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19世紀下半葉,廣東花縣的一名落第秀才洪秀全,上司一批農民在天高皇帝遠的廣西金田村揭竿起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席卷大半個中國,戰綠營打八旗,連戰連捷,一路過關斬将,把号稱橫掃千軍的滿清鐵騎,所謂八旗兵、綠營兵等正規部隊打得潰不成軍,抱頭鼠竄,一敗塗地,滾滾的洪流打到武昌,占領金陵,北伐大軍直逼北京。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别看這些當年從廣西金田一個小山村起事的農民,近十年時間據鄉鎮、攻縣城,克永安、戰全州,圍長沙、陷嶽州,占武昌,下安慶,直搗南京建都立号,然後北伐、西征,東擴,南下,破清軍封鎖線,江南北大營,正是有這批久經沙場的廣西骨幹人物,大都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太平天國前期的軍事實力,能用勢如破竹來形容,進入全盛時期。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俗話說,盛極必衰,形勢直轉日下的起因是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由于自相殘殺,損失了大批從廣西一直打過來能征善戰的精銳。尤其讓太平天國雪上加霜,刀口撒鹽是,翼王石達開出走,這件事情影響巨大,拿太平天國後期擎天之柱李秀成被捕之後在《自述書》中說:“翼王将天朝之兵将盡行帶去”、“将合朝好文物将兵帶去”,一時間合朝文武,精兵悍将盡失矣。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這一階段,縱橫十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面臨“國中無人,朝中無将”之危險局面,首都天京再次被清軍“兩大營”圍困,天王洪秀全意識到氣數将盡,大廈要傾,于是用廣封王來彌補這一局面。希望這些人來拯救太平天國,也作為天國最後的救命稻草。其中,封得最大的一個王,那便是撚軍首領張樂行,當年他的手下有近十萬雄兵,雖然說不全是精銳,比起洪秀全原先的老廣西兵來說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但的确緩解了因翼王石達開率兵出走而造成之“兵慌”,算是給太平天國“雪中送炭”了。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大喜過望的天王洪秀全即刻封賞張樂行為“沃王千歲”,意為開拓廣闊沃土之意,他可以自主設立首都和陪都,同時,幫他做好的王冠,全部都是用純金子做成的,帶了許多金銀财寶,綢緞錦綸,馬銀鞍及天王親手書對聯一付,派了艘非常漂亮的船浩浩蕩蕩的沿着長江送了過去。自茲樂行蓄滿發,受印信,伊若太平天國之别部矣。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張樂行與洪秀全本不是一路人,他出生在安徽亳州渦陽城西北張老家村,父親是當地名震一方的大地主,可以說典型的“富二代”,衣食不用愁的他之是以會步入“造反”行列,他主要是靠“販私鹽”、“開賭局”為生,和官府利益沖突嚴重,盡管花錢去“擺平”,但和官府的沖突還是很深。再加上清政府實在太過腐敗,太過欺壓天下群眾,而一向正直的張樂行對此很是不滿。于是,差不多與洪秀全同一個時期,他拉攏一幫“鹽販”發動起義,并順利攻占河南永城,劫獄救囚,聲勢漸大。其時,清軍忙于調兵對付連克武漢三鎮,威脅蘇皖的太平軍,根本無法顧及于他,他在夾縫中得以發展壯大。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一年後,張樂行覺得孤軍作戰力量過于單薄,于是選擇了抱團取暖——在雉河集和18路“撚軍”浴血為盟,結為生死兄弟。他被推為盟主,樹黃旗起義,史稱“十八鋪聚義”,成為初期撚軍最高首領。張樂行當上一把手後,仿照清朝前期的八旗制度,建黃、白、紅、黑、藍五旗軍制,各路撚軍俱聽調遣,并兼領黃旗。釋出告示和《行軍條例》,使撚軍有了統一的組織和上司,自号“大漢明明王”。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此時,袁世凱的叔祖兵部給事中袁甲三,專辦團練攻打撚軍,張樂行率部與之周旋,時敗時勝,取得了一些效果,後來,袁甲三進攻亳州攻破白龍王廟、燕家小樓、直至雉河集,撚軍遭受重創,在武裝進攻的同時,他采取分化瓦解一些重要将領,撚軍遭到很大破壞,有一次打得全軍覆沒,隻張樂行一人幸免。此後,他上司撚軍與清軍在雉河集一帶反複争戰,并沒有取得太好的效果。