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國》,即将電視劇化,今年冬天拍攝,明年春季播出。

男主角是高橋一生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一個笑起來滿臉褶子也不妨礙少年感的男人

女主角是奈緒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就是《輪到你了》那個卡哇伊小變态

你可能沒看過川端康成的《雪國》,但一定聽過他的那句“淩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圖源:sunxiyan

而《雪國》更是被稱為“日本的極緻美學”,像《百年孤獨》一樣,影響了餘華、莫言、賈平凹等幾代中國作家。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很多人對于《雪國》電視劇化表示擔憂,因為原著并不是以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更多是描繪一種虛無唯美的意境,拍文藝電影還可以,拍電視劇感覺會很難。

也有一些人表示,川端康成的書,句子單挑出來很美,組合在一起看得人精神渙散,實在看不慣那種“東洋味兒”。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但氧叔認為,我們應基于東方文化視野,去看待東方作家的藝術審美取向。

川端康成式憂郁是典型的東方式憂郁。

衆所周知,東方文化的本質是月亮文化,東方文化少有阿波羅(太陽神)的位置,是以東方文學不似西方文學那種噴礴的宏大氣勢,所擁有的是極雅緻的憂傷、美麗的陰柔。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今天我們一起品嘗一壺東方的“憂愁”——川端康成美學。

01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文豪與美人

川端筆下的女性形象,從早期的純潔清麗、中期的感傷憂郁、直至晚年的虛無頹唐,都與他的人生經曆息息相關。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的青年、中年、老年

能将孩童、少女、母性三種特質完美結合的山口百惠,最能代表川端早期塑造的女性形象——充滿純情又帶有童真,卻飽含母性之愛。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3歲喪父、4歲喪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與他共同生活。

他從小極少接觸青春洋溢、光鮮豔麗的年輕女性,他看到的隻是蒼老無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潔柔軟的肌膚成為川端本能的渴望。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與抛棄他的初戀,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多是以她為原型

是以他前期描繪的女性肉體具有柔潤的青春氣息,讓人生出初次體會到生命的感動。

如《伊豆的舞女》裡熏子,一個14歲卻裝成17歲的巡遊藝妓。把頭發梳成古雅而又奇特的大發髻,使得那張嚴肅的鵝蛋臉越發小巧玲珑、勻稱端莊,像日本傳統畫像裡的古典美少女。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更令人感動的是她那具宛如一株小梧桐的胴體,潔白修長。還沒來得及穿衣服就迫不及待的跟人打招呼,天真爛漫、嬌美質樸。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她赤身裸體,連塊毛巾也沒有,發現了我們後,滿心喜悅,就這麼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踮起足尖,伸直了身軀。”

而岩下志麻,可以代表川端中期塑造的女性形象。

相比于山口百惠式少女,志麻姐姐多了份書卷氣和成熟少婦氣質,既端莊優雅、又有着朦朦胧胧眼淚汪汪的媚态。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岩下志麻在《雪國》中飾演的駒子熱情野性,散發出成熟的女人美。微微敞開的後領,從脊背到肩頭仿佛張開了一把白色的扇子。

每每看她的照片都會讓人感慨:日本是把女人脖頸之美開發到極緻。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這個從外表來看純淨到出塵的女子,甚至讓人覺得“連腳趾縫都是幹淨的”,卻因命運的捉弄淪落風塵,惹得她那抹上了厚脂粉的肌膚,豐滿得令人感到一種無端的悲哀。

看起來像棉絨,又像什麼動物。

盡管她渴望積極正常的生活和完美純潔的愛情,但隻能活在無法改變的悲傷中,最終她付出的一切也都化為烏有。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吉永小百合,則可以代表川端後期塑造的女性形象——沒有人能比她更能表現出歲月的哀而不傷和虛無頹唐。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康成作品中透出的頹廢,也是他的生命越過成熟後走向衰敗的一種藝術表現。

後期作品如《古都》中的千重子,是個被抱養的棄嬰,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心理,衣着不像一般少女那樣喜愛明麗鮮豔的色彩和服裝,就連身上系的腰帶也顯得過分的素淨。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她的哀怨不僅僅是觸景生情、感時傷懷式的,而且成為她生命意識的一部分,散發出謎一般誘人的魅力,淚眼描将盡,愁腸寫未出。

盡管川端能在作品中駕輕就熟地安置女性,但因現實生活中缺乏母愛、初戀受挫,這些經曆給川端留下了一道道嵌入骨血的感情劃痕,也使得他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生理上,對女人都産生了一種莫名的鄙視。

川端文學中的男性總是居高臨下地俯視着女性。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吉永小百合的伊豆舞女被稱為最經典版本

如《伊豆的舞女》給人的初印象是青澀朦胧的少年心事,但深入閱讀時就會發現,青年學生“我”總是從優越的視角出發,俯視身份卑微卻純潔美麗的少女。

舞女第一次同我搭話,是慌張地小聲回答,接着就臉頰绯紅;

