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化唐詩為己作,詩人如何使用比興之法?

今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前言

要說這兩句什麼意思,需要追根溯源,看看出處在哪裡?

首先這兩句詩,化用了唐朝詩人鄭谷的詩句。晏殊化用後,因為過于喜愛,是以寫入例如《浣溪沙》和七律《假中示判官張寺丞王校勘》中。

前一句抑,後一句揚,前一句去,後一句來,前一句失,後一句得。在抑揚得失之中,這首惜春詩,反映了作者歡喜哀愁的沖突心理。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化唐詩為己作,詩人如何使用比興之法?

一、出處與化用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詩化用自《和知己秋日傷懷》:

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亭台。

梁塵寂寞燕歸去,黃蜀葵花一朵開。

這首七絕的作者是晚唐詩人鄭谷,其最有名的故事,是指點詩僧齊己将“數枝梅”改為“一枝梅”,是以被稱為一字師。

鄭谷這首詩寫的是傷秋,流水遠去,歌聲隻留在記憶中。燕子也已經歸去,唯有一枝葵花寂寞的開放。

這首詩前三句抑,第四句有轉折,在秋的凋零中,還能看到一點點新的氣象。但是整體是衰飒蕭瑟的。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化唐詩為己作,詩人如何使用比興之法?

二、晏殊浣溪沙

晏殊将鄭谷的這四句詩化用,歸納成了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意象相同,但是氣象不同,充滿了對于未來的期望。

關于晏殊的這兩句,還有一個典故。晏殊路過維揚大明寺,看到牆壁上有詩。于是他令人不要說姓名,隻把詩一首首讀給自己聽,但是聽了半天也沒有佳作。後來,仆從讀到這一首:

水調隋宮曲。當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國。廢沼尚留名。

儀鳳終無迹。鳴蛙隻廢聲。凄涼不可問。落日下蕪城。

晏殊眼前一亮,請作者來一起吃飯。于是有了這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故事:

召至同飯,又同步遊池上。時春晚,已有落花,晏雲:每得句書牆壁間,或彌年未嘗強對;且如“無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應聲曰:“似曾相識燕歸來。”自此辟置,薦館職,逐跻侍從。(《詩人玉屑》宋·魏慶之)

這個故事真假不知,但是流傳甚廣。

後來,晏殊将這兩句詩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一首是詩,一首是詞。最廣為人知的是這首惜春詞,《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化唐詩為己作,詩人如何使用比興之法?

三、詩語與詞語

晏殊将這兩句詩,即寫入了詞,也寫入了詩。但是常常有人說,詩中不能有詞的語言,詞中不能有詩的語言。

清朝大詞人況周頤則不以為然,他在《白玉齋詞話》中說到:

昔人謂詩中不可著一詞語,詞中亦不可著一詩語,其間界若鴻溝。餘謂詩中不可作詞語,信然。若詞中偶作詩語,亦何害其為大雅。且如“似曾相識燕歸來”等句,詩詞互見,各有佳處。彼執一而論者,真井蛙之見。

晏殊這首七律《假中示判官張寺丞王校勘》寫到:

元巳清明例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滟滟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遊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

詩中的王校勘是誰呢?就是故事中為晏殊對上“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王琪。

這首詩作于天聖五年(1027),晏殊b被罷免樞密副使,出為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作這首詩的時候,張寺丞(張亢),王校勘(王琪)都是晏殊的下屬。

《詩人玉屑》中說晏殊欣賞王琪的詩才,是以舉薦“薦館職,逐跻侍從。”,看來王琪受到晏殊的提拔,授大理評事、館閣校勘,随同晏殊去了應天(宋朝的南京,今天商丘)。

清朝詩人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頸聯這兩句流傳甚廣,但是他對于尾聯卻認為太俗:

梅、歐、江、謝鹹出晏氏之門,然晏自作詩,實昆體也。當時盛傳“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餘甚厭其“遊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大是俗調。《載酒園詩話》

遊梁賦客指曾被漢朝時,一起陪梁孝王在梁園宴遊的辭賦家司馬相如、枚乘等人。青錢萬選,出自《新唐書·張薦傳》:

"鷟(張薦的爺爺張鷟zhuó)文辭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号鷟"青錢學士"。

晏殊末兩句落了俗套,直接誇獎這兩位下屬才比相如、張鷟。

那麼,無可奈何這兩句為什麼好呢?明朝人李東陽說出了這兩句的好處。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化唐詩為己作,詩人如何使用比興之法?

四、比興之法

明朝詩人李東陽說到律詩對偶最難,但是對晏殊這兩句大為贊賞:

若晏元獻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尤覺相稱耳。  《麓堂詩話》

這兩句僅僅是對仗好嗎?詩人看重的其實是詩句中的比興之法:

所謂比與興者,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蓋正言直述,則易于窮盡,而難於感發。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寫,反複諷詠,以俟人之自得,言有盡而意無窮,則神爽飛動,手舞足蹈而不自覺,此詩之是以貴情思而輕事實也。《麓堂詩話》

晏殊句中,雖然說的是花落去,燕歸來,但是一去一來,一失一得,其實隐含了人生的際遇和感悟。

通過詠物或者對于景色的描寫,來抒發詩人的情感是詩家本色,如果直接寫出來就成了心靈雞湯,沒有詩意了。

用畫面,來代替直接的情感表述,就是比興之法的妙處。

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化唐詩為己作,詩人如何使用比興之法?

結束語

天聖五年(1027年),晏殊得罪垂簾聽政的劉太後,罷樞密副使,貶谪到了宣州,數月後改知應天府。

無可奈何花落去,正是這一段時期。但是晏殊并沒有對前途失望,是以有”似曾相識燕歸來“的信心。隻不過,眼前還是要蟄伏一段時間,是以也隻好“小園香徑獨徘徊”了。

晏殊的底氣從何而來呢?他作過“太子舍人”呀。晏殊曾經陪着太子一起長大,這個太子就是當朝的皇帝宋仁宗趙祯。

不久,晏殊再度獲召入朝,開始了自己開挂的人生。特别是宋仁宗親政以後,晏殊一路升遷。慶曆二年(1042年),晏殊以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樞密使加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為一代名相。

@老街味道

詩人作詩,為何用倒裝句法,倒裝有什麼好處?

如何寫好言情詩詞?清朝詩人洪亮吉說了一個妙法,簡單實用

詩詞中風景人物,如何逼真又傳神?高适杜甫等人是怎樣做到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