上面做文章,手感沒個一二十年練不出來。”是以,他也坦率告訴一些想跟着自己的年輕人,“當愛好可以,用此謀生不現實”。

進入90年代後不久,南京工藝雕刻廠的牙雕停産。“工廠停産,突然失了業。由于失去象牙雕刻的材料,即使你擁有再好的技藝也用不上了。下崗、失落、迷茫……”痛苦之中,戴德裕和夫人搞起胎毛筆的制作。胎毛筆有道工序是在筆杆上雕刻紋圖,與牙雕有異曲同工之處。這樣過了十年,到了2000年,情況有了好轉,出于保護傳統工藝象牙雕刻技藝的需要,相關主管部門對象牙制品制作和銷售實行有限開禁。2006年,國家文化部和各地文化管理部門,大力開展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搶救工作,傳承數千年的中國牙雕技藝得以煥發新生。

仿古牙雕非遺傳人戴德裕:用匠心和熱愛,讓珍貴文化跨越時空

2007年,南京仿古牙雕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3年,江蘇省文化廳授予牙雕工藝美術大師戴德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仿古牙雕代表性傳承人”的稱号。那麼,這是他最高光的時刻?出乎意料,他很樸素地說:“最高光?就是最欣喜的時刻吧?就是看到成品細細欣賞的時候。”

在戴德裕看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滄海遺珠,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手工藝人用熱愛堅守着,才讓這些珍貴文化跨越時空,有機會讓我們聽到、看到甚至用到,讓我們與曆史文化近距離對話。談到未來的願望,他很鄭重其事地說:“希望能收一兩個徒弟,傳承很重要,找到合适的手藝人、傳承人,對文化有很重要的意義。是以我現在經常跟學生互動、到高校講課,做好傳幫帶的工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