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开国中将重伤9次留下13处伤疤,本应授少将,不少人都说太低了
翻开中共的革命史,中国革命有两个重要的发源根据地,一个是常被人们熟知的——井冈山,另一个则是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大别山。
可是就是这个过去不被大量宣传的大别山红色根据地,却培养出了众多红军优秀高级将领。在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领中,徐帅、徐海东大将、陈赓大将、许世友、韩先楚上将等一大批军官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这些来自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将领们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每一位将领的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每一位将领都战功赫赫,每一位将领在战火硝烟中都付出了鲜血和汗水。
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将领也出自大别山,在战争年代,他出生入死,先后负伤9次,身上的伤疤有13处之多,最严重的一次险些要了性命,这位传奇将领就是开国中将梁从学。
1903年,梁从学出生于六安县农村,家境贫寒,世代务农。从11岁开始,他跟着父亲学种地,一家人终年辛苦工作,却仍然交不起高昂的地租。直到1929年秋天,在中共安徽临时省委的领导下,皖西地区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梁从学加入了苏维埃农民协会,不久又参加了赤卫队,同年入党。
1930年3月,赤卫队要选择优秀分子补充红军主力部队,梁从学被选送到六安县独立团第一营第二连当战士,11月升为排长,曾先后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梁从学在部队中作战勇敢,进步很快,1934年他已经成长为红25军82师师长。
当年3月,梁从学在金寨县南溪镇参加由军长徐海东指挥的葛滕山反击战。在虎扑岭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向敌侧后突然发起攻击,激战1个多小时,将敌1个旅打垮,毙伤敌1000余人,生俘敌54师师长兼等300余人。这一战也让他在部队中获得了“老黄犍”雅号——像老黄牛一样勇猛向前、任劳任怨。
1941年皖南事变后,梁从学任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带领部队在扬州、天长一带打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碉堡等。部队接连打了好几次胜仗,让日军非常难过,准备对新四军报复。4月的一天,日伪军出动700多人,偷袭新四军,梁从学来了一手“梅花战术”,即将部队分成五部分,驻扎在金牛山附近,如果一个点受到攻击,其他点可以迅速支援。这场仗从早上7点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非常激烈,最后消灭日伪军500多人。
在战争年代,梁从学出生入死,先后9次负伤,身上的伤疤有13处之多,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36年8月,当时梁从学奉命进至湖北黄冈地区,遭遇敌人阻击,战斗非常激烈,一颗子弹从梁从学前胸打入,从后背穿过。子弹是从心脏和肺动脉中间穿过去的,无论是往左偏一点,还是往右偏一点,肯定没命了。当时梁从学当场昏迷,战斗结束后,部队以为他已经牺牲,撤走了。
万幸的是,当地的一位老人知道红军在打仗后,估计会有伤员。战斗结束后,她赶到战场,发现躺在地上的梁从学还有呼吸,于是就带到家里包扎。简单处理之后,梁从学听说附近有游击队,他咬着牙走了四天,终于找到了那里。当时的部队中缺医少药,为了治疗,只能用一些土办法——用丝瓜瓢子,放到伤口上。人的体温是热的,丝瓜瓢子是冷的,蛆虫就会爬到丝瓜瓢子里。每天,他忍着剧痛更换丝瓜瓢子,就这样,慢慢地把伤口养好。
1955年授衔时,本来给梁从学定的是少将军衔,他本人没有意见,但不少人为他鸣不平:就凭老梁身上的那些伤,也不应该评为少将!
陈老总是梁从学的老领导,也觉得他的军衔太低,向上面反映了一下,后来梁从学的授衔改为中将。
1973年4月,梁从学中将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