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作者:人間情錄

文/潇雲

人生在世,誰不想好好活着!一想到死亡,幾乎每個人都覺得很可怕,以緻于曆朝曆代皇帝都千方百計尋求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還有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

但現在社會中,大多數年逾90歲的老人似乎就對生命沒那麼留戀了,有些老人甚至想早點解脫。這是怎麼回事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以下幾位老人的故事。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子女不願贍養,老人将親生孩子告上法庭

2020年6月,家住重慶市南川區的百歲老人周某把自己的五個子女告上法庭。因為這位百歲老人年老多病,已經生活不能自理,而五個子女互相推诿,沒人願意贍養她,老人還一度被趕到危房去居住。

最後,老人通過法律援助提起訴訟,要求子女們承擔自己的生活費以及醫療費。

親兒子與親媽為什麼非要鬧到對簿公堂呢?說起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周某有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女兒出嫁了不在身邊。老人原先跟小兒子住,但小兒子本來家境就貧困,吃的問題可能還好應付,但老人長期多病且産生的醫療費用,小兒子實在是難以負擔。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大兒子經濟條件比較好一些,又剛建立了房子。不過大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不在家,家裡人不讓老人搬進新房去住。五兄妹為贍養老人的問題經常吵架。

最後在村委、派出所和法院從業人員的勸導和調解下,五兄妹最終達成一緻:老人跟小兒子住,并由他照顧;五兄妹每人每月給老人生活費200元;老人治病費用在新農合報帳後,由5兄妹各承擔五分之一。

事情得到了解決,但老人心裡肯定也不好受,一輩子含辛茹苦地拉扯孩子們長大成人,到老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贍養自己,特别是在她長年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

有句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老人到了一定年紀,身體的各種問題就多了。不僅眼花耳聾,嚴重的還會大小便失禁。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這個年紀的老人脾氣又像個小孩,别人說什麼也聽不清楚,有時還會怪罪子女。這種狀況下子女能不嫌髒臭、不怕累,有愛心、有耐心地細心照顧老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而子女們往往也需要上班來養家糊口。離父母家近還好,要是在其他城市打拼,回來一次也不容易。是以,子女們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老人身邊伺候着。

每當遇到這樣兩難的境地,很多老人就想着早點死,不用再忍受痛苦且無能為力地活着,也不想麻煩子女們太多,希望自己可以早死早解脫。

▶孤獨,是高壽老人邁不過的坎

在印度,一位146歲的老人姆巴戈多,他兒孫滿堂,身體硬朗,偶爾有點小病。他并不缺人照顧,孫輩們都敬重他,對他照顧有加。但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死去。

在他剛滿100歲時,還很健談、耳朵也沒問題,很多人大老遠跑來跟他讨教長壽秘訣。他也很高興跟人聊天吹牛。

可是世界變化太快,100年前的老人跟100年後的孫輩們聊也聊不來,雖然每年孫輩們都熱熱鬧鬧地來為他慶生,但他内心的孤獨與壽宴的熱鬧格格不入。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再加上他耳朵出現問題後,也聽不到别人的談話,人們跟他的交流也越來越少。沒人能跟他敞開心扉地說話,他每天能做的事就是聽聽廣播,坐在門口,茫然地發呆,日複一日。

而死神似乎把他遺忘了。他送走了一個又一個最親的人,10個兄弟姐妹、4個妻子,最後連他的孩子都去世了,可他還活着。

白發人送黑發人,一次次生離死别,當世界隻剩下他自己時,他覺得什麼都沒有了。那種悲凄孤涼,就如心已經死亡一樣。

他想死,隻是覺得太孤獨。最後一次生病住院後,他通過斷食,如願地結束了他漫長的一生。

我們農村很多年紀大的老人也像這位印度老人一樣,身體不如從前,哪也去不了,什麼也不能做,雖然有吃有穿,也有人來看望,但他們那一代人都走了,有什麼心裡話不知道跟誰聊。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老人們需要的是了解和陪伴,需要家人們了解他們的情緒。

記得我奶奶還在世時的情景,當我們每次回老家看望她,她嘴上總是責怪說:“大老遠地跑來幹嘛?我這老不死的,老是給你們添麻煩。”

可當我們忙了,不能去看她時,她又跟身邊的人念叨着:“我的孫啊,怎麼還不來看我呀!”

可兒孫們也有自己的事要做,沒人能天天一刻不離地守着老人。多數人認為,老人吃得好,穿得暖就是盡孝道了。況且兒孫們和一個眼花耳聾的老人說話跟自言自語差不多。

▶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

與那位印度老人在同一年用斷食方法結束自己生命的,還有一位96歲的老師,她就是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陳司寇老師。

陳老師是一位思想豁達的知識分子。老伴去世之後,她知道孩子們工作很忙,住得還遠,她不需要孩子們經常來看她。

她熱愛生活,關心時事,對各門學科藝術都感興趣。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她想做什麼就去做,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比如,她早上起來後,做做操、準備營養早餐,然後聽新聞、讀書看報,還認真做讀書筆記。得空了,她還追劇,跟着劇情一起哭一起笑。

她甚至不需要保姆,她喜歡一個人住,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自己做。她也注重保養身體。

退休後,她認真學了好多醫學保健的知識。她說自己的身體自己最了解,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她結合自身健康存在的問題,總結出什麼是不能吃、不能做,然後養成習慣,并且長期堅持。

對一些小病,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治療方法,她覺得老人根本沒有必要天天往醫院跑。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人終有一死,這是自然規律。一旦老人身體機能全面衰竭,不可避免地與死神握手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陳老師說,這時候除了要盡量使自己過得開心愉快外,要盡可能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上“走得快一點”,這樣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避免給家人造成負擔。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我們要表現得坦然一點。

當一想到自己時日不多時,我們總是會對這個世界有許多的眷戀,也無法接受我們将不複存在的事實。

而我們隻要在世的時候活得好,要走的時候就不會有什麼遺憾。至于對孩子們的牽挂,古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對于兒女,老人們隻需要在心裡去祝福他們就夠了。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陳老師說,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

在陳老師96歲癌症發作,各種并發症一并出現後,她知道已經走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她要跟這個世界告别了。

是以她拒絕去醫院,也沒有打針吃藥維持生命。她說她不想要“沒有品質的生命”,隻希望自己能夠“走”得快些,不去拖累别人。最後她果斷地以斷食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寫在最後:

現在,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老齡人口逼近3億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越來越重要。11月24日,國家釋出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

意見中提出,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援政策,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以便更好地照料老人。

這是一項很及時的政策。我們國家曆來崇尚敬老、養老的觀念。但伴随着城市化程序,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湧向城市打工,留下很多“空巢老人”。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目前,家庭養老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但畢竟個體家庭的力量有限。

特别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一個孩子要贍養四位父母,自己還要上班,困難可想而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年經人不敢生孩子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以,解決養老問題,需要國家政策的健全和完善、養老機構的擴充和發展、社會各界的支援。

農村老人和北大教授夫人,都選擇斷食結束生命,他們有什麼苦衷?

在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配合下,逐漸提升養老服務,使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這個願景早日實作。

下面,讨論來了:家裡有老人需要照顧時,你們是怎麼做呢?或者等你老了,你想怎麼安排你的老年生活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讨論。

審稿:candy /藍田百韻

配圖:風禾

校對:風禾

排版:涵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