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回顧近代曆史,日本侵略者曾在我們的中華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無數的中國同胞被他們殺害,他們罪孽深重,至今我們都無法原諒他們的所做所為。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不過盡管是這樣,依舊有人選擇放棄自己的仇恨,并且給一個日本士兵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内心的善良促使他不能見死不救,他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中華兒女相信因果循環,惡魔也會被天使所感化。别人怎麼做那是别人的選擇,自己的選擇隻需要自己問心無愧。而這個人他不是什麼聖人,也不是什麼有錢人。

就是這樣一個河南的農民解救了一個日本的士兵,無償地養育了這個日本士兵47年,後來又在他兒子的幫助下讓這個日本士兵回到了日本。

這個樸素的農民叫孫邦俊,這個日本士兵叫石田,而石田就是當時侵華日本士兵中的一員,在日本戰敗後遺留在中國的。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以後,日軍倉皇而逃,短時間内沒有辦法将日本部隊全部撤出中國。

當時的孫邦俊就直愣愣地看着他,心裡很不是滋味。因為孫邦俊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心腸的人,是以注定了他不會不管不顧,最後還是他下定了決心要幫幫這個無家可歸的人。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内心的驅使讓孫邦俊慢慢地靠近那個流浪漢,可是身邊的人卻阻止了他,并告訴他這個流浪漢穿的衣服有點問題。這個流浪漢身着日本軍服,可見他的身份是一個可恨的日本士兵。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這樣的發現,頓時讓他的同情心減弱了許多。因為在經曆過殘酷戰争的人們更加懂得當時對日本士兵恨之入骨的那種情感,我們不能以後者來自居,胡亂地對這一現象進行評論。

當時的孫邦俊承受着多大的壓力,我們可想而知,周圍的人都告訴他不要多管閑事,況且還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日本士兵,日本所犯下的罪孽不是說說就可以原諒的。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孫邦俊面對周圍村民質問和憤怒,他低頭不語,不知道怎麼面對。他的家人也遭受過日本人的迫害,他同樣和日本士兵有着血海深仇,但是他看着眼前這個可憐的流浪漢他心軟了。

他将這個流浪漢送到警察局,讓他們處理。但是警察局告訴孫邦俊,日本宣布投降後,日本士兵已經全部撤出了中國,他們警察局也沒有權利關押日士兵。

警局的回答又讓孫邦俊手足無措了,如果這個流浪漢沒有人收養,就這樣把他丢在一邊不管,肯定會活不了。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當時孫俊邦的選擇是理智的,他選擇了大愛。看已經神志不清的日本人時,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幫助他的話,這個日本兵可能沒有活路,孫俊邦在妻子的同意下把他帶到了自己家裡。

在不久後,村子周圍的人全都知道了孫俊邦收養了一名日本士兵。不少的鄉親都上門告訴他不要這樣做,因為當時日本鬼子在中國無惡不作,不值得同情。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但是孫俊邦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村民們不了解,他又去找了村裡德高望重的人出面對村民們進行勸解,因為他知道隻有這樣,石田才能在村裡待下去。

在村裡住下來後,孫俊邦就帶着石田給他求醫問藥,任何事都親力親為,把石田照顧得無微不至。

在孫邦俊的一段時間的照顧下,這個流浪漢的病情總算好轉了,不僅行動能力得到了恢複,并且在孫邦俊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中國名字——李同,并在之後獲得了中國戶口,也是以被大家接納了。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後來石田的病好了,孫俊邦又希望能幫石田找到自己的家人,讓他們一家團聚。

後來,孫俊邦的年紀越來越大了,他一直都擔心和牽挂着石田,他告訴自己的兒子,一定要保護好石田,讓他健康地生活下去,在将來一定要找到機會讓石田找到自己的家人,讓他回到日本。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1964年,孫俊邦去世了,他的兒子也遵從了他的遺願,繼續照顧着石田。他把石田當做自己的親人一樣,沒有任何怨言。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李同就這樣在孫家生活了下去,雖然中間有些小插曲,但總的來說李同幸福地度過了他的後半生。孫邦俊年老時,他沒有挂念自己妻子兒女,而是叮囑家裡一定要幫李同找到親人,讓他落葉歸根。

直到1972年,中國與日本宣布建交,兩國關系終于在國家層面上揭開了新的一頁。在孫家兒女的努力下不斷向日本方面證明李同的身份。最終李同的身份被确認了,在萬般不舍中,李同回到了日本。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在回到日本後的他,沒有忘記自己當時中國人民是怎樣對待他的。他成立了基金會,為中國募捐,積極地推動中日兩國友好往來。

其實這是人們情誼間的循環往複,雖然大家都不要求回報,但是我們都知道,有了付出,收獲也會随之而來。孫老跟李同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孫老不顧他人的阻撓,把憐憫之心放到最大化,用實際行動和情感去感化了旁人、感化了這個日本流浪漢。孫老不求回報地付出,讓流浪漢重獲了生命。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這一舉動不僅開啟了兩人新的人生,還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讓人生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現。李同回國後不忘養育之情,努力為中日友好關系作出貢獻,從骨子裡對我們中國的文化有着高度的認同感。

這是孫老的付出得出的結果,大無畏的精神、大愛之情,都值得我們去學習。而我們現在的中國,更是強大和優秀,再也不用受欺負了,感謝前輩們的犧牲和付出。

雖然日本犯下過不可饒恕的罪惡,但是我們中華兒女有着包容的慈悲之心。

1946年,河南老漢收養日本傷兵,供養47年,回國後他這樣對恩人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隻要你善待他人,那麼縱使有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被感化。那些迫害過我們同胞的人,也終将受到應有的懲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