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高祖李淵退位之後貴為太上皇,但他為何受盡了委屈?

太上皇,是中國曆史上給予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通常給予的對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

唐高祖李淵退位之後貴為太上皇,但他為何受盡了委屈?

有一部分太上皇雖然已經内禅,但是手上仍然擁有實權,例如北周宣帝、宋高宗、清高宗、北魏獻文帝;大部分的太上皇實際上是迫于形勢而非自願退位的,如唐玄宗、宋光宗等,其中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将皇位讓給了二兒子李世民,這段曆史可以說是衆所周知。

李世民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明君、仁君唐太宗,即位後改元貞觀。他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谏,厲行節約,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而退位後的唐高祖李淵雖然被尊為太上皇,但是日子過得卻極為憋屈,主要是他經常受到兒子李世民的數落和被挑各種毛病。

唐高祖李淵退位之後貴為太上皇,但他為何受盡了委屈?

李世民一上台就直接将炮口對向自己的父親,批評武德年間的各種弊政。在朝堂上問大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朕為天子,是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養己之宗室乎?”明顯是指李淵不該大規模的分封,作為天子應該養百姓而不應讓百姓供養這些宗室。随後他便将李淵曾經分封的宗室郡王全都貶為縣公,朝臣們明白李世民的意思,都随聲附和。這樣貶低自己的父親,來擡高自己的行為,确實讓李世民赢得了民心和聲譽,但卻讓唐高祖李淵名聲掃地,尴尬不已。

李世民還逐漸清除李淵身邊的政治勢力,裴寂曾被李淵任命為宰相,但是李世民一上台就先找理由把他給流放了,裴寂不服,李世民對他說:“計公勳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澤,特居第一。武德之時,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職公之由。但以舊情,不能極法,歸掃墳墓,何得複辭?”主要意思就是如果論你的功勞,明顯是德不配位、功不配位,不過是仗着和太上皇的關系才位居宰相,武德年間,政治刑賞都有謬誤,做官應守的常道被搞亂廢毀了,這些都應歸於你宰相裴寂的責任。現在我念及舊情,不對你處以極刑,讓你回鄉祭掃墳墓,這還有什麽再推辭的?

唐高祖李淵退位之後貴為太上皇,但他為何受盡了委屈?

除此之外,李淵的人身自由也受到了限制,李世民即位後把李淵從安逸的太極宮搬到了大安宮(即弘義宮),實際是将他軟禁起來了。

李淵退位後,雖然有着太上皇的崇高地位,也過得衣食無憂,但也着實憋屈,李世民畢竟是通過政變取得的皇位,難免對李淵心生戒備,而流放裴寂一事,很可能就是擔心李淵在裴寂的策劃之下,行複辟之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