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作者:香茗史館

“鴻門宴”可以說是劉邦與項羽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彼時,先入關中的劉邦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擁兵十萬駐軍霸上,項羽在“巨鹿之戰”後則統率四十萬大軍破關而入,屯兵新豐鴻門。後劉邦麾下曹無傷告發劉邦有割據關中自立為王之心,雙方沖突爆發,劉邦遂決定親自向項羽賠禮道歉,項羽于是設宴款待劉邦。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鴻門宴”上,範增看出劉邦志向不小,因而布下步步殺機,劉邦處境可謂驚險之極,幸有張良、項伯、樊哙相助,才得以僥幸逃回自己軍營。那麼,擁兵四十萬的項羽,為何會放劉邦安然離去,而不趁機率軍擊潰劉邦軍隊,殺死劉邦以除後患呢?

“鴻門宴”之後,項羽之是以沒有與劉邦兵戎相見,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雙方都沒有把握擊敗對方。從雙方紙面兵力方面來講,擁兵四十萬的項羽,在兵力上的确是劉邦四倍,然而如果從實際兵力來講,項羽的本部兵馬或許并沒有劉邦多。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要搞清楚“鴻門宴”時,項羽到底有多少軍隊,我們首先需要回顧一下,從“巨鹿之戰”到“鴻門宴”期間,項羽麾下兵馬的變化情況。

在項梁兵敗定陶被殺之後,被其擁立的楚懷王熊心不甘繼續做傀儡,于是開始将培植自己的勢力,他将項羽、呂臣兩支軍隊合兵一處,由自己親自統率,變相收繳了項羽兵權。與此同時,熊心則大力提拔宋義等非項氏将領。

章邯在初步平定楚地叛亂後,渡河北上攻打趙地,趙王趙歇兵敗被困于巨鹿,遂向各路諸侯求援。楚懷王熊心于是決定兵分兩路滅秦,并與衆将約定“先入關中者王”,項羽本想率軍西進,但卻被楚懷王拒絕。之後,楚懷王破格提拔宋義為卿子冠軍,并以其為上将軍,率領項羽、範增、英布等北上救趙,又令劉邦收攏陳勝、項梁散兵,向西攻掠秦地。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宋義行軍至安陽後,逗留四十六日而不進,項羽遂以““宋義與齊謀反楚”為由,假借楚懷王之令将其斬殺,就此奪取兵權。那麼,此時項羽手中的兵力有多少呢?《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中有“宋義與項羽将五萬,距秦三将”的記載,由此可知項羽麾下此時擁兵應該在五萬左右。

“巨鹿之戰”後,項羽招降了章邯軍團,又整合了其他諸侯聯軍,而在西入關中途中,大軍行至新安,因擔心秦軍數量太多,入關後如果不聽令将會引起禍患,于是項羽下令将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是以,項羽入關所率領的軍隊,主要由其本部軍隊和諸侯聯軍所組成。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進入關中之後,《史記·項羽本紀》有載,“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的記載,可見當時項羽麾下的确是有四十萬軍隊的,而劉邦隻有十萬。《漢書·高帝紀》同樣記載,“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号百萬。沛公兵十萬,号二十萬,力不敵。”《漢書·項籍傳》則記載“羽将諸侯兵三十餘萬,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擊坑秦軍二十餘萬人”。

劉邦則不同,劉邦西進之時手中兵力隻有數千人,在收編了剛武侯柴武的四千人後,郦食其仍然說其“不滿萬人”,之後郦商又帶領四千人投奔劉邦,使得劉邦在入武關後,兵力發展到兩萬以上。而進入關中之後,由于劉邦及時安撫人心,這才迅速擴張兵馬,使得軍隊補充到十萬人左右,這才有了與項羽叫闆的資本。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如上,“鴻門宴”之前,項羽雖然擁兵達四十餘萬,但實際上卻是由自己的兵馬和諸侯聯軍所組成,其中本部兵馬主要是原屬于宋義麾下的五萬兵力,即使“巨鹿之戰”後有所擴充,應當也極為有限,就算加上蒲将軍和英布的兩萬軍隊,其麾下總兵力應當也不超過十萬人。畢竟楚懷王熊心是不可能給其派援兵的,而西行途中的散兵則已經被劉邦收攏的差不多了。

劉邦進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後,憑借手中的十萬兵馬,便有了割據關中自立為王的野心,于是一面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穩定民心,另一面則派兵駐守函谷關,意圖将項羽等諸侯軍隊擋在關中以外。項羽抵達函谷關後,發現關上守軍,一怒之下破關而入。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項羽入關之後,劉邦麾下的左司馬曹無傷跑去向項羽報告,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本就因劉邦在函谷關設兵而惱火不已的項羽,聽了此話頓時火冒三丈,當即下令次日攻打劉邦。卻不想項伯跑去将消息告訴的張良,進而導緻消息洩露,劉邦得知項羽的兵力後,自覺不是對手,便提出次日親自登門道歉。

事實上,項羽之是以惱火,主要源于劉邦不經過自己便自立為王,畢竟在他看來,你劉邦當年可是主動投靠我項氏的,如今這種行為明擺着就是背叛。是以,當劉邦解釋自己在函谷關設兵隻是為了防範亂兵,親自前去向項羽賠罪,給足了項羽尊敬的情況下,項羽的怒火其實已經熄滅,鴻門宴上真正想殺劉邦的,其實是看出其野心的範增。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雖然範增曾提示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财貨,好美姬。今入關,财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但項羽在劉邦擺出低姿态的情況下,還是沒有對其起殺心,範增這才不得不請出項莊,上演了一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如果項羽真的對劉邦起了殺心,那麼即使劉邦自“鴻門宴”逃走,項羽也可揮兵攻打劉邦。雖然如前文所說,項羽麾下的四十萬兵馬并非其全部嫡系,但從“巨鹿之戰”後項羽的威望來看,他未必便指揮不動,更何況劉邦麾下雖然有十萬人,但戰鬥力卻很難保證,這同樣是劉邦不敢輕易與項羽翻臉的原因。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如果項羽真的對劉邦起了殺心,那麼在大封天下之時,便很可能不會再封其為漢王,要知道劉邦的封地雖然相對偏遠,但其面積在十八路諸侯之中,可并不算小。要知道,同樣作為反秦義軍的田榮和陳馀等人,便因沒有随項羽入秦而未獲封,而韓成雖被封為韓王,但項羽也未讓其傳回封地。對于劉邦,項羽卻并未這麼做。

如上,劉邦之是以能在“鴻門宴”逃過一劫,很大程度源于項羽并未對其動殺心,項羽設“鴻門宴”的根本原因,乃是劉邦向項羽賠罪之後,項羽對其設宴款待罷了,而這場宴會之是以驚險,更多源自于範增的謀劃,否則劉邦豈能輕易逃脫。

“鴻門宴”時,項羽兵力是劉邦四倍,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以絕後患

綜上所述,“鴻門宴”前後,劉邦和項羽的勢力其實達到了一種巧妙的平衡,項羽手中兵力雖多,但由于嫡系相對較少,因而不敢輕易對劉邦動武;劉邦雖然有一定自保的本錢,但由于軍心未定,也不敢輕易惹怒項羽。

于是,項羽一怒,劉邦連忙賠罪,劉邦姿态放低,項羽便也熄了怒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