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作者:健康報

醫學科技創新是推動衛生健康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引擎。在2024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與學科建設大會暨中國式現代化醫院高品質發展大會主會場上,與會院士、學者圍繞醫學及相關領域技術創新、學科發展建設等話題進行主旨演講,共同探讨醫療領域高品質發展的前沿動态和未來趨勢。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巴德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

何為“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

一流大學不僅是提供優質教育的平台,還是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一流大學通過其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活動,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産生深遠影響。從20世紀中葉開始,大陸持續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通過合并院校、政策支援和重點建設,大陸高等教育體系在追求學術卓越和提升國際競争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辦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是有一流學者、培養一流人才。回望曆史,中國醫學教育和科研領域傑出人才輩出,他們在醫學研究、臨床實踐、教育改革、政策制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醫學科學發展和醫學教育進步。

我認為,一流大學的标準可以用“有、出、育”三個字來概括,即擁有優質的師資隊伍、豐富的學術資源、先進的科研設施等;能夠産出高水準科研成果、培養傑出人才;能夠培育出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畢業生。

一流大學在社會中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可以用“人才庫”“資源庫”“思想庫”來形容。具體而言,一流大學要培養和吸引頂尖人才,為社會輸送高品質的專業人才;提供新思想、新理論,引領社會文化進步;作為知識的創造和傳播中心,推動科學技術發展。

一流大學的使命也可從三方面闡述:第一,辦一流學科,即建立并發展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學科領域;第二,出一流人才,即培養能夠在各自領域内發揮上司作用的優秀人才;第三,推出一流成果,即通過科研創新,産出對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成果。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大陸在醫學教育領域也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如醫學院的過度建設,臨床醫學的品質和醫學畢業生的能力需要提升等。

我認為,要充分發揮國本位醫學單元在國家醫學教育、科研、臨床服務、政策咨詢和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引領作用。

第一,國本位醫學單元是國家醫學優秀人才、傑出人才的搖籃,為國家的醫學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援。

第二,國本位醫學單元承擔着解決國家面臨的醫學問題的責任,通過科研和技術創新,提高國家醫學水準,充當醫學發展的牽引車和助推器。

第三,國本位醫學單元作為向公衆提供醫療服務的樣闆,通過高标準的醫療服務,展示如何有效解決國家疑難重症醫學問題。

第四,國本位醫學單元在國家醫藥衛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提供專業的咨詢和建議,成為政策和規劃的思想庫。

第五,在國家面臨緊急醫學任務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國本位醫學單元能夠迅速響應,成為完成任務的主力軍和機動隊。

綜上所述,國本位醫學單元不僅推動了醫學科學的進步,還為保護和提升公共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舉個典型的例子,北京協和醫學院完成了其作為國本位醫學單元的使命與擔當。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的核心基地,北京協和醫學院承擔着多項國家級研究任務,并肩負教育機構的責任。在培養國家醫學人才、解決國家醫學問題、提供公衆服務、參與國家政策制定、完成國家任務以及國際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在國家醫學發展中扮演着關鍵角色。

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發展和成就使其有成為“南方的協和”的潛力。通過教育創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研平台的發展,浙江大學醫學院正朝着成為國内乃至國際一流醫學教育機構的目标穩步前進。做人做事做學問,盡心盡力盡責任。希望同仁們攜手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不懈努力。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杜江峰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

當微觀磁共振技術遇上生物醫學

自20世紀中葉以來,磁共振技術(MRI)在醫學影像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多次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肯定。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微觀磁共振技術正以其獨特的優勢,為生物醫學領域帶來革命性變革。

傳統磁共振技術盡管在醫學影像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卻受限于其探測微觀尺度的能力。因為傳統磁共振成像通常需要依賴人體内部大量的水分子,而對單個細胞或分子的成像則顯得無能為力。

微觀磁共振技術可以實作對更小信号、更弱信号、更細分辨率的探測和成像,進而在微觀尺度上對生物醫學樣本進行研究。這是因為,微觀磁共振技術通過采用金剛石傳感器和量子技術,能夠實作對單個分子,甚至單自旋的高靈敏度和高分辨率探測。該技術的核心在于利用金剛石中的氮-空位缺陷作為傳感器,通過單自旋量子相位的探測,将磁信号轉換為熒光強度的變化,進而實作對微觀尺度的精确測量。

同時,與傳統磁共振相比,微觀磁共振技術在室溫和大氣條件下即可操作,具有原子尺度的高空間分辨率和長相幹時間,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更為寬松和适宜的工作環境。

鑒于這些優勢,微觀磁共振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我們的團隊已實作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第一,獲得了世界上首張單蛋白質分子順磁共振譜。相比傳統電子順磁共振,新技術的分辨率和靈敏度極大提升;與超高分辨熒光顯微技術相比,它不僅同樣能夠提供納米分辨率的空間定位資訊,還可進一步解析出單個分子的結構資訊和構象變化。

