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化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核心觀點

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及時将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鍊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實作高品質發展。

陳套 萬勁波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支柱産業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互為需求、彼此促進。科技創新是産業創新的源頭,産業創新和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帶動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及時将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鍊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實作高品質發展。

第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源頭。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主導的科技創新體系在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的同時,衍生帶動支柱産業的整體提升、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培育。一是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選題。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聚焦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将問題清單轉化為任務清單,圍繞量子科技、資訊與內建電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空天海洋、先進材料與制造、新能源、資源環境等基礎前沿領域進行攻關。二是聚焦戰略任務創新組織模式。圍繞戰略需求,形成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構與任務和項目相比對的攻關體系,以全球視野遴選戰略科學家,集聚優勢力量開展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形成重大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三是圍繞戰略目标優化資源配置。以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為牽引,開展戰略導向的重大任務攻關,在重點領域實作突破,推動重大成果“沿途下蛋”,為培育新質生産力提供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科技創新支撐。

第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吸納和創造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彙聚創新資源、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主體。一是引導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好金融一體化支援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作用,推動科技企業在标準、規則、品牌、價值上疊代更新。建立重點領域産業創投基金,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吸引撬動社會資本,壯大耐心資本,帶動更多科技資源向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率高的企業集聚,促進企業創新發展。二是支援領軍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一體化部署項目、平台和任務,引導企業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快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等基礎技術突破。推動科技領軍企業從重大應用場景中凝練關鍵問題與需求,形成重大科技任務,加大企業參與選題的政策及資源引領。三是支援領軍企業牽頭組織産學研協同創新。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牽頭和內建的作用,高效配置産學研創新資源要素,圍繞重點科研任務,聯合高校、院所形成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在更大範圍内關聯建構創新鍊、産業鍊、供應鍊,形成創新叢集。

第三,加強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協同。提升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整體效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着力點。一是加強央地協同與區域協同。根據全國财政決算資料,2022年國家财政科學技術支出為11128.4億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分别為34.2%和65.8%。要堅持全國一盤棋,推進國家戰略區域協同,緊緊圍繞國家戰略科技需求和區域科技創新布局,形成有效銜接和資源統籌配置。二是加強産學研創新協同。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本質是科技創新資源與産業創新資源有效銜接和優化組合。要圍繞産業鍊部署創新鍊、圍繞創新鍊布局産業鍊,提升科技與産業發展能級和競争力。三是加強經營主體與創新主體協同。高校、院所、企業圍繞創新目标,通過任務牽引發揮各自優勢,加強科技與産業協同創新,彌合研發與生産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和資源錯配,将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競争優勢。

第四,做強産業品質和競争力。增強産業鍊、供應鍊的彈性和應變力,確定産業鍊、供應鍊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一是加快推進傳統産業轉型更新。以先進技術賦能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加快跨界融合創新和技術疊代應用,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作産業發展由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二是優化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體系化布局。鞏固擴大5G、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等産業的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産業的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開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加快重大任務攻關,結合區域實際,強化系統布局,突出特色優勢,形成優勢互補的差異化發展格局。三是全面提升産業發展能級。運用先進技術賦能産業更新,鍊主企業牽頭推動建鍊、延鍊、補鍊、強鍊,帶動中小企業卡位傳入連結,形成産業鍊上下遊配套、協同互補的發展格局,提升産業鍊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競争力。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充分釋放知識叢集、産業叢集、創新叢集的空間集聚效應,提升各類園區的影響力、輻射力和競争力。

第五,建構新型生産關系。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是動态演化的,有較大的不确定性。建立與新質生産力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政府科技與産業等政策的引導作用以及社會機制的連結作用。一是強化創新發展目标牽引。明晰區域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支撐科技強國和經濟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标,細化衡量名額、行動方案,形成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一體推進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圍繞科技創新邏輯、産業創新市場邏輯和資本邏輯,建設高标準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态和營商環境,打通生産要素流動的堵點、卡點,暢通“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三是深化經濟、教育、科技、人才等體制改革。增強改革和宏觀政策取向的一緻性,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推動産教融合、科教融彙,培養造就更多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将區域科技教育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作者機關:陳套,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