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開國中将重傷9次留下13處傷疤,本應授少将,不少人都說太低了

這位開國中将重傷9次留下13處傷疤,本應授少将,不少人都說太低了

翻開中共的革命史,中國革命有兩個重要的發源根據地,一個是常被人們熟知的——井岡山,另一個則是不太為人們所熟悉的—大别山。

可是就是這個過去不被大量宣傳的大别山紅色根據地,卻培養出了衆多紅軍優秀進階将領。在55年授銜的共和國将領中,徐帥、徐海東大将、陳赓大将、許世友、韓先楚上将等一大批軍官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這位開國中将重傷9次留下13處傷疤,本應授少将,不少人都說太低了

這些來自大别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将領們為中華民族的自由獨立和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每一位将領的背後都有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每一位将領都戰功赫赫,每一位将領在戰火硝煙中都付出了鮮血和汗水。

我們今天介紹的這位将領也出自大别山,在戰争年代,他出生入死,先後負傷9次,身上的傷疤有13處之多,最嚴重的一次險些要了性命,這位傳奇将領就是開國中将梁從學。

這位開國中将重傷9次留下13處傷疤,本應授少将,不少人都說太低了

1903年,梁從學出生于六安縣農村,家境貧寒,世代務農。從11歲開始,他跟着父親學種地,一家人終年辛苦工作,卻仍然交不起高昂的地租。直到1929年秋天,在中共安徽臨時省委的上司下,皖西地區的農民運動風起雲湧,梁從學加入了蘇維埃農民協會,不久又參加了赤衛隊,同年入黨。

1930年3月,赤衛隊要選擇優秀分子補充紅軍主力部隊,梁從學被選送到六安縣獨立團第一營第二連當戰士,11月升為排長,曾先後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鬥。梁從學在部隊中作戰勇敢,進步很快,1934年他已經成長為紅25軍82師師長。

當年3月,梁從學在金寨縣南溪鎮參加由軍長徐海東指揮的葛滕山反擊戰。在虎撲嶺戰鬥中,他指揮部隊向敵側後突然發起攻擊,激戰1個多小時,将敵1個旅打垮,斃傷敵1000餘人,生俘敵54師師長兼等300餘人。這一戰也讓他在部隊中獲得了“老黃犍”雅号——像老黃牛一樣勇猛向前、任勞任怨。

這位開國中将重傷9次留下13處傷疤,本應授少将,不少人都說太低了

1941年皖南事變後,梁從學任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旅長,帶領部隊在揚州、天長一帶打破襲戰,破壞敵人的交通線、碉堡等。部隊接連打了好幾次勝仗,讓日軍非常難過,準備對新四軍報複。4月的一天,日僞軍出動700多人,偷襲新四軍,梁從學來了一手“梅花戰術”,即将部隊分成五部分,駐紮在金牛山附近,如果一個點受到攻擊,其他點可以迅速支援。這場仗從早上7點一直打到下午3點多,非常激烈,最後消滅日僞軍500多人。

在戰争年代,梁從學出生入死,先後9次負傷,身上的傷疤有13處之多,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36年8月,當時梁從學奉命進至湖北黃岡地區,遭遇敵人阻擊,戰鬥非常激烈,一顆子彈從梁從學前胸打入,從後背穿過。子彈是從心髒和肺動脈中間穿過去的,無論是往左偏一點,還是往右偏一點,肯定沒命了。當時梁從學當場昏迷,戰鬥結束後,部隊以為他已經犧牲,撤走了。

這位開國中将重傷9次留下13處傷疤,本應授少将,不少人都說太低了

萬幸的是,當地的一位老人知道紅軍在打仗後,估計會有傷員。戰鬥結束後,她趕到戰場,發現躺在地上的梁從學還有呼吸,于是就帶到家裡包紮。簡單處理之後,梁從學聽說附近有遊擊隊,他咬着牙走了四天,終于找到了那裡。當時的部隊中缺醫少藥,為了治療,隻能用一些土辦法——用絲瓜瓢子,放到傷口上。人的體溫是熱的,絲瓜瓢子是冷的,蛆蟲就會爬到絲瓜瓢子裡。每天,他忍着劇痛更換絲瓜瓢子,就這樣,慢慢地把傷口養好。

這位開國中将重傷9次留下13處傷疤,本應授少将,不少人都說太低了

1955年授銜時,本來給梁從學定的是少将軍銜,他本人沒有意見,但不少人為他鳴不平:就憑老梁身上的那些傷,也不應該評為少将!

陳老總是梁從學的老上司,也覺得他的軍銜太低,向上面反映了一下,後來梁從學的授銜改為中将。

1973年4月,梁從學中将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0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