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開國大将,每次老部下去看望他,他都要問對方這3個問題
在新中國的十位大将中,徐海東被譽為“虎将軍”。從北伐戰争、黃麻起義,到建立革命根據地,再到抱病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徐海東身經百戰。
他打仗10年9次負傷,全身共有17處彈痕,埃德加斯諾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在中共軍事上司人當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徐海東更‘大名鼎鼎’的了。”
55年,中共決定授予徐海東大将軍銜,他得知消息後深感不安,說自己長期養病,為黨做的貢獻太少,大将軍銜受之有愧呀!
總理安慰他:“授你大将,是根據你的革命貢獻決定的,不高也不低,正好!”

徐海東大将一生胸襟寬廣,光明磊落,而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讓官”了,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個人打仗有瘾,走路有瘾,以前喝酒也有瘾,就是當官沒有瘾。”
1931年的春季,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最緊張的時候,在一次戰鬥中,徐海東負傷被送到紅軍醫院接受治療,手術後不久,他就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找部隊去了。
回到部隊時,讓他沒想到的是,因為戰事緊張,他原先率領的38團已經有了一位新團長,而且政委也不缺,他這個老團長一下子成了沒處安放的幹部。
當時師政委的意思是讓他再養一養身體,等待配置設定,但是他卻主動要求去38團擔任副團長。
政委說:“這怎麼行?”
他卻反問:“怎麼不行?副團長、團長不是一樣領兵打仗嗎?再說,我們鬧革命也不是為了争官當。”
還有一次是在1934年,當時根據中央的訓示,徐海東帶領整編後的紅二十五軍,離開了戰鬥幾年的大别山地區,開始長征。
出征前,他主動向省委提出,自己不再擔任軍長,請中央來的程子華擔任,因為他覺得,程子華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後,而且有豐富的鬥争經驗,當過中央紅軍的師長,由他來“掌舵”,紅二十五軍就能少受一些挫折,少走一些彎路,能盡快發展壯大。
他凡事都從大局出發,沒有一點點私心。
新中國成立後,每當有老部下去看望他時,他總要問對方3個問題:政-治上犯錯誤沒有?經濟上A錢沒有?和老婆離婚沒有?
這“三問”,獨一無二,入木三分。
徐海東大将的這三問,不僅展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更凸顯出老同志之間的互相愛護和關心。
其中,第一句問的是思想,第二句問的是廉潔,第三句問的是作風。
這“三問”既是老将軍對部下的敲打提醒,也是自身崇高精神的自然流露。
時至今日,徐海東大将的“三問”依然沒有過時,而且還有着極強的針對性,可謂是警世恒言。
對部下是這樣,對自己的子女他同樣是嚴格要求,從來不允許他們用父輩的榮耀去謀求特殊。
在家中,他從不讓孩子們乘坐公家配備的專車,他說:“這個車是黨和人民給我用的,不是給你們用的。”
就連公家配發的信封、墨水等,他也不允許子女使用,他告訴自己的子女,錢分兩種,一種是公家的錢,私人是不能花的,還有一種是自己的錢,也是不能随便亂花的。
大革命時期,徐海東家族失去了66位親人,解放後,為了紀念他們,徐海東決定修個烈士墓。
盡管親人們都是為革命犧牲的,但徐海東認為,為他們修墓是“自己家的事”,不能占公家的便宜,他拿出自己養病和老戰友送的錢,加上子女積攢的壓歲錢,于1949年10月在家鄉湖北大悟建成“徐海東親屬烈士墓”。
徐海東對家人“摳門”,對家鄉卻很慷慨,建國後不久,他找安徽省要了40多萬株茶樹種到大悟,如今這些茶樹成為鄉親們的“緻富樹”。
後來,他還籌資修通了從大悟到武漢的公路,幫助家鄉建起了煙廠、化肥廠、榨油廠。
“作為一個共産黨員,隻要你有一口氣,不為黨工作,就是最大的恥辱。”徐海東大将踐行了自己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