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科教大市”邁向“科創強市”,武漢破題科技創新“第一動力”

中國信科研發的晶片、武漢奮進科技研發的配網不停電斷接引作業機器人、安翰科技研發的磁控膠囊胃鏡移動檢查車、華大基因武漢火眼實驗室……近期開幕的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一批“武漢智造”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紛紛亮相。

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科教資源全國領先,是中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擁有92所高校、81名院士、130萬在校大學生,每十個武漢人中就有一名在校大學生。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武漢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28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等數量均排名第一。

擁有一手“科創動能強勁、科技精英荟萃”好牌的武漢,如何推動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人才優勢、發展優勢,讓資源動起來、人才聚起來、産業活起來,努力從“科教大市”邁向“科技創新強市”?

近日,第一财經與微衆銀行聯合打造的《科創源動力》欄目組走進武漢、深入光谷,與中國商業文明研究發起人秦朔、武漢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局長鐘複平、光谷自貿區研究院院長陳波教授、點亮資本創始人李翀和微衆銀行企業金融副總經理袁偉佳一道探尋這座城市的科創源動力,解碼金融賦能中小科創企業成長的“光谷”樣本。

從“科教大市”邁向“科創強市”,武漢破題科技創新“第一動力”

從創新策源到産業成鍊

武漢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局長鐘複平見證了武漢從“鋼的城”到“光的城”的蛻變,是光谷“從一束光到一座城”蝶變之路的參與者。

鐘複平坦言,武漢很早就提出必須依靠我們自己的原始創新技術,探索一條“依靠自主創新培育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高科技産業”的發展路徑,最典型的就是雷射産業。

大到航空裝置、橋梁汽車的加工,小到手機屏的切割、香煙盒的防僞,都會用到的雷射,國内技術策源地之一正是武漢。

50年前,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設立雷射教研組,研究方向為面向工業應用的雷射器研發,并率先建立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學校的第一個雷射專業,培養了一大批國内雷射加工專業人才。他們或創立公司,成為行業上司者,或作為技術骨幹,帶領企業技術革新,開啟了中國雷射産業化的曆程。

由他們帶領的這一批企業,在國内率先突破了半導體雷射器晶片、光纖雷射器、超快雷射器等一批核心技術,這些成果沒有鎖在抽屜裡、躺在論文上,都切實在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上開花結果。

華中科大雷射專業校友、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感慨,“50年來,我們從實驗室走出來,将劃時代的技術推向市場!”

中國商業文明研究發起人秦朔認為,與深圳、上海等城市不同,武漢的發展立足于“自”,它是内生型的一些資源,并促進這些資源的産業化。

光谷自貿區研究院院長陳波教授進一步說,武漢雖然是一座内陸城市,但卻是國内高教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一大批高校研發資源環繞光谷,為其提供了龐大的研究創新源,加上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的賦能助力,更容易實作從技術到現實生産力的跨越。

半個世紀過去,憑借從創新策源地發出的一束“光”,一條光電産業鍊在光谷鑄就。目前,光谷雷射企業總數和雷射産品年産值均占全國50%以上,成為中國雷射産業中心。雷射企業在這裡各自搶占細分賽道的制高點,一片生機勃勃的企業成長“熱帶雨林”逐漸形成。

在産業鍊上遊,以睿芯、銳晶、彙科信為代表,深耕雷射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遊,以銳科雷射、虹拓為代表,專攻雷射器及配套裝置;下遊,以華工雷射、惟景三維為代表,聚焦雷射在各行各業的應用。

依托完整的産業鍊,雷射企業協同發展、互為增益,形成了雷射元器件、光纖雷射器、雷射焊接、雷射打标、雷射切割、雷射雕刻、雷射醫療等特色産業。

養成“人才森林”體系

在為創新而生的中國光谷,人才始終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鐘複平說,光谷一直在為建設國際人才創新高地、建構活力十足的全方位立體式“人才金字塔”而不斷探索。

出台“光谷人才11條”、實施“3551光谷人才計劃”、設立10億元光谷合夥人投資引導基金、在全國率先實施人才注冊制……近年來,光谷人才政策呈現不斷更新的清晰邏輯——建立符合人才發展成長規律的工作體系,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符合時代發展的工作方法。

——更科學化設計:光谷在全國首創人才注冊制、人才動态評價積分制,給人才畫像,通過積分來識别人才、評價人才、支援人才。在人才住房、醫療、子女教育方面均有具體服務舉措。

——更市場化運作:光谷合夥人基金,通過聯合優質的市場化基金管理人,發起或參與設立覆寫東湖高新區重點發展産業的多隻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新設基金募集到總規模的40%即可申報光谷合夥人基金出資;

——更大力度支援:對頂尖科學家,給予最高1億元無償資金支援;支援重大創新平台和重點産業人才引進,每年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金支援等;

——更國際化視野:東湖科學城招賢榜,面向全球廣納賢才,釋出招賢崗位70餘個,崗位薪酬均在百萬以上,同時與專業機構合作啟動環球獵聘;

——更前置化招引:“3551光谷人才計劃”将資助範圍拓展至青年人才,對引進的35周歲以下優秀青年博士和海外留學生,給予最高30萬元無償資金資助;設立1億元中國光谷獎學金,與“雙一流”大學合作設立專項獎學金,獎勵優秀大學生和創新型人才,搭建高校“才聚光谷”工作站,引導大學生到光谷創業就業。

