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圓夢九天攬月 勇攀科技高峰——探月精神述評

作者:海峽網絡

【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系】

光明日報記者 陳怡 崔興毅

一輪圓月,一雙足迹。發射平台上“中國探月工程”的标志圖案,充滿東方意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是誰的腳印?

“這是我們中國航天人的腳印啊!”

2020年12月17日淩晨1:59,内蒙古四子王旗白雪皚皚,嫦娥五号傳回器如流星般劃破天際,攜帶着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安全抵達着陸場。

這一刻,意味着我國首次月球采樣傳回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也标志着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規劃順利收官。

當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并參加嫦娥五号任務的全體同志發去賀電:“希望你們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為建設航天強國、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再立新功,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紮根于探月工程十七載的奮鬥實踐,是探月工程“六戰六捷”的制勝密碼,其内涵也随着工程的持續深入而不斷豐富,在世界航天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圓夢九天攬月 勇攀科技高峰——探月精神述評

《中國夢·探月》(中國畫) 黃堅

1.追逐夢想

“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國人對月亮的喜愛與渴望,藏在詩詞歌賦裡,無數文人墨客都曾以月亮為載體抒發情感、寄托内心的理想和抱負。

月亮在文學裡叫月亮,在科學裡,它叫月球。月球距離地球38萬多公裡,其表面沒有大氣環繞,且晝夜溫差極大,差以數百攝氏度。

深邃蒼穹隐藏着未知,玉盤玉兔托舉起夢想。中華民族有着千年探月夢,毛澤東同志有詩雲:“可上九天攬月。”

“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十七載攻堅克難、接續奮鬥,中華民族飛天攬月的千年夙願已經實作。“嫦娥”一次又一次成功奔月,曾經遙不可及的蒼穹再也無法阻擋中華兒女不斷探索的腳步。

其實,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曾出台過不同的探月計劃:有想發射探測器到月球的,也有想去月球建科研站的,還有想載人登月的……到了今天,成功兌現探月諾言的國家并不多。為了一步步接近這顆遠在數十萬公裡外的巨大衛星,中國航天人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以“繞、落、回”的合理部署,一步一個腳印地實作了既定計劃。

心有所信,方能遠行。月亮在星空中陰晴圓缺地變化,中國航天人在星空下鉚足勁頭奔跑、追趕。17個春夏秋冬過去,中國探月工程不超預算、不降名額、不誤時間,在探月領域實作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紮實進步,向全世界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圓夢九天攬月 勇攀科技高峰——探月精神述評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傳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着陸,成功實作了月球表面采樣傳回。圖為2021年5月15日,江蘇無錫博物院,觀衆在深空深海重大科技成果展上觀看展出的月壤。新華社發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萬衆矚目中發射升空,并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月,圓滿完成“繞”月任務。作為探月先鋒,嫦娥一号送來的禮物沒有讓人失望。

過去,我國中國小教材中涉及月球、月表的插圖,都基于美國探月拍攝的圖像。自嫦娥一号擷取了我國首幅月面圖像和120m分辨率全月球立體影像圖、高程圖、月表元素含量分布圖等重要圖像資料後,我國的中國小教材很快換上了嫦娥一号拍攝的圖像。每每想到這裡,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栾恩傑院士總是忍不住感歎:“終于可以用咱們自己的圖了!雖然我們晚,但終歸是有了。”

正如栾恩傑所說,我國探月工程起步較晚。30多年前,嫦娥一号衛星總設計師、總指揮葉培建院士在國外的展覽櫥窗前第一次見到了月球岩石樣本。而就在2019年,葉培建親曆并見證了嫦娥四号在人類曆史上首次登陸月球背面的全過程。

好飯不怕晚。我國探月工程呈現出了起點高、投入少、科技産出多、發射成功率高等顯著特征。“與月亮相約,我們無疑是認真的!”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說,中國探月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為了兌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是一棒接着一棒幹、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逐夢之旅。

2.勇于探索

探月工程,從啟動開始,就對一系列核心技術展開“正面攻堅”——

13年前,嫦娥一号擷取了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圖。

8年前,嫦娥三号探測器在月球軟着陸,其着陸器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航天器。

2020年冬天,嫦娥五号任務創造出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一個又一個“首次”背後,是中國航天人對未知空間和科學事業永不停歇的探索。

2020年年底,在成功将嫦娥五号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後,“胖五”飛越了菲律賓群島上空,其箭體在完成加速使命後一節節分離。由于是多彈道發射,子級殘骸落點散布區域呈現顯著的橫、縱向散布。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射向散布範圍,優化航落區安全,科研團隊針對變射向、變滑行時間多彈道奔月發射方案的橫、縱向散布進行了多輪優化設計。最終,“胖五”的殘骸準确落入預定海域。

嫦娥五号從月球傳回進入地球時,速度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遠高于第一宇宙速度。以如此高的速度穿過大氣層進入地球,難度可想而知。

如何解決落點精度問題?

