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秋,日軍駐泰安的長島旅團抽調一個大隊日軍和僞軍共一千多人,尋找魯中八路軍2團“決一死戰“。
一次,2團團長吳瑞林帶着團部和兩個營向楊家橫轉移,不料途中日軍發覺。第二天拂曉,日軍尾随2團,向楊家橫撲過來。其先頭是僞軍一部,但過河時遭到八路軍預伏一個連的伏擊,一部被壓制在河灘上,被八路軍俘獲10餘人。
但是,日軍一意追蹤2團,以求決戰。

當他們闖入楊家橫村時,發覺八路軍已控制了楊家崆山,而他們陷于東西兩山的夾峙之中,進退不能,隻得展開火力,仰攻這座楊家崆山。
山上的制高點有300多米,山勢陡峭、三面陡坡,山頂上還有一座石頭山寨,斜坡上毫無遮蔽,是易守難攻的絕地。2營主力在此展開固守。日軍用大炮向着山寨轟擊,可是山頂狹窄,多數炮彈打到山的側背,對八路軍威脅不大。日軍改用步兵炮和重機槍對着石寨仰射,一時打得碎石亂飛、火星四濺,而圍牆内外卻不見八路軍一個人影。
于是,日軍大膽地往山上爬來。
可越是臨近山頂,山勢越陡,坡度在45度以上。在日軍逼近到100米時,埋伏的八路軍突然開火,一時子彈如雨,手榴彈滾下山坡,在敵群中開花。
日軍一排一排滾了下去。
不到10分鐘,頭一撥日軍突擊隊就沒幾個人能站起來了,3條軍犬也被當場打死。
而八路軍隻有3人負輕傷。
之後,日軍連沖3次,可出擊的人數一次比一次減少,沖出的距離一次比一次縮短,最後連遺棄的傷兵、屍體也不敢來拉了。
下午,日軍轉向楊家橫西南方向的三山地帶試探進攻。
這是一片開闊的起伏地帶,向東的斜坡上全是光秃秃的坡耕地。山頂上不時有人群走動,來來往往不停。日軍頭目斷定那是“土八路”,是以從這裡發動進攻,迂回楊家崆山。
日軍以少數火力壓制楊家崆山,步兵向三山發動攻擊,二三百人沖了上來。不料,漫坡之間突然出現了一道人牆,機槍、步槍火力突然如泰山壓頂似的蓋了下來。
原來,漫坡上有幾道很深的雨裂溝,地形十分隐蔽而且四通八達。吳瑞林團長早在這裡埋伏了一支精兵。
戰鬥一打響,成群的日軍被壓制在幾百米寬的開闊地裡,活活地挨打。他們不甘心,好幾次展開火力掩護,冒死進行沖擊,結果都是傷亡一片,半途而廢。
戰鬥一直對峙到次日拂曉。
突然,日軍狼狽地向着萊蕪撤離而去。
這一仗魯中2團斃傷日軍200多名,擊毀日軍火炮三門。
日軍為什麼突然後撤呢?
戰後,吳瑞林等人才知道,在夜間的戰鬥中,一個名叫池田的日軍中隊長打死了。池田在夜行中,被2團的一個狙擊組連人帶馬一梭子彈打死。
這是戰鬥中一個十分意外的戰果。
池田被擊斃,卻成為了萊蕪城内城外的頭号喜訊,男女老少奔走相告。萊蕪縣維持會的一個科長,區維持會的一個會長,也捎信悄悄向八路軍表示祝賀,說是為萊蕪人民除了一個大害。
為什麼維持會的漢奸也來表示祝賀?
原來這個池田十分兇狠殘暴,動不動就殺人,被他刀劈、活埋的老鄉不計其數。他對手下官兵,也常常的鞭打。對維持會的漢奸們,更是沒好聲氣,動辄就槍決,萊蕪好幾個維持會的漢奸被他一怒之下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