11月18日,在第六屆中國光谷3551國際創業大賽亞太賽區推介會上,華引芯(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孫雷蒙博士團隊介紹,華引芯正是“3551”大賽的受益者,該團隊2017年從新加坡歸國創業,曾斬獲2018中國光谷3551國際創業大賽一等獎,落地光谷後受益于光谷3551人才及系列政策,團隊獲獎的第二年就首發全球最小可量産Mini-LED産品。

目前,華引芯不但陸續參加省市重點研發計劃,生産走上正軌,覆寫“晶片-封測-模組”等全産業鍊設計、制造及銷售,經4輪融資後融資金額已超2億元。

“光谷建構了良好的創新研發、成果轉化機制,營造了熱帶雨林式的創業生态,提供了覆寫産業鍊的完備服務,吸引大量優秀青年叢集紮堆,創新創業氛圍十足。”孫雷蒙說。

截止到目前,光谷已聚集了4名諾獎得主、66名中外院士、79名國家級高層次産業人才、2271名“3551光谷人才計劃”入選者、7000多個海内外人才團隊,在光谷企業工作的博士已經超過12000人,2017年~2020年共留下45萬大學生,為高标準做強“光芯端網智”産業叢集和高品質建設湖北創新之核東湖科學城,準備了能量滿滿的“人才森林”。

“人才森林”逐漸養成後,誕生于深圳前海的全國首家網際網路銀行——微衆銀行也希望把武漢的人才優勢利用起來。

微衆銀行企業金融副總經理袁偉佳介紹,2021年微衆銀行在光谷設立了武漢研發中心,主要負責承擔微衆銀行各類業務系統設計、開發、運維等工作,與相關科技部門充分協作,為業務提供高品質且成本可控的系統功能傳遞,以支援銀行業務整體可持續發展。

金融賦能的光谷“樣本”

把科教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勝勢,武漢這一“科教大市”一直在尋求破題的路徑。

1987年,武漢在全國率先提出“科教立市”戰略,強調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然而,高新技術産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産出的特點,缺乏資金的支援,研發無法保障,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創業發展和産業發展,資金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鐘複平說,東湖高新區在金融支援科技企業上做過不少探索,比如輕資産的小微企業可以用知識産權進行質押貸款,小微企業可以在光谷聯交所四闆挂牌進行股權融資等等,“但總體來看,我們政府在支援小微企業的直接與間接融資、銀行融資等方面還是想法很多,落地很難”

點亮資本創始人李翀直言,在科技創新和企業融資過程中,痛點問題展現在,早期的中小企業質押的資産形式主要是知識産權和未上市股權,兩者都涉及到估值和退出問題。這就非常考驗一個地區的金融供給體系是否完整,生态是否健全。

“關鍵時候總能得到幫助!”發出此番感慨的是小驢機器人(武漢)有限公司創始人周澤華。兩年前,當時急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産品的小驢公司,急缺資金。緊急關頭,作為湖北56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之一的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帶着1100萬融資來了。

有了孵化器和金融活水的幫助,小驢的産品線快速擴張。“原來我們隻是在做一些室内的AGV(自動導引車)的産品,有了資金之後,我們快速推動到了室外的産品,屬于絕對的一線水準。”周澤華說,現在小驢已經研發出六七款巡檢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和安防巡邏機器人,營業額從第一年的100萬,到第二年的500萬,今年預計将突破1500萬。

在光谷,周澤華的經曆并非孤例。截至2021年6月末,湖北省科技型企業融資總額達到6653.3億元,較2019年末大幅增長46.13%,服務科技型企業達到6235家、新增2117家;2020年以來全省保險機構累計為602家(次)科技企業提供584億元科技保險風險保障,累計賠付1.5億元。

在長期服務中小微科技企業過程中,湖北金融界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政策、組織、機制和産品體系。從制度建設,到金融産品供給,開發和完善适合科技企業融資需求特點的授信模式,金融生态環境不斷優化,企業的“點菜單”不斷豐富。

今年8月,微衆銀行微業貸科創貸款正式開通湖北市場,利用網際網路銀行的線上化優勢為湖北的科創企業帶來了不一樣的融資體驗。微衆銀行企業金融副總經理袁偉佳表示:“我們深切能感受到當地小微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對資金的強烈渴求,而我們的數字化金融服務模式,從送出申請到授信,最快幾分鐘就能完成,一定程度上能特别及時地滿足科創企業的融資需求。”

與此同時,微衆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的過程中也注意到,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對科創類小微企業同樣重要。袁偉佳介紹,通過挖掘投資機構及科創型企業在投、融資過程中各自存在的難點、堵點,并基于以線上化、數字化服務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的成功實踐經驗,微衆銀行于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正式探索數字化“貸+投”創新服務模式,以數字科技驅動打造微衆銀行科創企業價值認證體系。

金融資源與科技資源有效對接,正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今年上半年,武漢高新技術産業實作增加值2083.3億元,同比增長35.6%;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達4758家。

科技創新成果不再是“埋在山洞裡的寶藏”,武漢用創新的辦法破題“創新”,一個既謀遠又聚力的創新格局,正在這座城市加快形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