此時的張樂行感覺到憑借自己的實力很難取勝,隻有抱團取暖才有立足之地,于是接受太平天國的上司,受封為“征北主将”,條件是聽封不聽調,他一時成為太平天國挑大梁的重要将領。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成為沃王的張樂行,不但有盟軍支援,而且還有自己的根據地,這對他來說當然是雪中送炭的好事,是以與太平軍并肩作戰格外賣力,當時,湘軍第一悍将、浙江布政使李續賓率8000精銳老兵,連克太湖、潛山、桐城、舒城,兵鋒直抵三河鎮,目标直指廬州。關鍵時刻,奉命率本部兵馬與廬州守軍繞道三河,攻打桐城清軍,阻止了李續賓的援軍。為三河大捷全殲6000湘軍立下了大功。李秀成在自述中說:“三河大勝,有賴張樂行……。”天王洪秀全對張樂行更是寄予厚望。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然而,好景不長,他的好日子很快就到頭,張樂行當上王爺千歲不久,清朝最厲害的秘密部隊僧格林沁率2萬鐵騎出動,再加上各路清軍、團練配合,一起合圍張樂行。這僧格林沁被皇上封為親王,鹹豐帝親自将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他善騎射,所部為清軍精銳,是清廷倚重的大将,曾經統帥大軍,圍剿太平天國北伐大軍,俘虜北伐軍太平天國五虎将之李開芳、林鳳祥,使太平天國北伐軍全軍覆沒,命其率軍進剿撚軍,張樂行可謂是碰上了對手。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當時,太平天國風雨飄搖,自顧不暇,是以支援部隊也幾乎沒有。張樂行在僧格林沁圍攻數月後,眼看要炮盡糧絕了,隻好出城與之決一死戰,雖然有數萬人馬,但他哪裡是僧格林沁的對手。眼看要全軍覆沒時,他指令侄子張宗禹去搬救兵,自己殘部3000人,在渦河張村鋪北,背淝水列陣,與清軍血戰。終因力量懸殊,孤軍無援而全軍覆沒,張樂行僅率10餘騎突出重圍,馳至阜陽馬家店,繼又夜走西陽集,欲去山東。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屋漏偏遇連夜雨,張樂行大敗而逃,來到自己的部下,撚軍藍旗首領李勤邦駐紮地,想在此留宿并補充後再上路,他沒有料到的是,李勤邦已叛變投敵,他表面上殷勤接待張樂行父子,并弄好酒好菜,私底派人到敵人處通風報信,當天淩晨時分,大批清軍突襲包圍他的住所,将張樂行父子逮捕,随後,押着到僧格林沁大營,淩遲處死。此一代之風雲人物,竟與天王洪氏俱飲恨以終矣。張樂行淩遲處,位于安徽亳州市渦陽縣大周營村前,存有清将僧格林沁軍營上馬石、水井等遺迹。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張樂行被殺,他派出去搬救兵的侄子張宗禹成了他的衣缽傳人,幾年之後,僧格林沁率軍剿撚,一路追殺撚軍進入山東菏澤高樓寨的解元集地區。撚軍派出少數部隊迎戰,誘使僧軍向高樓寨地區深入。任性驕橫的僧格林沁根本不把撚軍放在眼裡,盲目輕敵,一味窮追,後方供給不繼,部隊饑疲交加,士氣日益低落,于是長驅直入,結果僧軍進至高樓寨,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河堰、柳林中的撚軍一齊出擊。通過激烈鏖戰将其全部擊潰,僧格林沁率殘部退入高樓寨南面的一個荒圩,撚軍乘勝追擊,将該圩團團包圍,并在圩外挖掘長壕,防止敵人突圍。當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數随從冒死突圍,當逃至菏澤西北7.5公裡的吳家店時,被一撚軍戰士砍死在麥田,僧格林沁和他的鐵騎從此都煙消雲散。張樂行的侄子張宗禹總算為他報仇雪恨了。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不過,僧格林沁死後,後來曾國藩負責剿撚軍,他跟僧格林沁采取的方法完全不一樣,用的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打法,提出十二字方針“重鎮設防,畫河圈地,堅壁清野。”由于撚軍所處的華北地區水脈衆多,以河流為天然屏障,分割流寇,然後在該區域堅壁清野,收攏百姓和物資,讓流寇無法補給。最後流寇走投無路,一鼓作氣拿下。

翼王石達開出走後他挑大梁,結果沒多久遭淩遲,後來侄子為他複仇

曾國藩對撚軍隻圍不打,這一方法實施之後,撚軍漸漸發現自己地盤越來越小,補給越來越少,内部人心惶惶,也開始了分裂。最後分而剿之,全軍覆沒,張宗禹僥幸出逃後隐姓埋名,20年後病死。此間,他以行醫看風水為生,臨死時透露出真實姓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