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关中刀客二三事

作者:白衣乌江

在中国近代的陕西历史上,风云激荡的晚清以及民国时期,关中刀客绝对占据了主要角色。他们的名声,较之于山东响马东北胡子,要好得多。喜欢他们的人,将其比之于古代郭解,剧孟之流,称其为游侠,豪侠。厌恶他们的人则直呼其为“刀匪”“赌博客”。

有些知识分子对他们的英勇行径,也感到极大兴趣,愿意和他们交朋友,或模仿他们的装束。如临潼治理学的王铭丹先生,经常备着一把关山刀子,出外时让他的学生郭希仁替他背着。这人如果放在现在,绝对是正宗的冷货,但在当时,传为美谈。同盟会会员井勿幕、李仲三、胡景翼等更是有意识地和他们结识。

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关中刀客二三事

为什么关中刀客会得到人们的喜好,这与刀客身上特有的气质有关。他们虽然不务正业,大多做些替人保运货物,赌博之类的营生。每逢集市庙会,总是摆着赌博摊子,自己赌也让别人赌;可是很讲信用,输多少给多少,并没蛮不讲理、输打赢要的情形。

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关中刀客二三事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中国对于侠义文化,由来推崇·。而关中刀客们尤其是他们之中的优秀者身上,往往能看到侠义精神的体现。他们身上最能体现出关中汉子“生”、“冷”、“憎”、“倔”的性格特色。他们讲信用慨然诺,忘生轻死。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性命,为百姓打抱不平,完事后只供一顿茶饭即可。

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关中刀客二三事

如大荔刀客王改名,十岁时随母改嫁到杀父仇人家中。后知晓其事,二十岁杀死仇人,成为刀客。常做劫富济贫之事,深得百姓拥戴。因为王改名处事公道,争讼者常往说理。每当夜晚,他在村外土窑中为人们处理案件。他听双方陈词后,公道评判。“片言折狱,双方皆服”。久之,王改名评事的土窑被人称为“南县里”,大荔县衙为''北县里‘’。都说南县里官司好打,北县里官司难打还要交钱,不像南县里不要钱还利索。

又如蒲城县兴市镇的刀客金祥,为人慷慨好义,素以能“飞奔”著称。由于他出身贫寒,所以和当地劳动人民的关系异常密切。他对于官府的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尤为痛恨。每遇官府差役下乡向人民勒索,就殴打差役,替人民泄愤。因此,遭到官府极端仇视,屡经派队捉拿,但都因有老百姓掩护,每次得以免遭逮捕。

最后一次官府又派马队到兴市镇捉拿他,逐户搜查。当地人民掩护他从甲家藏匿乙家,循环转移掩护,官府仍不能捉到。后来金祥向群众说:“官府立意拿我,将来叫官府知道此事,一定连累大家无辜受罪,我心里万分过意不去,还是由我一个人与他们斗一场,以免得大家受连累。”说罢,他就越墙而过,官府马队竟奈何不得。一直跑到临潼关山某处藏匿。不料在此竟被仇家发现,向官府告密,金祥终于被拿,押解回蒲归案被杀。

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关中刀客二三事

刀客究竟自什么时候才有,其说不一。依现有材料看,所谓刀客,曾见之于清朝官书中,他们把刀客叫作“刀匪”。据光绪朝《东华录》所载陕西巡抚叶伯英奏折中所说:“咸丰五年陕西省奏定章程,嗣后拿获刀匪,其罪犯军流,均与应得本罪上加一等拟定”。由此可见陕西刀客的兴起,最迟应在咸丰五年间,或者更早一些。那时它在社会上已发生影响,引起了清官吏的注意。其后逐渐发展,至辛亥革命前,他们在渭北地区已形成为与清政府在陕官吏的一种对抗力量,并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江南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关中刀客二三事

刀客的组织没有固定的形式与纪律,大体上是不论他们的人数多少,有一个类似首领的人物,大家都称他为某某哥,在他以下的人们都是兄弟班子,围绕着那个首领人物活动,没有什么明显的政治目标,但基本上是和当时的清朝官府对立的。

关中刀客受到关中民众质朴醇厚,崇尚节烈,首功好武性格和传统的浸润,是关中民众反抗阶级压迫,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心理的集中体现。这种性格,源自于关中社会普遍的民众心理,却又反过来进一步感染了关中社会,影响了关中民众的性格特点。对关中社会产生着深渊的影响。

侠义之心,侠义之情,侠义之道,刀客精神,刀客情结却成为关中社会的菱角,刀客文化依然长流不息,流淌在关中人的心田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