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和平年代大抵上,很難能夠感受當年,戰争年代的情義吧。畢竟在戰火紛飛的日子裡,戰士們所能夠培養出來的感情,應該都是生死之間,生命之情了。當然,也有戰友之間結仇結怨的,比如張自忠和龐炳勳,這兩個人就是一對有冤相結的冤家。

所謂不巧不成書,恰恰是這一對冤家,在抗日戰争中的、臨沂保衛戰中,兩個人都接到了共同抵抗外敵,消滅賊寇的指令。常言道,冤家路窄。張自忠奉命前往臨沂支援友軍部隊,萬萬沒想到,這所謂的友軍竟然是自己的冤家龐炳勳的部隊。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兄弟之間,為了表達彼此的交情好,常常用兩肋插刀來形容。比如張三和李四關系非比尋常,張三願為李四兩肋插刀。當然,這裡的兩肋自然指的是張三的兩肋。可是你聽過,好兄弟為你兩肋插刀,實際上是在你的兩肋上插了兩刀的麼?

今天的事件裡要說的兩位,張自忠和龐炳勳,就是這樣一對“插你兩刀的好兄弟”。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是龐炳勳為了争名奪利,在戰争中給自己的好兄弟張自忠,“插了兩刀”。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張自忠和龐炳勳這兩個人呢,曾經都隸屬于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彼此還是小兵的時候就互相結識了,關系一直都還不錯。兩個人互相之間,彼此扶持,共同成長,在戰争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彼時,龐炳勳是第十五混成旅旅長,而張自忠是59師師長。

龐炳勳的第十五混成旅,一次作戰中,在曹世傑手底下吃了虧,好兄弟張自忠聞聲帶兵趕來支援營救。在張自忠的救援下,龐炳勳才不至于全軍覆沒。雖說兩個人是好兄弟,可是張自忠也算對龐炳勳有着救命之恩。哪成想後面居然被好兄弟“恩将仇報”了。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為了投靠蔣介石,龐炳勳竟然放棄了與張自忠的好兄弟情義。甚至在蔣介石的指令下,帶兵攻打張自忠的師部。而最令人憤慨的是,龐炳勳率兵攻打張自忠師部的這場戰役中,張自忠身邊的三位警衛員全部戰死,張自忠本人也身中兩槍,勉強活命。

事後當張自忠得知,自己當做好兄弟的龐炳勳,帶兵叛逃投蔣的不恥行徑後,表現得大為震怒。叛逃已是可惡,帶兵攻打兄弟部隊更是無恥!“以後有我張自忠、就沒他龐炳勳,有他龐炳勳、就沒我張自忠。”張自忠當衆就發出了這樣的憤慨。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似乎是天意弄人吧,在抗日戰争打響之後,龐炳勳和張自忠都隸屬在了抗日的隊伍裡。這在無形當中,二人又成為了隊友。但是張自忠始終難以忘記,龐炳勳“插兄弟兩刀”的小人行徑。始終不願意和龐炳勳有任何的接觸。

可是有時候老天爺就是愛,接二連三地和你開玩笑。明明是朋友,偏偏讓你因為名利翻臉做仇人。當了仇人又讓你打共同的敵人做隊友。做隊友還不算完,在龐炳勳奉命帶兵保衛臨沂時,奉命前去支援的友軍部隊,居然就是張自忠的59師。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當年龐炳勳在危急之時,張自忠二話不說就去拯救好兄弟龐炳勳。眼下龐炳勳的部隊又到了危機之時,還是張自忠前去支援,可是張自忠此時面對的,卻是差點奪取自己性命的仇人龐炳勳。仇人見面,實在是分外眼紅。張自忠龐炳勳這兩個人也不例外。

但是面對着将要攻打的是,共同的敵人日本人。想起日本人侵華戰争打響後,在中華大地上的種種無恥行徑。此時彼此之間的恩怨似乎不值為先。“驅除鞑虜,恢複中華”,才是熱血男兒,鐵骨铮铮的軍人,更應該做的事。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張自忠率兵抵達臨沂後,迅速和龐炳勳的部隊會合。兩支部隊協同作戰,對日軍進行了精準打擊。在張自忠和龐炳勳的正确上司下,兩支部隊妥善配合,很快就将日軍擊退。給守臨沂的龐炳勳部隊赢得了整軍調息的機會。

張自忠奉命完成了支援任務,也保障了臨沂城的安全。不願與龐炳勳再有過多接觸,随即率兵離去。不知道看着第二次救了自己性命的,曾經的至交好友,今日的冤家仇人,張自忠離去的背影,龐炳勳将做何感受。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軍人,尤其是身處在戰争年代裡的軍人,疆場厮殺,馬革裹屍似乎早已習以為常。對他們來說,今天還能坐在一起共話桑麻、秉燭夜談,明天就陰陽兩隔,實在是戰争年代裡,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是以才顯得戰争年代的交情難能可貴。

很喜歡軍人之間殺伐果斷的爽利。那才是真漢子本該具有的真性情。或許軍人之間的感情,就是那種雖然平日裡,我看你實在是很不順眼,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戰場上,隻要你是我的戰友,我就會毫不猶豫的為你擋子彈。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張自忠和龐炳勳這兩個人,就是這種關系吧。雖然兩個人之前,是敵我雙方的對立關系。但是在确定了統一的敵人後,在民族大義面前,雙方還是不約而同達成了舍棄私怨,共同保家禦敵的統一戰線。這才迎來了臨沂保衛戰的成功。

那是個餓蓿遍野,山河破碎的年代。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至今想起戰争的殘酷,似乎都還心有餘悸。雖然我們稱呼他們為英雄,為勇士。但其實,當年很多參軍入伍的士兵,甚至都還沒成年。更讓人心疼的是,很多未成年的士兵永遠地留在了那片戰場上。

臨沂之戰背後的一段佳話,張自忠捐棄前嫌,與龐炳勳夾擊日軍

按照我們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待當年在戰場上的人們的友情,甚至是親情,想來都是不正确的。隻有真正經曆了那場腥風血雨後的人們,才能知道面對侵華的敵人,中國人是怎樣一種咬牙切齒的恨。

毀我家園,辱我同胞。面對這樣的大恨,彼此之間因為名利翻臉的小仇怨,似乎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張自忠應該也是在這樣的國仇家恨中,選擇了暫時放下對龐炳勳的仇怨。畢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得。民族自強,山河無恙,才能彼此健在,安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