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作者:覃仕勇說史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老覃昨天寫了《1980年,外國女記者問:天安門的毛主席像會挂多久?鄧小平答:永遠》一文,講述了鄧小平在1980年8月23日接受意大利女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采訪時,談到了天安門上的毛主席畫像。他表示,這個畫像會永遠挂下去,中國人民将永遠把毛主席作為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此外,鄧小平還談到了毛主席紀念堂。

他一臉嚴肅地說:“建毛主席紀念堂,其實是違反毛主席自己的意願的。”

鄧小平這麼說是有根據的。

早在1956年4月27日,為了節約土地資源,破除重殓厚葬的陳規陋習,毛主席第一個帶頭在《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上簽名,并由此揭開了全國殡葬改革的帷幕。

鄧小平是以對法拉奇說:“當時,毛主席提議所有的人身後都火化,隻留骨灰,不留遺體。毛主席是第一個簽名的。我們都簽了名。”

鄧小平說的是事實。

簽名會上,陳雲因事缺席,他後來還專門寫信給楊尚昆,強烈要求補簽名。

周恩來在簽名時的态度最為堅決。

他對身邊的人說:“由保留遺體到不保留遺體是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

他做出了最徹底的革命——留下了身後不留骨灰的遺囑。

其實,所有的老一輩革命家,從參加革命那一天起,早就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獻給了無産階級革命事業,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根本就無暇過多計較過身後之事。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1964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外賓時曾說:“我打了20多年仗,由于偶然性,我沒有被敵人打死。”

不了解毛主席革命經曆的人,會以為毛主席總是停留在大後方,運籌帷幄,決勝千裡,沒有什麼危險。

但是,隻要稍微動一下腦子,就可以想得到,從最初拿起槍杆子組織秋收起義,與敵人硬扛,毛主席也是必須親曆戰陣的。

細究起來,毛主席拿槍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11年,該年,他才18歲。

老覃之前寫過《1950年,毛主席首幅标準像公布,一鐵匠見了大呼:他是我的兵》,文中提到,辛亥革命時,他即報名參加了湖南新軍,成為了第二十五混成協第五十标第一營左隊的一名列兵。

因為溥儀後來宣布退位了,青年毛主席認為革命已經成功,就離開了軍隊,重回了校園。

老覃在另一篇題為《郭沫若說青年毛澤東貌如女子,卻不知其精通拳術擊劍,是足球健将》的文章中講到,即使是在校園,青年毛澤東也曾帶領湖南一師的學生志願軍拿着木頭槍使用攻心計、疑兵計趕走了駐紮在距離一師不遠的北洋軍閥混成旅約3000多殘兵敗将。

秋收起義後,毛主席是軍隊的主要上司人,少不得帶領隊伍沖鋒陷陣,在槍林彈雨中奮進。

這其中,最兇險的一次,莫過于大柏地戰鬥。

那是1929年2月,毛主席和朱老總率領紅4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在瑞金的大柏地遭到了敵李文彬旅和劉士毅旅的圍追堵截。毛主席帶領警衛排向敵軍陣地沖鋒,朱德則帶領伏在半山坡作為總預備隊的獨立營和直屬隊向山下猛沖,戰鬥空前激烈,我軍最終置之死地而後生,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65年1月9日,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再度訪華。毛主席在與他會談時,提及了戰争年代的艱辛,毛主席說:“我早就做好了死的準備,有多少次好像快死了,我身邊的衛士被炸死,血就濺到我身上,可是沒事。”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毛主席說的身邊的衛士被敵人炸死,一共發生過兩次。

一次是過大渡河時,敵機在天上不斷投放炸彈轟炸,他的衛士長炸死了。

還有一次是長征隊伍從四川荥經縣進入天全縣境時,敵機在上空盤旋掃射,毛主席的警衛班長胡昌保被敵機俯沖投彈擊中,鮮血就濺了毛主席一身。

此外,像老覃在《敵人追至,形勢緊急,毛主席已做好犧牲的準備,我軍上将飛馬趕到》提到的毛主席帶領中央縱隊800多人在天賜灣與國民黨二十九軍的先頭部隊狹路相逢,也是萬分危急。