科研團隊攻堅克難,創造性地采用了“半彈道跳躍式”再入,俗稱“打水漂”:再入地球時,嫦娥五号保持了與初始一緻的速度、姿态、角度等,通過升力控制,最終實作了對飛行軌迹的航向控制和俯仰控制,使之精準落在預定着陸地點。

從一個個設想到一場場試驗,每一次的技術突破和難關攻克背後,都有中國航天人的奮勇拼搏。“對中國航天能力而言,探測月球是重大的表達方式和重要的階段環節。如果我們還想走得更遠,這一步是一定要跨過去的。”栾恩傑說。

3.協同攻堅

到底有多少人參與了我國的探月工程?

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确切的數字。

探月工程作為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難度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任務,包括港澳地區在内的全國數千家機關、數萬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既有來自航天央企和配套科研院所等傳統“國家隊”的,也有來自高新技術公司企業等民營機構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嫦娥五号任務的圓滿成功,标志着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航天強國建設征程中的重要裡程碑,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探月工程成功的背後是全國人民大力支援的結果,是全國軍民商各要素的大力協同、密切配合,充分展現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

2007年,嫦娥一号任務執行期間,在衛星裝置即将運送至目的地、等待科研人員卸車開展後續工作的緊要關頭,82名科研人員卻因飛機晚點滞留在了北京首都機場。在了解到這一緊急情況後,民航當即決定,重新協調一架飛機運送科研人員。當82位科研人員成功登機後,才發現位置不夠,還差2個座位。空乘通過廣播向乘客說明情況:“探月工程嫦娥一号的科研人員要搭乘本次航班去執行任務,現在還差兩個位置,有哪兩位乘客願意讓出座位嗎?”話音剛落,兩位陌生乘客立刻起身收拾行李、走下飛機……

億萬雙手,托舉“嫦娥”;億萬顆心,牽挂“嫦娥”。探月工程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是一項複雜的多學科高技術內建的系統工程。中國探月的每一步跨越,都凝結了幾千家機關、幾萬名科技工作者與解放軍指戰員的心血和智慧。

2021年2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時強調:“要弘揚探月精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勇攀科技高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不斷推進中國航天事業創新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4.合作共赢

嫦娥五号任務立項之初,在一次探測器方案評審時,有專家提出了反對意見:“機構運動太多,環節也太多,每一個動作都是瓶頸式的風險點,一個環節不行,後面的都不行了。任務風險太大。”

“探月工程的難點在哪裡?最難的就是把這麼多複雜的東西串聯成為一個整體。嫦娥五号是我們整個單次航天任務最複雜的一個系統任務,每一個過程都是任務的單點任務。單點任務就意味着,如果過程中間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那後面的任務就沒辦法繼續。是以每一個環節都是核心。”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說。

無論是白發蒼蒼的院士專家、伴随探月工程成長的科技領軍人物,還是初出茅廬的科研“新兵”,是他們共同伸出的雙手,托舉了“嫦娥”一次次成功飛天。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立項以來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條龍”攻關攻堅,“一盤棋”協同推進,“一體化”疊代提升,實作了“六戰六捷”。探月工程彙聚了全國包括港澳地區數千家機關、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

探索浩瀚宇宙不僅承載着中國人的飛天夢想,還是全人類的共同夙願。

2019年,嫦娥四号的奔月之旅就搭載了由荷蘭、德國、瑞典、沙特科學家參與研制的4台科學載荷,其着陸器上有德國研制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巡視器上有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測儀,中繼星上配置着荷蘭低頻射電探測儀。中國在南美建設的阿根廷深空站參與了嫦娥四号測控任務,歐洲航天局測控站也提供了支援。而保障嫦娥四号安全度過月夜的,則是中國與俄羅斯合作的同位素熱源……

中國對外層空間“合作探索、共同開發、和平利用”的主張,為人類拓展生存空間、構築太空夢想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開放合作的中國航天,正積極利用雙邊、多邊的合作機制,大力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大探月朋友圈。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正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倡導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努力在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增進人類福祉的新時代,矢志不移、勇攀高峰,有更多創造和更大作為。”吳豔華說。

開放務實的合作态度和共赢模式,是我國在航天領域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又一次重要實踐。目前,我國已經與德國、瑞典、荷蘭、智利、沙特、俄羅斯、歐洲航天局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在深空探測領域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走出了一條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中國道路。

未來,嫦娥的奔月之旅還要繼續。

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代表中國航天人許下承諾:“我們将按照中央關于建設航天強國的決策部署,大力發揚探月精神,以探月夢托舉中國夢、航天夢,為和平利用太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持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08日 05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