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南才子北方将,陝西冷娃排兩行—關中刀客二三事

作者:白衣烏江

在中國近代的陝西曆史上,風雲激蕩的晚清以及民國時期,關中刀客絕對占據了主要角色。他們的名聲,較之于山東響馬東北胡子,要好得多。喜歡他們的人,将其比之于古代郭解,劇孟之流,稱其為遊俠,豪俠。厭惡他們的人則直呼其為“刀匪”“賭部落格”。

有些知識分子對他們的英勇行徑,也感到極大興趣,願意和他們交朋友,或模仿他們的裝束。如臨潼治理學的王銘丹先生,經常備着一把關山刀子,出外時讓他的學生郭希仁替他背着。這人如果放在現在,絕對是正宗的冷貨,但在當時,傳為美談。同盟會會員井勿幕、李仲三、胡景翼等更是有意識地和他們結識。

江南才子北方将,陝西冷娃排兩行—關中刀客二三事

為什麼關中刀客會得到人們的喜好,這與刀客身上特有的氣質有關。他們雖然不務正業,大多做些替人保運貨物,賭博之類的營生。每逢集市廟會,總是擺着賭博攤子,自己賭也讓别人賭;可是很講信用,輸多少給多少,并沒蠻不講理、輸打赢要的情形。

江南才子北方将,陝西冷娃排兩行—關中刀客二三事

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

中國對于俠義文化,由來推崇·。而關中刀客們尤其是他們之中的優秀者身上,往往能看到俠義精神的展現。他們身上最能展現出關中漢子“生”、“冷”、“憎”、“倔”的性格特色。他們講信用慨然諾,忘生輕死。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性命,為百姓打抱不平,完事後隻供一頓茶飯即可。

江南才子北方将,陝西冷娃排兩行—關中刀客二三事

如大荔刀客王改名,十歲時随母改嫁到殺父仇人家中。後知曉其事,二十歲殺死仇人,成為刀客。常做劫富濟貧之事,深得百姓擁戴。因為王改名處事公道,争訟者常往說理。每當夜晚,他在村外土窯中為人們處理案件。他聽雙方陳詞後,公道評判。“片言折獄,雙方皆服”。久之,王改名評事的土窯被人稱為“南縣裡”,大荔縣衙為''北縣裡‘’。都說南縣裡官司好打,北縣裡官司難打還要交錢,不像南縣裡不要錢還利索。

又如蒲城縣興市鎮的刀客金祥,為人慷慨好義,素以能“飛奔”著稱。由于他出身貧寒,是以和當地勞動人民的關系異常密切。他對于官府的橫征暴斂,魚肉人民,尤為痛恨。每遇官府差役下鄉向人民勒索,就毆打差役,替人民洩憤。是以,遭到官府極端仇視,屢經派隊捉拿,但都因有老百姓掩護,每次得以免遭逮捕。

最後一次官府又派馬隊到興市鎮捉拿他,逐戶搜查。當地人民掩護他從甲家藏匿乙家,循環轉移掩護,官府仍不能捉到。後來金祥向群衆說:“官府立意拿我,将來叫官府知道此事,一定連累大家無辜受罪,我心裡萬分過意不去,還是由我一個人與他們鬥一場,以免得大家受連累。”說罷,他就越牆而過,官府馬隊竟奈何不得。一直跑到臨潼關山某處藏匿。不料在此竟被仇家發現,向官府告密,金祥終于被拿,押解回蒲歸案被殺。

江南才子北方将,陝西冷娃排兩行—關中刀客二三事

刀客究竟自什麼時候才有,其說不一。依現有材料看,所謂刀客,曾見之于清朝官書中,他們把刀客叫作“刀匪”。據光緒朝《東華錄》所載陝西巡撫葉伯英奏折中所說:“鹹豐五年陝西省奏定章程,嗣後拿獲刀匪,其罪犯軍流,均與應得本罪上加一等拟定”。由此可見陝西刀客的興起,最遲應在鹹豐五年間,或者更早一些。那時它在社會上已發生影響,引起了清官吏的注意。其後逐漸發展,至辛亥革命前,他們在渭北地區已形成為與清政府在陝官吏的一種對抗力量,并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江南才子北方将,陝西冷娃排兩行—關中刀客二三事

刀客的組織沒有固定的形式與紀律,大體上是不論他們的人數多少,有一個類似首領的人物,大家都稱他為某某哥,在他以下的人們都是兄弟班子,圍繞着那個首領人物活動,沒有什麼明顯的政治目标,但基本上是和當時的清朝官府對立的。

關中刀客受到關中群眾質樸醇厚,崇尚節烈,首功好武性格和傳統的浸潤,是關中群眾反抗階級壓迫,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心理的集中展現。這種性格,源自于關中社會普遍的群眾心理,卻又反過來進一步感染了關中社會,影響了關中群眾的性格特點。對關中社會産生着深淵的影響。

俠義之心,俠義之情,俠義之道,刀客精神,刀客情結卻成為關中社會的菱角,刀客文化依然長流不息,流淌在關中人的心田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