第二,在水溶液中對單個DNA分子進行順磁共振檢測,揭示了分子的運動特性和局域環境特征。

第三,實作了10納米分辨率的單細胞磁共振成像,為細胞原位蛋白質的納米分辨率成像提供了可能。

第四,建立了免疫磁顯微方法,形成了肺癌組織微米分辨率的磁成像,為惡性良性腫瘤精确診斷提供了新途徑。

自主研發的科學儀器對于推動大陸相關技術進步至關重要。研究團隊在這些研究進展的基礎上,成功研制了包括高功率X波段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譜儀在内的多款儀器,并實作了成果轉化,被國内外科研機構所采用。

展望未來,基于金剛石量子傳感的微觀磁共振技術有望在單分子、單細胞乃至病理組織的跨尺度探測和研究中發揮更大作用。研究團隊的綜述文章即将發表,将為該領域的發展提供更堅實的理論支撐。

随着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的持續拓展,微觀磁共振技術無疑将在生物醫學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将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更精準和有效的解決方案。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樊嘉

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科技﹢創新 探索醫院高品質發展路徑

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産力。國家醫學中心的戰略定位,即圍繞大陸人群疾病譜相關的重大疾病防治問題,開展“卡脖子”“臨門一腳”的核心技術攻關,進而推動醫學産業發展。

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是衛生健康領域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着力點,而“科技﹢創新”既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本質,又是國家醫學中心的使命,需要我們持續思考應該做什麼樣的創新,以及如何去實施創新,需要我們有效地進行實踐和管理。

2022年,全國首個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在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複旦中山醫院”)正式啟動。2023年12月,複旦中山醫院承擔的國家醫學中心兩個基本建設項目正式開工: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和複旦中山醫院青浦新城院區一期工程。

在建設國家醫學中心的探索中,複旦中山醫院堅持以下四個着力點。

第一,以學科為基本單元,持續推進原始創新。醫院承擔了29個國家臨床專科建設項目,擁有43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與專科,院内成立了33個以疾病為中心的多學科臨床診療中心,有156個亞專科,以泛血管學科群和惡性良性腫瘤學科群兩個“龍頭”引領醫院的學科群發展。同時,醫院擁有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以及籌建中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創平台,為醫學學科發展持續注入動能。

第二,完善體系機制建設,支撐高尖技術發展。醫院通過新技術培育管理體系、臨床研究體系、成果轉化體系、醫工結合體系、産醫融合體系,轉化形成産品及應用技術。醫院推進臨床研究中心體系建設,機構相對獨立,功能共享。我們有醫學倫理委員會、臨床研究中心,還建立了各個部門,使科技創新能盡快轉化、孵化,盡快形成可用的技術産品。醫院獲批上海市産醫融合創新基地、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試點機關,在醫療裝置和器械、外科介入技術、人工智能,以及診斷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第三,深度應用數智技術,探索科研新範式。醫院建設生物資訊資料分析平台底座,形成生信資料标準;建構多模态多組學分子診斷、治療與預後預測模型,運用5G新基建技術,建設了具有複旦中山醫院特色的臨床試驗一體化平台,建構未來醫療新範式,重點打造大科學平台,同時,建立了融合多學科資料的大資料平台。

第四,加強優質資源整合,凝聚科學技術的創新力量。醫院七大功能平台将科學技術資源內建,并形成緊密關聯,促進醫院内部及外部的交流合作,強化協同創新與攻關能力,形成政府、醫院、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五力關聯”。此外,醫院通過高水準的對外交流,開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宋爾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醫學部主任

研究引領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四次革命

惡性良性腫瘤的治療經曆了四次革命。以乳腺癌為例,自16世紀起,外科醫生主張對乳腺癌患者實施全乳切除手術。大陸第一台乳腺癌全乳切除手術是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前身“博濟醫學堂”,由首任院長伯駕醫生在1837年完成的。

但是,很多惡性良性腫瘤患者在術後短期内就發生了局部複發和遠處轉移。當時的醫學觀點認為,單純切除惡性良性腫瘤是不能實作治愈的。随着進一步研究,很多病理學家、外科醫生提出,包括乳腺癌在内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通過淋巴系統進行擴散。在這個理念指導下,霍爾斯特德醫生首次提出“乳腺癌根治術”的手術方式。該手術的切除範圍包括全部乳腺組織、乳腺引流區域的淋巴結和乳腺下方的胸肌組織。這帶來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第一次革命,從乳腺癌開始,醫學界認為乳腺癌是局部的疾病。

雖然乳腺癌根治術降低了患者局部複發風險,但還是有相當多乳腺癌患者在術後發生遠處轉移,導緻死亡。為了進一步解決這個問題,費舍兄弟自1957年開展了一系列惡性良性腫瘤轉移生物學的實驗研究,使用⁵¹Cr作為示蹤材料,觀察到惡性良性腫瘤細胞可進入淋巴或血液系統,導緻惡性良性腫瘤播散。他們由此提出“惡性良性腫瘤播散是無序的”,并首次提出“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理論,以及“乳腺癌保乳序貫全身系統治療”的政策。同期的一些大型臨床研究均證明了乳腺癌保乳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标志着乳腺癌全面進入“保乳根治優先”時代。在大陸,蘇逢錫教授開始在國内倡導“保乳優先”的理念。由此,我們提出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第二次革命,認為乳腺癌等實體惡性良性腫瘤是全身性疾病,應更注重全身或者系統治療的方法。