舞女從樓下給我端茶上來,她的手不停地顫抖,茶碗險些從茶碟上掉下來,茶水灑了一地;

大家發現了泉水,姑娘們卻都站立在泉水周圍,等着讓我先喝未被攪渾的幹淨水,而我則欣然接受…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也演過一版《伊豆的舞女》的鳄淵晴子

就連在《雪國》裡感歎駒子的出塵潔淨,什麼胳肢窩都是香的吧、腳趾縫都是幹淨的吧,都展現着男主對風塵女子的預期形象就是肮髒的。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岸惠子版本的駒子

但他是少有的能準确捕捉女性的意識和情感,盡可能關注女性、全身心地愛着女性、細緻地體會女性的男性作家。

女性是川端美學追求的必由之路。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和岩下志麻

02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世界的景與情

川端康成筆下的景展現着東方和諧生态審美取向,處處景亦展現着處處情——川端的情和他筆下的情。

這裡有目遇之而成色的自然之美: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夜空下的雪被黑暗吞噬,潔白的雪厚厚得堆積于地面之上,屋檐上挂着晶瑩的冰柱,整個村子都靜悄悄的。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我們和男主一起被這番自然景觀震撼和治愈,看黃蝴蝶翩翩起舞、看窗外群山嫩綠、看壯碩的黑色秋田狗蹲在踏石上舔着水喝,賞不同于東京的浮在太空上的星星和月亮。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這裡還有由一些意象構造的虛幻之美,如雲、霧、霭、光、煙、雨,它們本身特征是不甚清楚、轉瞬即逝的。

就連“雪”都在表現着禅宗的虛幻理念和空無哲學。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駒子和葉子分别對應了美的形态和聲音,仿佛是雪國的天使和精靈,和雪一樣具有清純、空靈之美,亦和雪一樣,在人世間匆匆展示了昙花一現般的美,便歸于虛無或者徒勞地消失。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八千草薰版本的葉子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加賀麻理子也演過葉子

處于溫帶的日本四季分明,這裡有着鮮明的四季輪回,“春花秋月杜鵑夏,冬雪皚皚意有加;

《古都》章節以春花、秋色、深秋姐妹、冬花命名,故事以花開漫爛的春季開始到飛雪肆虐的冬天結束。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志麻、山口百惠版本的《古都》

春天深深地思念、夏天的意外邂逅,深秋北山許下約定,冬天無言告别,在四季替換而不斷變化的京都風景中,上演着千重子和苗子姐妹倆的悲喜離合。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季節帶來的無常感是“物哀”美中的一個層面,秋去冬來春又至,季節的交替是自然又無奈的規律。

當故事踏着季節變換的節奏、當一個完整的輪回圓滿時,故事便也走向了終章。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03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之美與東方意蘊

川端康成不僅充分汲取了源自日本的古典詩意文化——如《古都》、《千隻鶴》中流溢着傳統的物哀之美,充斥着幽玄之境,彌漫着哀婉之風;

還直接師法中國古典文化,尤其癡迷傳統的漢文化,例如詩畫、茶道、酒文化,以及源于隋唐佛堂供花藝術的花道等,是以他的作品亦有頗為濃郁的東方之韻。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川端康成式憂郁最逼近中國傳統美學精神。

“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的“心憂”之作開啟憂郁美風氣,中晚唐以後憂郁更成為明顯的審美趨向。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杜牧、李商隐作品中的憂郁氣質自不多說,宋代文學主要是詞賦很多也都建構在感時傷逝、物是人非的情感基調上。

辛棄疾為賦新詞強說愁,就算沒有真正體驗過仍要去“強說”,可見憂郁之于文學的魅力。

至于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則使人體味到:正是在從未消失的無奈與永無休止的不甘中憂郁才展現出美。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從七十年代末開始 , 川端的作品被當作亞洲作家成功借鑒歐美現代派文學的一個樣闆受到廣泛關注 , 對“尋根文學”和“先鋒派文學 ”的領軍人物莫言、餘華、賈平凹的創作産生過至深的影響。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如莫言剛看到《雪國》的開篇,就感到被心儀己久的姑娘撫摸一下似的激動,趕緊放下沒有讀完的《雪國》寫下“高密東北鄉原産白色溫順的大狗,綿延數代之後很難再見一匹純種”,從此開始構築他的高密東北鄉世界。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大家都知道近代以來,西方文學仍占據主流地位,東方文學所受到的重視頗為有限。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花落非洲文壇的古爾納,拉美文學、非洲文學奮起直追,而東方文學的特質、優點,并未受到西方文學界的重視,關于東方文學家文學審美的理論建構、理性分析,往往隻能存于東方文化語境中。

《雪國》電視劇化,川端康成的東方“憂愁”

坦尚尼亞作家阿蔔杜勒·拉紮克·古爾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因如此,我們更應關注和重視諸如川端康成等著名東方作家的文學審美取向。

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學審美特質,是我們共同擁有的東方文化生态中的文學審美結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