1948年 3月21日,毛主席在河北阜平縣城南莊遇險的經過,更讓人目瞪口呆——他剛剛從房間中出來,他身後的房屋就被敵機炸成了白地。

但毛主席始終是氣定神閑,處變不驚。

1965年5月,毛主席在長沙會見胡志明,曾提出親往越南看看越南人民與美帝的抗争情況。胡志明吓得連連擺手,說:“美帝的轟炸太激烈了,還是等形勢好一點兒再請你去。”

毛主席大不以為然地說:“我就是要去看轟炸,形勢好轉我又不去了。”

對于身後事,1963年羅榮桓元帥逝世之後,毛主席曾護士長吳旭君有過一番長談,他說:“生老病死,是亘古不變的規律,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在世時吃魚比較多,死後骨灰應該撒到長江裡喂魚。”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順便提一下,老覃在《1950年韶山土改,毛主席家劃了啥成分?一本“清抵簿”讓人感懷》一文中寫:毛主席舍家為國,他在1921年春節回韶山,舍棄了家裡的房屋、田産,帶領全家一起幹革命。後來,他的一家出現了6位烈士,而且都是至親的親人,包括妻子楊開慧、兒子毛岸英。

毛主席是出了名的孝子,他的母親文素勤去世時,他寫的《祭母文》字字泣血、聲聲摧淚,動天感地。

1959年,他又回了一趟韶山,專門要去祖墳看看父母。

因為多年沒有回來,他找了好一會都找不到父母墳墓具體位置,最後,憑借着回憶,四處檢視,終于來到一處低矮的墳墓前。

沒有任何祭品,就随手折了幾枝松枝,擺在父母的墳墓前,深情地行了三個躬。

告别了父母的墳墓,随行從業人員悄聲詢問:“是否修繕一下墳墓?”

毛主席搖了搖頭,說道:“别修了,每年你們上來培培土就行了。”

相對于愛妻楊開慧,由于她是為革命壯烈犧牲的,毛主席在收到楊開慧犧牲的噩耗後,寫了“開慧之死,百身莫贖”的字樣,并寄去30塊銀元,為闆倉人民為楊開慧修墓立碑。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老覃在《1950年,毛岸英回湖南遭人讨債,毛主席:這債一輩子都還不清》一文中說了, 1950年,毛岸英回了一趟長沙,準備祭掃母親的墳墓。

楊開慧烈士墳墓已經破敗不堪了。

縣委向省委彙報了楊開慧墓地的現狀,請示要對其進行适當修整。

時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不敢擅作主張,趕緊請示毛主席。

最終經毛主席首肯,在80元開支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修整。

毛岸英犧牲于北韓戰場,1954年12月,志願軍總部在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等戰鬥英雄,以及在北韓犧牲的團以上幹部遺體均已運回國内安葬的情況下,準備将毛岸英的屍骨運回北京安葬,毛主席阻止了,他說:“青山處處埋忠骨,算了吧。”

毛主席的生死觀就是如此豁達。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但後來為什麼建行了毛主席紀念堂了呢?

曾任毛主席貼身衛士的周福明曾在2008年做客某論壇,他追憶說,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了,我們哭得眼淚都沒有了。在我們再三地請求下,中央同意了我們把“毛主席的遺體永久儲存”的要求。

周福明還說,當時拍闆定下來的人就是華國鋒。

華國鋒認為“長期保護好毛主席遺體,世世代代讓人民群衆瞻仰,更具有教育意義”,而他的提議得了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鼎力支援。

1980年,鄧小平對記者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那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

法拉奇在1980年的那場著名的采訪中問鄧小平:“建毛主席紀念堂既然違反了毛主席自己的意願,那末不久之後是否要拆掉毛主席紀念堂?”

鄧小平擺手說:“建是不妥當的,但已經建好了的,我就不贊成把它改掉。”

是的,一代偉人的遺體,應該和他的畫像一樣,世世代代讓人民群衆瞻仰,萬古流芳。

繼續閱讀