21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查爾斯·佩魯通過基因晶片檢測,首次把乳腺癌區分為不同分子分型,從分子層面證明了“乳腺癌是異質性疾病”的理論。此後,關于乳腺癌精準分型和靶向治療的研究大量湧現,“惡性良性腫瘤精準個體化診療”的新時代開啟了。在肺癌治療領域裡,針對“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型肺癌”的靶向藥物研發,大大提高了該亞型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治效果。通過分子分型指導個體化精準治療,我們認為這是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第三次革命。

回到乳腺癌的治療,在回顧真實世界資料和我們團隊的長期随訪資料後發現,保乳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獲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團隊從惡性良性腫瘤免疫入手,進行了基礎研究的探索。通過保乳手術把惡性良性腫瘤切除後,孕育惡性良性腫瘤的“土壤”仍被保留下來,裡面殘留着惡性良性腫瘤抗原。進一步的放化療能幫助把儲存下來的惡性良性腫瘤抗原提呈給免疫系統,以進一步激活抗惡性良性腫瘤免疫細胞,而且這種抗惡性良性腫瘤免疫可以長期維持。是以,在保乳術後很長的時間内,患者的外周血液中都能檢測到惡性良性腫瘤抗原特異的免疫細胞,它們可防止日後惡性良性腫瘤複發轉移。

免疫系統和惡性良性腫瘤之間的博弈貫穿了惡性良性腫瘤發展的全過程。在優化免疫治療政策方面,國内很多團隊都給出了一些很好的方案。我們提出了如何提升效應免疫細胞布控(EICD)的理念,并圍繞影響乳腺癌和其他實體惡性良性腫瘤EICD的機制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惡性良性腫瘤生态學說”,把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關注點,從隻關注惡性良性腫瘤的“局部觀”,擴充到關注整個機體内環境的“全局觀”。

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四次革命和乳腺癌都有密切的相關性,中國的乳腺癌研究正引領新一輪惡性良性腫瘤治療革命,中國科學家們将擔負起新的曆史使命。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喬治·帕斯卡

妙佑醫療國際部主席兼美洲執行醫療總監

打造醫學創新高地的妙佑經驗

妙佑醫療(Mayo Clinic)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實行綜合團隊醫療實踐的醫療機構之一。妙佑醫療創立于1864年,逐漸建立了專注患者、整合資源、注重價值、平等尊重的整合醫療模式,醫院始終将患者作為人的價值放在首位,緻力于創新并集臨床實踐、教育和研究于一體。在這種服務模式下,醫生不僅是醫學的實踐者,還是給予患者關愛的藝術家。醫生團隊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咨詢,獲得患者的信任,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妙佑醫療的服務模式主要依托于整個團隊的協作,醫院充分發揮專家團隊作用,傾聽患者需求,進行跨學科聯合會診,全方位為患者進行評估,并制訂診斷和治療計劃,確定患者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妙佑醫療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以臨床整合為基礎戰略,整合醫院内部的醫生網絡,通過對醫生實施激勵計劃和績效管理,提高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醫院還注重醫療保健系統發展,同時聚焦醫療實踐、教育和研究的整合。

妙佑醫療還探索建立分層級治療體系。在初級社群保健和專科醫療兩個層級進行雙向轉診,當初級社群保健無法滿足患者需要時,會将患者轉診至醫療中心進行專科醫療,患者後續的保健工作又傳回初級社群進行,以確定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妙佑醫療聚焦管理方法、基礎設施、機構文化三個關鍵要素進行整合。一是醫生與醫院有一緻的目标,建立起協調統一的醫療服務模式;二是強大的資訊與知識管理系統,将資訊轉化共享;三是統一财務的支付模式。

醫生是整合的重要基礎,醫院挑選恰當的專科醫生組合,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讓醫生廣泛參與治療和管理,醫院和醫生共同決策。這就要求醫生不僅要有醫療技術,同時要有上司力,讓整個系統實作可持續、健康發展。

在提升醫院管理品質方面,妙佑醫療優化資訊技術基礎設施,建立無縫資料交換平台,應用疾病登記和其他臨床工具等;開展績效監測,研發追蹤醫生表現的系統,對醫生進行評估;設立績效獎勵獎金池,建立與項目目标和醫生績效挂鈎的獎金結構。

此外,妙佑醫療還不斷促進醫院内部多學科協作。在妙佑醫療,為患者提供服務的不隻是一名醫生,而是“整個機構”。這種多專科協作模式,旨在聯合各方力量,将妙佑醫療最好的服務提供給每一名患者。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整理:健康報記者 王潇雨 胡彬 通訊員 朱雅麗

策劃:李天舒 譚嘉

編輯:胡彬 管仲瑤

校對:馬楊

稽核:秦明睿 徐秉楠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醫學科技創新加速新質生産力發展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通路yuanben.io查詢【3NFHC6EQ】擷取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