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中國養奶牛的陽早和寒春

陽早和寒春是一對美國夫婦,他們在解放戰争時期來到中國,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先後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陽早原名歐文·恩格斯特,1918年出生在美國一個農場,從小就對養殖業有興趣。15歲時,他開始關注俄國革命,高中畢業時已成為具有左翼傾向、贊賞蘇聯革命的人士。在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農學期間,他和同學威廉·辛頓志同道合。威廉出生在美國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和姐妹們在母親進步教育的培養下長大。他的妹妹瓊·辛頓生于1921年,是參與曼哈頓計劃的少數女科學家之一,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做費米的助手,立志要獻身核實體研究。她就是中國人熟知的寒春,她的哥哥就是韓丁。在韓丁的介紹下,陽早和寒春認識并熟知。幾個年輕人都閱讀了《西行漫記》,被發生在中國的偉大革命所深深吸引。陽早決定賣掉家産前往中國,而寒春決定先攻讀博士學位,然後再考慮是否去中國。

當時,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打算海運赫爾斯坦奶牛到中國,需要尋找畜牧專家同去,陽早抓住了這個機會,于1946年5月來到中國上海。他親眼目睹了上海貧富差距之大,之後,在湖南的調查也使他看到長沙政府官員的腐敗。10月,他來到延安。與屬于國統區的上海、長沙相比,解放區延安給陽早的第一印象很不同,這裡的群眾雖然也窮,但很自信樂觀,還受到共産黨官兵的尊重。他被安排在延安郊區的光華農場,與奶牛打交道。陽早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就自我介紹說,“我原是紐約州的農民,現在在光華農場養奶牛”,毛澤東高興地對他說,“好啊!中國是農業大國,歡迎你來幫我們搞農業技術。”不久,由于胡宗南部隊要進攻延安,延安全城需要緊急疏散。陽早本來不了解,他覺得好不容易來到延安,自己又找到了用武之地,剛呆了一年就要舍棄這個牧場,但是毛澤東、朱德和周恩來接見了陽早等人,告訴他們黨中央的戰略,陽早一下子就明白了中國革命的大局,于是與所在組織一同撤離。

在一年多的撤退轉移中,陽早親眼看到共産黨與國民黨對待饑民方式的不同,國民黨的冷酷無情與共産黨真心服務群衆形成鮮明對比,也看到共産黨上司的“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逐漸戰勝美式裝備的國民黨機械化部隊。陽早發自内心地認識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無敵的,這是因為他們依靠群衆!”在目睹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後,陽早多次給寒春寫信,鼓勵她來中國看看。

1949年,寒春到達延安,被延安人民團結一緻為共同目标而奮鬥的精神所震撼。随後,陽早和寒春在延安窯洞裡結婚,從這裡開啟了他們為實作解放全人類的理想而奮鬥的一生。陝甘甯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贈送了新婚賀詞:“愛情與真理的結合”,還有一副喜聯:“萬裡良緣,聖地花燭”。

緻力于奶牛養殖事業

1949年9月,陽早寒春夫婦與其他同僚到達定邊縣城川鎮,着手建設三邊牧場。陽早擔任副場長,負責畜牧技術工作,研究赫爾斯坦奶牛所需的高能量食物,拼命種植玉米、新品種牧草等飼料,而寒春負責奶酪和酸奶生産部門,還向當地牧民請教如何生産不會變質的奶産品。

1953年,陽早寒春夫婦又來到西安東郊闫莊奶牛場工作。作為奶牛場的副場長,陽早肩負使整個奶牛場發展壯大的任務,而寒春是技術員,主要負責喂養奶牛、擠奶等工作,并制造出牛奶高溫消毒殺菌的裝置。陽早同時負責草灘農場和闫莊奶牛場的管理工作,并與寒春一同促進了農業機具革新。1954年,陽早從北京帶回蘇聯産的鍘草機,提高了切割青飼料的效率,使西安奶牛場擁有了當時中國較早的一台飼料鍘草機。寒春擅于理論聯系實踐,又鑽研出鍘草機改進設計方案,使鍘草機的生産效率提高了将近一倍,從此草灘農場開始生産自己的鍘草機。1955年,寒春在朋友路易·艾黎的幫助下,使草灘農場又獲得了一台紐西蘭擠奶機。寒春等人根據這台機器,還仿制出新的擠奶機,農場從此實作了機器擠奶。另外,寒春還研制出新的牛奶制冷裝置,滿足了新增産奶量的制冷需求。在這些年中,他們一直在農場過着艱苦的生活。

1966年4月中旬,陽早寒春夫婦服從組織安排,帶家人前往北京做英文譯校工作。但他們一直努力争取回到生産勞動第一線,尤其回到他們最能發揮作用的奶牛事業。1972年,他們向組織提出,要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經組織安排,他們又回到了熟悉的生産一線,在北京南郊的紅星公社工作。他們開始了農具改進和技術革新的事業,在紅星公社推廣草灘農場的鍘草機,寒春研究設計了牽引式青飼料收割機,并于1975年年末生産出第一台樣機,他們還設計出擠奶機,使紅星公社告别了手工擠奶。

後來,二人研制的管道擠奶裝置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接着在草灘農場“牧三”隊成功進行了魚骨式擠奶台的技術改造。這些都将中國養牛機械成套裝置的技術水準提高一大步,并實作了牛奶的高産與優質。這些技術成果還在陽早寒春夫婦的推廣下,首先在草灘農場“牧六”上運用。奶牛牛群品質的改良也是二人關注的重點,他們采用胚胎移植方法繁殖出中國的優質牛群。

中國人民永遠稱頌的“咱們的美國老鄉”

陽早寒春夫婦晚年在家裡仍然挂着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照片,幾位革命家為中國和世界人民全心全意服務的偉大精神一直鼓舞着他們。從陝北到西安再到北京,他們一直堅持延安革命精神,兢兢業業地提高牛群品質和改良畜牧業技術,為解放戰争期間的牛奶營養供給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被中國人親切稱為“咱們的美國老鄉”。陽早寒春夫婦在中國生活的幾十年裡,一直保持着在延安時期的樸素生活,經常向中國的青少年講述在陝北真實發生的事情,告訴他們要發揚延安精神。

陽早、寒春去世後,部分骨灰撒在了陝北土地上,這裡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深愛着中國,将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他們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